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AMI-CS)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坏死引起心输出量减少、导致组织低灌注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尽管早期血运重建和机械循环辅助技术不断进步,但这类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依然较高。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AMI-CS)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坏死引起心输出量减少、导致组织低灌注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尽管早期血运重建和机械循环辅助技术不断进步,但这类患者的住院死亡率依然较高。
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牵头组织多学科专家深入研讨后制订了《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综合救治体系的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提出建立以区域转诊中心为核心的中心辐射型救治网络模式,围绕多向转诊策略的实施、各层级医院的职责分工、患者转运流程的规范、高级体外生命支持技术的应用、多学科综合救治团队的培养以及医疗大数据的建立等问题提出了推荐意见。
临床问题1:如何构建AMI-CS综合救治模式的组织框架?
推荐意见1:建议构建中心辐射型网络模式的组织架构(共识度:100%)。
推荐意见2:建议以遴选区域转诊中心的标准为核心,利用现有条件,带动 AMI-CS 综合救治体系的建立(共识度:100%)。
共识介绍,近20年来的研究显示,采用中心辐射型网络模式或结构框架救治AMI-CS患者,可提高患者存活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与我国其他中心辐射型网络模式相似,区域转诊中心、互联网平台、卫星医院和转运体系共同构成AMI-CS救治网络,通常一个转诊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覆盖一定量的常住人口或一定面积的区域,以它为中心,联系4~6家具备一定救治能力 [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力]的卫星医院以及更多不具备PCI能力的卫星医院,呈辐射状排列。
AMI-CS综合救治体系应借鉴现有网络的经验,如区域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体系、“中心-辐射”型体外膜氧合(ECMO)转运体系等,全面整合区域内可被利用的医疗资源,取长补短。
遴选AMI-CS区域转诊中心应考虑以下内容:
(1)大型三级医院;(2)拥有丰富的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原性休克救治经验;(3)设有单独的心脏外科和心脏重症监护病房;(4)拥有一支以心脏重症医师为主导、多个相关专业医师组成的标准化心原性休克多学科救治团队;(5)拥有一个能够随时实现区域内转诊的移动机械循环辅助(MCS)小组。
临床问题2:如何在 AMI-CS 综合救治体系内实现高效的多向转诊,以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和提升患者的救治效果?
推荐意见3:建议通过密切合作,实施多向转诊策略,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共识度:100%)。
推荐意见4:建议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AMI-CS综合救治体系内的资源配置,以确保抢救工作高效实施(共识度:100%)。
推荐意见5:建议配合24(h)/7(d)救援,完善区域转诊中心的医疗运作模式(共识度:100%)。
共识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实施人工智能语音电子病历、航空医疗救援、多学科远程会诊、远程示教等,可促进AMI-CS综合救治体系内更好的沟通交流。
临床问题3:在AMI-CS综合救治体系内如何优化首诊医院(包括中心医院和卫星医院)的诊疗流程?
推荐意见6:建议首诊医院(包括中心医院和卫星医院)在不延误急诊血运重建的基础上,于AMI-CS患者分诊或转诊之前尽可能完善辅助检查、明确AMI-CS分期,并根据关键诊疗策略优化治疗(共识度:100%)。
推荐意见7:建议明确卫星医院的职责和转运流程(共识度:100%)。
研究提示,首诊医院应逐步达成以下诊疗流程:
(1)完成对患者现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等信息的采集;
(2)持续监测心电图和血压,并尽可能获得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指标,根据监测数据给予相应的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3)在血气分析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吸氧、无创或有创通气;
(4)尽可能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超声心动图检查);
(5)持续监测患者的神志改变,必要时行头颅CT检查;
(6)尽可能获取患者完整的肝肾功能以及炎症、感染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7)有条件时,也应了解患者的家庭、所处地区及医疗保险等情况。
优化诊疗还有以下考虑及建议:
若患者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可以在容量负荷试验的指导下进行补液,不建议盲目通过补液来提升血压。可考虑静脉应用正性肌力药物来提高心输出量,或对持续低血压患者应用缩血管药物以维持灌注压。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心肌梗死急性期(发病
对于病情危重或经过初始优化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的患者,应尽量放置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插管。
若患者经以上诊疗后仍出现以下情况,应积极考虑早期应用MCS支持:
血液动力学持续不稳定;心电活动不稳定;呼吸功能衰竭;严重心功能受损;(5)血乳酸水平持续升高、周围组织灌注继续恶化等。
对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活动性出血、无插管入路、高龄和心原性休克团队判断MCS 无益的患者,不建议应用 MCS支持。
临床问题4:在AMI-CS综合救治体系内如何实施高级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以提高危重患者的生存率?
推荐意见8:建议在区域转诊中心开展高级体外生命支持相关治疗(共识度:100%)。
推荐意见9:建议采用移动ECMO技术实现区域内转诊(共识度:100%)。
推荐意见10:建议采用各类评分进行风险预测、临床预警,对VA-ECMO辅助患者全程进行神经监测(共识度:100%)。
共识指出,考虑到高级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如IABP、Impella心室支持系统、ECMO、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及全人工心脏等)是高风险、高花费的抢救技术,并不适合在所有级别的医院开展,推荐将应用高级体外生命支持技术的患者转至区域转诊中心进行统一管理。
此外,对于VA-ECMO辅助患者特别是接受体外心肺复苏的患者,应考虑全程应用神经监测技术(如近红外光谱、瞳孔计、经颅多普勒超声、脑电图、颅脑CT等)识别神经损害。及时发现和干预神经损害,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预后。
推荐意见11:对于部分VA-ECMO 辅助患者,建议采用恰当的左心减压措施(共识度:100%)。
临床问题5:区域转诊中心如何有效培养AMI-CS多学科综合救治团队,以制定和实施个体化诊疗策略?
推荐意见12:建议区域转诊中心重点培养AMI-CS多学科综合救治团队(共识度:100%)。
推荐意见13:建议以心脏重症医师为主导,联合多学科共同制定和实施个体化诊疗策略(共识度:100%)。
推荐意见14:建议编写配套的教材、开设相关课程,在AMI-CS 综合救治体系内对各级单位进行同质化培训以及着手进行相关人才储备和器材研发(共识度:100%)。
临床问题6:如何基于AMI-CS综合救治体系建立医疗大数据,以提升AMI-CS患者的医疗质量?
推荐意见15:建议在建立AMI-CS综合救治体系的同时,获取详细、规范的医疗大数据(共识度:100%)。
推荐意见16:建议利用规范的临床数据持续对AMI-CS救治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和反馈(共识度:100%)。
来源: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 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综合救治体系的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循环杂志, 2025, 40(9): 851-861.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5.09.003.【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可见原文】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