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俗资料汇编45《沔阳州志》(十二卷·清光绪二十年刻本)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05:36 3

摘要:婚礼婚娶皆仿古六礼之遗。定聘,先遣媒妁通问,乃往订庚帖,谓之 “发八字”。迨渐长,则具钗镯、酒果之仪,同媒致女家请换庚书,谓之 “填庚”。其后送节、过礼、催妆、执雁亲迎,皆存古意。

婚礼
婚娶皆仿古六礼之遗。定聘,先遣媒妁通问,乃往订庚帖,谓之 “发八字”。迨渐长,则具钗镯、酒果之仪,同媒致女家请换庚书,谓之 “填庚”。其后送节、过礼、催妆、执雁亲迎,皆存古意。

丧礼
丧事,初属纩时延僧封殓,三日行成服礼。每七日祭奠,谓之 “应七”,朝夕上食。葬之先一夕,发引奠献诸仪,悉准《家礼》。祭延相礼四人导引,用童子数人歌《蓼莪》之诗,且序亡者生平备历艰辛之事,为文读之以致哀,曰 “堂祭”(原 “唐祭” 为讹误)。请戚党有齿德者题旌、神主(原 “明旌” 为讹误),然后用鼓乐送丧舆至墓所。封毕回灵(原 “封空” 为讹误)。称家循分,犹存哀戚真意。至于坐夜陋习,击鼓铙歌,不过僻壤愚民踵《蒿里》《薤露》挽唱之余风而已。按,丧殡用鼓乐,非古也。而士大夫亦行之者,俗以为孝子荣亲之意,矫之则群嗤为吝财。

正月
“立春” 先一日,设芒神及春牛于东郊迎春亭,官吏彩仗鼓乐迎之。礼毕演春,农民牵生牛于公堂,扮犁田播种状,洒谷满堂,取丰稔之兆。至 “立春日”,用彩仗鞭春牛,盖即 “出土牛,送寒气” 意尔。

“元旦” 祈年,鸡鸣作饭,盛服祀神。燃灯烛、焚香,出大门行礼,谓之 “出天行”。少长叙拜,戚友相过而贺。三日宅内不扫除。至初三,将屋内所插柏枝合楮钱焚于阶前,谓之 “送年”。

初九日,谓 “上九日”。夙兴祀神,赴天齐庙焚香,鼓乐、鞭炮,连宵达旦,有三步一拜者,有一步一拜者,并有袒身拜者,名曰 “报母香”。

“上元”,谓 “灯节”。各村购灯置社庙或人家,以敬社公。自十一日起,至十五日尤盛。箫鼓喧阗,列户悬灯于门,宵分始息。是夜幼女辈请紫姑,问丰歉。乡人燃炬、放爆竹照田间,锣声彻远迩,谓之 “赶毛狗”,逐疫意也。食汤圆,曰 “元宵”。

二月
“社日”,村农醵钱,建醮赛会,事竣聚饮,谓之 “饮福酒”。家家扶得醉人归,觉有熙皞景象。“秋社” 亦然,即古春祈秋报遗意。

三月
“清明”,祀祖醮坟,楮钱满陌,更以纸钱挂垄头,谓之 “吊钱”。亦有具醴馔登墓门,拜毕而聚食间者(原 “璠间” 为讹误),尚见孝思不忘之意。

五月
《隋书・地理志》:屈原以五月望日投汨罗,土人追至洞庭湖,莫得济者,遂相传为竞渡之戏。沔俗近亦增盛,城乡各镇皆然。金鼓花爆,龙舟飞舞,观者如堵,事虽戏而犹有古意。
沔俗五月节作 “急脚子会”,三十六人蒙面具,朱碧辉煌,形状诡异,执旗鸣金,遍走城乡,仿古傩礼之遗。五日,悬艾,食角黍,用雄黄、朱砂和酒饮之,以其余涂小儿头耳,云辟百毒。十五日,谓 “大端阳”。

七月
“中元”,备馔祭祖先,谓 “过月半”;新亡于七日后即荐之,皆写冥袱,于晚间焚化。

八月
“中秋” 送瓜,为望子女者兆喜庆,谓之 “送秋”。

十二月
“腊八日” 酿秫曰 “腊酒”,腌脯曰 “腊肉”,盖亦《周礼》之酒(原 “腊酒” 为讹误),《大易》之腊肉也。二十四日为 “小年”,悉以竹枝扫舍宇。晚具茶果、刍马 “祀灶神”。“除夕”,更春帖,具年饭祀神。酒食聚饮,曰 “团年”。子弟拜家长,曰 “辞年”。家中器物均散挂钱纸,曰 “散钱”。达旦不寐,曰 “守岁”,饭兼数日之炊,曰 “宿岁饭”。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