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思念是一种病》这首歌曲,第一时间说出它是谁的作品,也是通过音乐来简单区分一个人年龄的归类法。如果你脱口而出——这就是张震岳的作品啊!那么恭喜你,你大概率还算个年轻人,因为绝大部分的85后、90后、95后,基本都是听张震岳版的《思念是一种病》长大的。
张震岳《OK》
▲张震岳《OK》专辑台版封面
提到《思念是一种病》这首歌曲,第一时间说出它是谁的作品,也是通过音乐来简单区分一个人年龄的归类法。如果你脱口而出——这就是张震岳的作品啊!那么恭喜你,你大概率还算个年轻人,因为绝大部分的85后、90后、95后,基本都是听张震岳版的《思念是一种病》长大的。
但对于70后的歌迷来讲,他们是心有不甘的,因为这明明是齐秦的作品啊!这还有什么好争议的,不管是不是张震岳后来唱过这首歌,它都是齐秦“虹”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啊!
别说,时间有时候真的可以改变一切,很多你认为理所当然的原唱,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后来一些翻唱的出现,真的会因此被慢慢遗忘。就像这首《思念是一种病》,对于我来讲的真人真事,就是多年前有一次和一个90后歌迷聊起这首歌时,我说这是根据齐秦作品进行的延伸创作,源头就是齐秦的经典代表作,他竟然大吃一惊,表示完全不知道这首歌曲和齐秦有关系,一直以为这就是张震岳的作品。
对了,他对张震岳这版的Feat.蔡健雅倒是记得清清楚楚。
很多人总是喜欢对比一首歌曲不同版本的优劣,而且必须要分个胜负,但对齐秦和张震岳的《思念是一种病》,会这么做的人很少,因为这两首歌是一首歌,其实也不是一首歌,尤其是张震岳的版本,其实是在齐秦原作的基础上,做了完全全新的延伸创作,原创率已经超过八成,这样的两首歌还要去分个胜负,就有点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了。
这两个版本的《思念是一种病》,我也都非常喜欢,即使齐秦版是我年少时期重要的记忆,我都觉得阿岳的改创非常有创造力,律动和Flow都让人相当的舒适,歌词也非常的走心,也难怪在当时成了张震岳音乐生涯的分水岭之作。
我最早听《思念是一种病》,是在上录音乐万花筒的歌曲排行榜上,时间大概在1990年初。上录音乐万花筒的排行榜,也是内地最早的流行音乐排行榜之一,得益于幕后编加徐冰老师这样的大佬加持,因为排行榜总是能拿到第一手的音乐资料,有些甚至在当年能够达到几乎于港台地区同步的程度,所以也是我年少时期的超前资讯来源之一。
像这首齐秦的《思念是一种病》,在台湾地区上市也就几个月,上录音乐万花筒节目就开始频繁播放了,要知道当年的引进版磁带,相比首发原版的滞后性基本是一年起,能在一年之内引进的港台专辑,都已经可以叫同步引进了。
题外插一句,当时人在杭州的我,为什么能收到来自上海的调频立体声广播,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思念是一种病》这首歌曲当时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它的写法非常不常规。整首作品主歌就四句词,而副歌就是歌名唱两遍半,所以显得非常短小但精炼。不过,歌曲的意境却非常好,除了“思念是一种病”这样的比喻和形容,“耳后的鼻息”这样的用词,听着听着就觉得耳朵后面开始痒了,如果是大半夜可能还会慌了……
而张震岳的版本,则是在18年后对歌曲进行的延伸创作。除了把原作的四句主歌和两句半副歌,以Melody的方式当全曲的Hook,其它大量的歌词,以及半说半唱的旋律部分,都是张震岳的全新创作,而且和齐秦版本的原意也没有任何关系。这一部分的新创作,更像是阿岳的回忆录和心声史,写得很叙事也很坦诚,听起来特别真诚,所以也就很走心。
而这首再加专辑另一首《OK》,也像是当时专辑里两首阿岳的血泪心声歌,算是一种情绪的两种剖面。两首歌曲的制作,也是用一种张震岳Flow加上部分说唱音乐的制作模式组合而成,这种风格,后来也成了张震岳除了民谣和摇滚之外,另一种个人风格,就是张震岳和MC Hotdog的音乐CP,所提供的那种互动又互补的风格,在这张专辑里,也有《就让这首歌》这样的作品作为体现。
因为之前华晨宇和黄霄雲,因为一首翻唱歌曲涉及到了编曲、创意借鉴之类的问题,我也特别就一些专业就进行了讨论。虽然在某些“老师”眼里,我成了一个蹭热度的人,甚至被人单方面认为我在这次业务探讨时“输”了,我还是得说音乐的事情归于音乐,好好就事论事的讨论,别用那些流量逻辑来混淆视听,而且观点这东西没有输赢,但心眼却真的有干净和脏之分。
不说这些1B和3B之间的事,也是因为华晨宇和黄霄雲的事儿,我这次翻出这张《OK》专辑时,就特别留意了一下《思念是一种病》的署名形式,因为你别说这首歌曲还真的是很难标注创作者的,因为这首歌曲算起来既是采样经典原作,但因为原作很短,所以也真的是完全引用了原曲的所有词曲,但张震岳的新创部分,又明明是非常完整和全新的创作。
