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上海一对退休夫妻的厨房视频,手滑点进去就挪不开眼了——5年过去,奶油色的开放式厨房依然亮得像新的,锅碗瓢盆各归其位,阳光洒在复古地砖上,连油烟机都擦得锃亮。
刷到上海一对退休夫妻的厨房视频,手滑点进去就挪不开眼了——5年过去,奶油色的开放式厨房依然亮得像新的,锅碗瓢盆各归其位,阳光洒在复古地砖上,连油烟机都擦得锃亮。
这哪是厨房?
分明是把“治愈感”焊进了生活里。
评论区炸了:“这才是理想中的晚年厨房!”“原来开放式厨房真的能不积油!”“收纳太绝了,我家厨房能学一半就谢天谢地。”
故事主角是上海一对普通退休夫妻,新家入住5年,10平方米的开放式厨房成了全网“打卡”对象。
没有豪华大理石台面,没有花里胡哨的装饰,奶油色橱柜、L型布局、上墙收纳架……每一处都透着“用着舒服”的巧思。
最戳人的是,5年高频使用后,厨房竟没有一丝陈旧感——地砖选了耐脏的复古砖,墙砖用磨砂材质不反光,水池紧挨着炒菜区,连小家电都被收纳架“管”得整整齐齐。
为什么这样的厨房能火?
往深了看,它精准戳中了当代人对“理想生活”的双重期待:既要“美”得能发朋友圈,更要“实”得能装下一日三餐。
尤其对退休群体来说,厨房不是“展示区”,而是每天要待几小时的“生活战场”。
这对夫妻的厨房,用奶油色的温柔消解了传统厨房的“烟火气焦虑”,又用L型动线、上墙收纳等设计,把“好用”刻进了每一寸空间。
就像网友说的:“年轻时追求‘网红风’,老了才懂‘用着不糟心’有多重要。”
开放式厨房一直是装修圈的“争议选手”——好看是好看,但油烟难清、收纳混乱、空间显小三大痛点,让很多家庭望而却步。
这对夫妻的厨房却给出了“破题答案”:
首先是“反套路”的材质选择。
地面没选亮面瓷砖,而是耐脏的复古砖;墙面没用光面墙漆,而是磨砂质感的墙砖。
这些“不显眼”的细节,让日常打扫从“擦半小时”变成“抹两下”,5年如新的秘密就藏在这里。
其次是“把收纳当刚需”的设计逻辑。
小工具上墙、杯子挂收纳架、橱柜到顶不留灰层……没有一件物品“流浪”,连常用小家电都有专属位置。
这种“物归原位”的习惯,和厨房设计形成了良性循环——越整洁越愿意收拾,越收拾越觉得好用。
更关键的是,他们把“人”放在了设计中心。
退休后,夫妻二人每天一起做饭、聊天,开放式厨房打破了传统“一人做饭全家等”的模式,炒菜时能和客厅的老伴儿搭话,切菜时能看眼电视里的新闻。
这种“互动感”,比任何装修风格都珍贵。
正如家居设计师常说的:“最好的设计,是让人忘记设计本身,只记得生活的温度。”
评论区有个高赞留言:“不是羡慕他们的厨房,是羡慕他们把日子过成了诗。”确实,这对夫妻的厨房火了,本质上是普通人对“可触可及的幸福”的共鸣——不需要大平层,不需要昂贵建材,只要用心规划、坚持整理,10平方米也能装下“三餐四季”的美好。
从社会层面看,这股“治愈厨房热”也折射出代际审美的变迁。
过去总觉得“父母装修一定土”,但这对夫妻用奶油风、开放式设计证明:退休生活也能有高级感。
他们的选择,既保留了老一辈“实用至上”的生活智慧,又吸收了年轻人“美观宜居”的审美,这种“融合式”的生活态度,恰恰是当下最稀缺的。
厨房的温度,藏着生活的答案。
这对上海退休夫妻的厨房,不是什么“豪宅样板间”,而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对“好好生活”的渴望,也照见了“幸福从来都不贵,贵的是用心”的真理。
或许我们不必照搬他们的装修,但至少可以学一样:把每天的厨房收拾干净,把每顿饭做得认真,毕竟,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装出来的。
来源:清泉甘露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