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多不多,就看八月初三”,今日初三,今年秋天雨水多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02:56 3

摘要:老辈人说,八月初三这天若晴空万里、烈日高悬(“火烧天”),那接下来的秋天怕是要“泡在雨里”。从八月初三到种小麦的这段时间,阴雨会断断续续,土地湿软如泥,连麦种都得“踩着水”下地。反之,若这天阴雨绵绵,反而可能预示着后期雨水收敛,秋收时能抢到“大太阳”晒粮。

导读:雨多不多,就看八月初三!今日初三,今年秋天雨水是“泼”还是“收”?看农谚咋说。

#我在头条晒家乡##在头条安利我的兴趣#

​老祖宗留下的农谚又来“报天气”了!八月初三这天的阴晴,竟藏着秋天雨水的秘密?是“烂泥田”还是“晒粮天”?农民最关心的秋收答案,全在这句老话里。

“八月初三火烧天,麦子要种烂泥田”——这句流传千年的农谚,今天又成了农民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

老辈人说,八月初三这天若晴空万里、烈日高悬(“火烧天”),那接下来的秋天怕是要“泡在雨里”。从八月初三到种小麦的这段时间,阴雨会断断续续,土地湿软如泥,连麦种都得“踩着水”下地。反之,若这天阴雨绵绵,反而可能预示着后期雨水收敛,秋收时能抢到“大太阳”晒粮。

这说法靠谱吗?河北易县的气象记录给出了佐证:8月初下雨后,若再无大降水,9-11月雨量会比平均值少50%以上;若有超过30毫米的降水,后期雨量则多50%以上。看来,八月初三的天气,真像是秋天雨水的“开关”。

农谚里,八月初二、初三常被“捆绑”讨论,甚至有“初一没有初二灵,初三落雨半月阴”的说法。

老话讲:“雨落初二三,十天没有两天干。”若这两天下雨,接下来十天几乎天天有雨,整月路都泥泞不堪。更夸张的还有“雨下初二三,整月路不干”,直接把雨期拉满到一个月。农民最怕的就是这时候下雨——秋收作物(玉米、大豆)正待抢收,连绵阴雨会让谷粒发芽、霉变,甚至导致倒伏,一年辛苦可能白费。

不过,雨多也未必全是坏事。在长江流域,有句矛盾的谚语:“伏里凉秋雨淋倒墙。”意思是三伏天越凉快,秋天越可能暴雨成灾。比如长沙1951-1974年的数据就显示,7月平均气温越低,10月出现极端降水(多50%或少50%)的概率越大。这就像老天在“玩跷跷板”,旱涝全看它心情。

如果说八月初三是“预告片”,那秋分就是“正片”。今年秋分(公历9月23日)昨天刚过,老祖宗的谚语又来“加戏”了。

“秋分雨淋淋,阴雨四十五”——秋分这天下雨,接下来四十五天都可能阴雨不断。农民最怕的就是这时候下雨:玉米、大豆还挂在杆上,淋了雨会发芽;冬小麦急着播种,湿土地根本翻不动。更糟的是,寒露(10月7-9日)气温会骤降,若小麦种晚了,出苗率可能不到五成,来年减产板上钉钉。

但秋分晴天就是“大吉兆”!“秋分在头,干到腊月”——秋分当天大太阳,整个八月都会以晴天为主,秋收作物能晒得干透,粮仓堆得冒尖。这时候,农民最常念叨的就是:“抢晴收割,三秋大忙贵在早!”

老祖宗的智慧虽妙,但现代气象学也来“凑热闹”。

2025年的天气确实“不按套路出牌”:立秋在农历8月7日14时20分45秒,按“上午立秋旱死牛,下午立秋池塘满”的说法,后期雨水该多。结果呢?华北8月中下旬雨确实多了35%,但华西秋雨却比往年早8天,陕南、宁夏南部暴雨引发山洪,湖北西部却旱得地裂。

副热带高压(副高)成了“幕后黑手”。今年副高位置偏北,北方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在华北“打架”,导致暴雨频发;南方因台风少,副高制约有限,9月中下旬高温反而卷土重来。看来,农谚是“经验之谈”,气象学是“科学预判”,两者结合才能更准。

对农民来说,天气预报再准,也不如“抢”字实在。

老话讲:“三秋大忙,贵在提早。”若八月初三或秋分下雨,第一件事就是抢收玉米、大豆,防止发芽霉变;若天晴,就赶紧晒粮、翻地,为冬小麦播种腾地方。华西地区今年雨早,农民得防着山洪;云南等地雨少,又得抗旱保苗。

更有趣的是,有些农谚还带着“生活哲学”。比如“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提醒大家天凉加衣;“秋分雷又雨,冬至雪压枝”,则暗示冬至大雪对越冬作物的好处——雪盖得厚,来年春天返青快,春耕也更顺利。

从八月初三到秋分,老祖宗的农谚像一本“天气密码本”,藏着千年的生存智慧。

或许这些谚语不能100%准,但它们提醒我们:自然有它的脾气,农民得顺着它的节奏来。抢收、抢种、抢晴,每一个“抢”字背后,都是对土地的敬畏,对收成的期盼。

今日八月初三,你那儿是“火烧天”还是“雨绵绵”?不管怎样,记得听老话的劝——天晴晒粮,下雨抢收,别一年的辛苦,毁在一场秋里。

你家乡有关于八月初三的农谚吗?今年秋天雨水多吗?评论区聊聊,看看老祖宗的“天气预报”准不准。

来源:农村代言人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