而最后实体唱片上对这首歌曲创作的署名,干脆是词曲齐秦+词曲张震岳,完全不分比例权重了,想想这也确实是最恰当的方式了。
▲张震岳版的《思念是一种病》,在署名上也采用了双词曲作者署名,这也是对原作者齐秦的尊重
另外,其实我觉得这首歌曲虽然有蔡健雅跨刀合作,但蔡健雅只唱了副歌那段,而且更像是用和声的方式唱,再加上人声音效和张震岳声音的叠加,Tanya在这首歌曲里的出现,变得存在感就很弱了。其实作为金曲天后和唱作天后,蔡健雅在这首歌里既然来都来了,倒是可以再“物尽其用”的,这样的跨界也会更有火花,现在其实更像是来为张震岳伴唱的。
《思念是一种病》也是阿岳《OK》专辑的主打歌,在发行这张专辑前,其实张震岳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事业低谷期。因为在创作上遇到瓶颈,他在发行完《有问题》专辑之后,甚至一度投身电音领域干起了DJ,还在2001年发行过《ORANGE》和《ORANGE 2》两首电子音乐专辑。
一年后,他用一张《等我有一天》,再度回归唱作人角色,不过这张专辑和2000年的《有问题》一样,终究都没有达到之前《这个下午很无聊》和《秘密基地》两张专辑的影响力。
直到2007年的《OK》专辑推出,张震岳终于东山再起,除了《思念是一种病》之外,其它像《路口》、《小宇》、《小星星》等作品,也成了他新时期的代表作。此后再加上他和MC Hotdog的一系列合作,终于第二次大火了。
《OK》这张专辑当年也由“星外星唱片”同步引进,不过因为内地文化音像出品的名字,必须得是中文,所以专辑就面临必须改名的问题。如果换成别的英文名字,可能翻译一下也就解决了,关键《OK》这个英文名实在是太简单了,简单到只能用“哦凯”这样的音译,或者“可以”、“没问题”这样的意译,对这张专辑来讲,意思反而听起来不对了。所以后来也用了一个折衷方案,就是把专辑最热的主打曲《思念是一种病》,当成了内地引进版的名字。
▲张震岳《OK》专辑引进版改名为《思念是一种病》
这张专辑的CD包装也很有意思,除了内地引进版当时用的是塑料的DVD盒子之外,台版用的都是一个比普通珍宝盒更大一圈的珍宝盒,而这个规模的盒子在“滚石唱片”体系里,似乎也成了“本色股份”的专用,除了张震岳,还有MC Hotdog、“兄弟本色”的一些专辑,都用过这种盒子,也算是一种物料Flow了。
而这张引进版专辑,还有一个很细微的差别,就是《路口》这首歌。
这首歌曲的第二段,台版的歌词和演唱都是“我不想走去 你妈的路口”,而且在演唱上张震岳是用很连贯且偏重的语气,唱成“我不想走,去你妈的路口”。可能也是考虑到某些因素,所以“滚石唱片”在排版上也特别做了一些安排,在去和你妈之间,做了一个断句处理。
▲《路口》这首歌,台版和引进版,在音源和歌词上都有一处不同
而“星外星唱片”的引进版,音源到了这一句时,却成了“我不想走去 你家的路口”,阿岳唱“你家”这两个字时,还显得特别温柔,这也算是入乡随俗了,毕竟内地特别在乎五讲四美三热爱……
为此我还特意对音乐APP上做了比较,内地的QQ音乐和网易云两大平台,用的都是“你家”版,而内地的Apple Music则用的是台版音源。我也请三石一声老师测试了一下,确认海外的Apple Music,用的也是台版音源。看了AM的音源渠道,和内地平台还是多少有些区别。
另外还有一个更细微的不同,就是专辑同名曲《OK》第二段有一句“有时只想一段情而已”,张震岳就是这么唱的,而引进版和“星外星唱片”也是这么打的,但台版虽然音源虽然同样是这么唱的,但歌词却打成了“有时只想一夜情而已”,不知道是不是台版也曾经考虑到社会影响,最后录了一个文明你我他版。
▲《OK》这首版,台版和引进版音源一样,但歌词上有一处不同
这张专辑在作品上,像《思念是一种病》、《OK》、《就让这首歌》都是偏Hip-Hop的作品,而《很难》很像是用张震岳的旋律加上一些Urban的制作方式,算是在当时张震岳比较新的编曲运用。
《就让这首歌》也是由MC Hotdog及侯佩岑一起合作的,这首歌后来也成了侯佩岑的音乐技能、尤其是Rap技能的标签,而它最近重新被人提起,也是因为《浪姐》的节目。
▲因为侯佩岑参加《浪姐》,让《就让这首歌》又重新被关注了
而其它像《你说有个女孩》、《路口》和《小宇》都是很张震岳的民谣创作,《孤独的夜哨》和《小星星》则是融入原住民元素的民谣,《再见》除了椰风海韵的轻盈律动之外,也很像是民歌时代的作品,虽然阿岳的音乐源头算是摇滚卦,但个人感觉他的创作反而和台湾的民歌有着很重要的关联。
也是因为这张《OK》专辑,张震岳又开始了一段新的高光生涯。
▲张震岳《OK》专辑台版内页还有歌曲彩铃信息,内地引进版则改成了口香糖广告
来源:爱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