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余志武,男,1955年5月生,湖南临湘人,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该院院长(2004-2010年)及土木工程学院院长(2010-2013年)。
接《2025年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5》(以姓氏拼音为序)。
余志武,男,1955年5月生,湖南临湘人,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该院院长(2004-2010年)及土木工程学院院长(2010-2013年)。
1984年获湖南大学结构工程硕士学位,历任政协湖南省第十届委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现任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主编,兼任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工程结构抗火性能研究,主持研发的高速列车-轨道-桥梁系统随机动力模拟技术获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科研成果应用于郑徐高铁、京沪高铁等桥梁工程,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培养博士后及研究生80余人。2021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评审候选人。
提名人:郑健龙院士、邢锋院士。
俞祁浩,男,1965年5月生,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5年获西安地质学院学士学位,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硕士学位,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士学位,2008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2023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2024年获首届“全国科创名匠”称号。
长期主持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冻土技术攻关,提出主动冷却路基技术,研发冻融灾害防控体系,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奖等科技奖励。发表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成果应用于青藏电力联网工程等重大项目。获中国科学院第三届“科苑名匠”、2023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称号。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袁烽(Philip F. Yuan),1971年3月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长聘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现任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主编、国际建筑师协会实践委员会理事、DigitalFUTURES协会联合发起人,兼任上海市数字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其研究方向为建筑智能设计与机器人建造,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出版中英文著作18部。获2023年国际建筑师协会Auguste Perret建筑技术奖(首位中国获奖者)、2022年DezeenAwards城镇建筑奖及美国建筑师协会国际建筑荣誉奖 。
代表作品包括永安之心村民议事中心、乌镇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同济大学大礼堂保护性改建工程、竹里文化中心等,主导研发碳纤维步行桥等智能建造项目。2023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同年获评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士 。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张弛,男,1975年4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长期致力于水库调度领域的研究。该领域研究面临三大难题:(1)来水不确定,事前决策难;(2)调控目标多,权衡协同难;(3)水网规模大,布局优化难;该研究是水文、气象、信息、系统工程及AI等多学科融合的国际学术前沿。为解决上述难题,在预报调度理论方法、多目标权衡决策以及水库群水网综合规划等方面做出了多项创新性研究,形成水库(群)多目标预报调度技术体系,研发水库及水网预报调度软件平台,在我国百余座大中型水库及南水北调、东北水网等国家重大工程得到规模化应用推广,推动行业从常规调度向预报调度的技术跨越,引领学科创新发展,确立水库及水网预报调度的国际领先地位。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Water ResourcesResearch、水利学报等中外顶级刊物发表论文110余篇,多篇论文获得顶级期刊的年度最佳研究论文奖,引用3500余次,连续多年入选了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1)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均排1)。担任国际水资源领域百年旗舰期刊《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ASCE》副主编、中国水利学会理事。
提名人:徐建院士。
张顶立,男,1963年2月生,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国家973计划《城市地下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理论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地铁与地下管廊工程施工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国家“863计划”项目“大型跨海隧道钻爆法修建核心技术研究”负责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地下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隧道及地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隧道及地下工程安全性控制”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全面负责城市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
长期致力于隧道及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方面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近十年来主要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隧道病害、隧道注浆技术、海底隧道、安全风险控制、隧道围岩变形机理、支护与围岩“动态作用”体系、围岩稳定性评价体系和控制方法等领域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和核心技术体系。
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本,教材4本。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申请受理2项,在国内外学术大会上做特邀报告10余次。
提名人:杜修力院士。
张继贤,男,1965年5月30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8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系遥感信息处理专业,199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曾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2022年8月任自然资源部国土测绘司司长,现任莫干山地信实验室执行主任。1997年入选国家测绘局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10年成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首批科技领军人才。
长期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研究,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等部委级科研项目50余项,研制机载多波段多极化干涉SAR测图系统,提出稀少控制点卫星影像区域网平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其中3项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合作发表论文336篇,指导硕博研究生60余名。2020年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作为莫干山地信实验室执行主任,推动发布莫干·玄衍地理空间大模型1.5,实现生成式三维建模等技术突破。
提名人:李建成院士。
张杰张杰,男,1963年3月生,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遗产中心副主任,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院长。
张杰教授是中国城市保护与更新领域专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实践与教学岗位深耕30余年;主持完成的福州三坊七巷、景德镇陶溪川、济南大明湖、 南京老门东等代表性工程为亚洲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树立了重要典范;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遗产保护规划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教席主持等职;获评中国首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终身荣誉会员。
出版《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历史城市保护规划方法》等专著20部,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百余篇。作为主要起草人编制国家标准、地方导则与团体标准,获软件著作权、发明专利授权多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奖、创新奖、杰出奖,文化部创新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德国国家设计建筑金奖,美国建筑大师奖至尊奖,德国标志性设计创新建筑至尊奖2项、教育部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5项、全国规划建筑行业一等奖10余项。
提名人:刘加平院士。
