摘要:昨天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由天津农学院牵头的“一粒粟中藏国脉 薪火接力护粮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育人活动”在天津宝坻小站稻科技小院开展。这堂跨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4个学段的思政大课,以“粮食安全”为主题,旨在让不同学段的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
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姜凝)昨天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由天津农学院牵头的“一粒粟中藏国脉 薪火接力护粮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育人活动”在天津宝坻小站稻科技小院开展。这堂跨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4个学段的思政大课,以“粮食安全”为主题,旨在让不同学段的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爱粮、节粮、护粮的思想自觉,增强使命担当。
在种子检验室,来自宝坻区黄庄小学、林海路小学、朝霞路小学的小学生代表们在朝霞路小学教师董京的带领下,看科研人员用检验室的称重仪器给种子“体检”。
来自宝坻区第三中学的初中生代表们先后走进土壤水质检验室、稻米加工室,探寻种出好粮食的科技妙招以及稻谷蜕变背后的创新历程。带队的宝坻三中教师王春瑶指着检验设备向同学们介绍:“科学家用它们测土壤里的盐分、酸碱度,培育能在盐碱地扎根的稻种,以前亩产不到200公斤的盐碱地,现在能收600多公斤。”
来自宝坻区第一中学的高中生代表们则走进品质分析室、食味品鉴室。品尝用小站稻煮的米饭后,同学们在宝坻一中教师任素军的带领下,看科研人员用高速粉碎机、分析天平等精密仪器,分析检测米粒里的蛋白质含量、淀粉的易消化程度。“每一粒小站稻要经过上百次品鉴、无数次检测,才能端上餐桌,珍惜粮食,不只因为‘粒粒皆辛苦’,更因为每一粒米都凝聚着科技的力量、生态的守护和国家的责任。”任素军的话,引发了同学们的共鸣。
“大家看到的这款植保无人机,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生动缩影,更是创新发展理念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在智能化无人机室,天津农学院学生代表在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艾博的讲解下,沉浸式感受智慧农业在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重塑农业生产的全新形态。
随后,4个学段的学生们来到宝坻小站稻科技小院的试验田,一起参与水稻收割、脱粒、稻米加工等实践活动。
“我们举办这场融合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实践育人活动,目的是让两者的育人合力在实践场景中深度交融,既能强化学生爱粮、节粮、护粮的责任意识,也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构建‘田间课堂—劳动实践—科研创新’的实践育人体系,让不同学段的学生通过观察播种、躬身劳作、探索科技赋能,持续做珍惜粮食的示范者、守护粮食的传播者、增长粮食的贡献者。”天津农学院教授李月玲表示。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