张鹏举张鹏举,男,汉族,1963年4月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中共党员,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1981年,张鹏举就读于原内蒙古建筑学校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 1985年参加工作,研究自然环境、多民族居住特征、生态建造智慧,出版了专著《平实建造》。 1987年,到东南大学攻读硕士。 1993年,发表论文《为人的需要而具形——包头青山区向阳市场设计》。1999年,发表论文《小城镇形态演变的规律及其控制》。2004年,发表论文《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建筑——内蒙古师范大学逸夫艺术楼》。2007年,赴天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任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首任院长。2011年9月,出版《适应·更新·生长》。2012年,出版《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2016年任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呼市校友会副会长。2018年,任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土木、建筑与力学学部部长。2021年,以学科带头人身份组织申报并获批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张鹏举树立了大量建筑典范作品,引领了内蒙古和中国西部边远地区建筑的健康发展。 于2012年被评为”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2022年被公示为梁思成建筑奖候选人。202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还曾获得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设计金奖、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行业一等奖。2025年9月,张鹏举团队的“西乌素图村民中心”获得第16届阿卡汗建筑奖。
提名人:孟建民院士。
张玉芳张玉芳,1965年7月生,研究员,博导,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地质灾害防治学科带头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高端智库专家、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交通运输工程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应急专家组成员。
长期从事铁路公路滑坡崩塌灾害防控理论研究与重特大工程的灾害抢险整治。在危重大型滑坡防控、高位崩塌危岩体整治、高陡路基边坡支挡加固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解决了大量卡脖子工程难题,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发明专利20余项,主编行业规范2项,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7项(排名第1)。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赵国堂赵国堂,男,汉族,1964年2月生于安徽淮南,研究员,中国共产党党员,1992年获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和信息化部主任,兼任川藏铁路建设指挥部首席专家、科技部川藏铁路科技攻关联合行动总体专家组组长 。担任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兼职教授及铁道工程、应用力学、项目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涵盖轨道结构控制理论与技术、高速铁路建造理论。
1982年至1992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完成采矿工程本硕博连读,1994年进入铁道科学研究院铁建所工作。历任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等职 。
主持建立高铁轨道不平顺控制理论体系,研发无砟轨道新结构,研究成果应用于京沪、哈大等高铁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3] [8],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提名人:何川院士。
赵锂赵锂,1963年4月生,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全国城镇给水排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住建部建筑给水排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给水排水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建筑给水排水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1985年赵锂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同年进入住建部建筑设计院工作,先后担任所长、专业院院长、总院副院长、总工程师;2013年中国当代杰出工程师称号;2014年中国工程标准化年度人物;2021年获得“标准科技创新奖”-标准大师(国科办奖励编号:0292);2021年当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2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七)。
赵锂长期从事给水排水行业的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标准编制工作。
提名人:彭永臻院士。
郑刚郑刚,1967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地下工程研究所所长。
1995年7月任讲师,1998年11月破格晋升副教授, 2002年6月破格晋升教授。1999年3月聘为结构工程方向硕士导师,2002年10月评为岩土工程方向博士生指导教师。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五次。在《建筑结构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天津大学学报》等刊物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主持与作为主要人员参加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其中3项),主持建设部2002科研攻关项目1项,参加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天津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1项,天津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项(主持其中1项,另1项排名第2),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其中3项(含重点项目1项),其余2项均排名第2),天津市建委科研项目3项(主持其中2项),天津市市政工程局项目6项(主持其中4项),以及其他横向项目多项。
提名人:张建民院士。
周建庭周建庭,男,1972年9月生,浙江金华兰溪女埠街道郎山村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教育部第八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学部委员会副主席,土木工程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现任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政协委员。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批中组部“万人计划”专家、首批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首届“重庆市杰出英才奖”获得者、首届重庆市优秀科学家、首批重庆市院士带培对象、首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创新团队和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负责人、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重庆市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首届重庆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二届中国公路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主要致力于研究大跨拱桥结构行为与性能控制,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2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三),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发表论文500余篇(SCI/EI 300余篇),出版专著17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139项。
提名人:秦顺全院士。
朱建军朱建军,男,汉族,1962年5月生,湖南双峰人,中国测绘学会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获中南矿冶学院学士学位;1985年获中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在中南工业大学任教;1992年被破格提拔为中南工业大学副教授;1996年担任中南工业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及测绘学科学术带头人;1997年10月至1998年5月任中南工业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1998年获中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被遴选为中南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1998年至2002年相继到香港、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地留学访问;1998年6月至2002年5月任中南工业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6月至2010年8月任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9月至2014年10月任中南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11月至2019年1月任中南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1月任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测量平差与数据处理、GPS理论与方法、GIS中的数据误差及其它测量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18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宗敦峰宗敦峰,男,1962年11月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198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历任中国水利水电基础工程局局长、中国水电集团副总工程师,2008年任集团总工程师兼工程科技部主任。
宗敦峰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与科技创新,主持超深与复杂地质条件混凝土防渗墙关键技术研发,创造防渗墙201米世界纪录,相关成果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制定行业规范2部,出版专著13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担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大坝协会理事、电力行业水电施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等职务。2020年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21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来源:噼哩啪啦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