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六点半的闹钟响了三遍,你挣扎着从被窝里爬起来,一边往嘴里塞面包,一边往地铁站冲——就因为上周迟到两次,全勤奖没了,还被领导当众提醒“下次注意”。到了公司楼下,看着打卡机上跳动的“8:29:50”,你小跑两步按下指纹,长舒一口气的同时,忍不住抱怨:“上班打卡
清晨六点半的闹钟响了三遍,你挣扎着从被窝里爬起来,一边往嘴里塞面包,一边往地铁站冲——就因为上周迟到两次,全勤奖没了,还被领导当众提醒“下次注意”。到了公司楼下,看着打卡机上跳动的“8:29:50”,你小跑两步按下指纹,长舒一口气的同时,忍不住抱怨:“上班打卡也太折腾人了,迟到一会儿就要受罚,真没天理!”
可要是你知道,古代官员“上班”不仅比你早十倍,迟到的后果更是从罚钱、挨板子,到丢官、砍头,你恐怕会立刻收起抱怨,甚至觉得现在的“打卡惩罚”简直是“福利”。古代没有闹钟、没有地铁,更没有“弹性上班制”,官员们要顶着星星起床,踩着晨露赶路,只为赶上一场不能迟到的“早朝”或“办公点卯”。而一旦迟到,等待他们的不是“扣全勤”,而是可能改变一生的惩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代官员的“考勤噩梦”,看看他们迟到后到底有多惨——对比之下,你或许会发现,现在上班打卡,真的该偷着乐。
在抱怨现在“8点半上班太早”之前,先看看古代官员的“上班时间”:如果你是唐朝的京官,每天凌晨3点就得起床,4点前必须赶到皇宫外的“待漏院”等候;要是清朝的官员,早朝时间定在“卯时”(凌晨5点到7点),但为了“卡点”,官员们凌晨2点就得从家里出发——要知道,古代没有路灯,没有汽车,官员们只能坐着轿子或骑着马,在漆黑的街道上赶路,遇到刮风下雨,更是寸步难行。
更严格的是“考勤制度”。古代没有电子打卡机,但有一套比现在更细致的“签到流程”,最常见的就是“点卯”。“卯”指卯时,“点卯”就是在卯时点名,相当于现在的“上班签到”。明清时期的县衙里,每天卯时一到,县丞就会拿着“签到簿”,逐个点名,官员们必须亲自到场应答,不能代签、不能迟到——要是敢“代点卯”,一旦被发现,代签者和被代签者都会被打板子,甚至丢官。
不同朝代,还有更“硬核”的考勤规定。
唐朝:《唐六典》明确记载,京官必须参加“晨参暮省”——早上要上朝面见皇帝,晚上要到尚书省汇报工作。要是无故缺席或迟到,第一次会被“罚俸禄一月”(相当于现在扣一个月工资),第二次“罚俸禄三月”,第三次直接“停官”(暂停职务,等候处理)。而且唐朝的“早朝”极其严格,官员们要穿着厚重的朝服,站在皇宫广场上,从凌晨4点等到天亮,期间不能随便走动、不能说话,更不能打瞌睡,一旦被御史发现“失仪”,就算没迟到,也会被弹劾。宋朝:把“考勤”和“升职”直接挂钩。宋朝有“磨勘制度”,官员每三年考核一次,考核内容就包括“出勤率”。要是三年内有五次迟到,就算其他表现再好,也不能升职;要是迟到超过十次,直接“降职”。而且宋朝的“上班地点”不止一个——京官要上朝,地方官要“坐堂”(在县衙办公),连偏远地区的驿丞(管理驿站的小官),每天也要“卯时签到,酉时签退”(晚上5点到7点下班),一旦缺席,就会被上级“申斥”(公开批评)。明朝:更是把“考勤”做到了“极致”。朱元璋规定,所有官员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卯时到岗,申时退班”(下午3点到5点下班),而且要“每日签到,每月汇总”。为了防止官员“迟到早退”,朱元璋还在每个衙门里设了“考勤簿”,由专人记录,每月上报给吏部。要是发现“考勤簿”上有涂改痕迹,记录者和官员都会被“杖二十”(打二十板子);要是官员迟到后“补签”,就算“欺君”,后果更严重。更让古代官员头疼的是“上班路”。现在你赶不上地铁,还能打网约车;古代官员要是住得远,只能靠轿子或马匹——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冯从吾的官员,家住北京城外的西山,为了赶上卯时签到,他每天凌晨1点就得起床,让轿夫抬着他走两个多小时的路。有一次冬天大雪,路太滑,轿子翻了,冯从吾摔断了胳膊,却还是忍着疼爬起来,让轿夫扶着他走到衙门,就怕迟到。他在日记里写:“雪夜赴卯,臂断犹不敢迟——迟则罚俸,更恐失官,一家老小皆无依也。”
对比之下,现在你早上7点起床,坐地铁半小时到公司,就算迟到,最多扣点全勤奖,是不是已经很“轻松”了?
要是你觉得“古代考勤严点没关系,大不了迟到一次”,那你就错了——古代官员迟到的惩罚,远比你想象的更狠,而且是“阶梯式升级”,从轻度的“罚钱”,到中度的“挨板子、戴枷锁”,再到重度的“丢官、流放”,甚至“砍头”,每一级都能让官员“悔不当初”。
最常见的轻度惩罚是“罚俸禄”,也就是扣工资。但古代的“罚俸禄”,可比现在扣全勤奖狠多了——唐朝官员迟到一次,罚一个月工资;宋朝迟到一次,罚三个月工资;明朝更狠,迟到一次罚半年工资,要是连续迟到三次,直接罚一年工资。要知道,古代官员的俸禄本来就不算高,尤其是明朝,正七品县令的年薪只有“四十五石米”(相当于现在的3万元左右),要是迟到两次,半年工资没了,一家老小的生活费都成问题。
除了罚钱,还有“罚劳役”。北宋年间,有个叫苏轼的弟弟苏辙,担任“起居郎”(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时,因为前一天晚上帮苏轼改文章,睡过了头,迟到了半个时辰。结果苏辙不仅被罚了三个月俸禄,还被要求“罚役三日”——也就是连续三天,在衙门里帮小吏抄录文书,从早上卯时抄到晚上申时,不能休息。苏辙在给朋友的信里写:“罚役三日,手酸臂麻,夜不能寐——早知如此,宁可不睡,也不敢迟。”
要是迟到次数多,或者“故意迟到”,就会迎来“中度惩罚”——杖刑和戴枷锁。杖刑不是“随便打打”,而是有严格的规定:唐朝杖刑用的“杖”,是三尺长的实木杖,杖头还包着铁皮;明朝杖刑更狠,要“脱衣受杖”,也就是把官员的裤子脱下来,打屁股,不仅疼,还极具羞辱性。
明朝正统年间,有个叫李时勉的官员,担任“侍读学士”(给皇帝讲课的官员)时,因为母亲生病,早上起来照顾母亲,耽误了早朝,迟到了一个时辰。结果李时勉被押到皇宫前的“午门”,当着所有官员的面,“杖三十”。据记载,李时勉被打后,屁股血肉模糊,躺了一个月才能下床。他后来在《自述》里写:“午门杖责,痛彻心扉,更辱于众目之下——自此之后,每夜定三个闹钟,不敢再迟一刻。”
比杖刑更羞辱的是“戴枷锁办公”。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叫张坚的县令,因为连续五天迟到,被上级判了“枷号三日,仍令赴岗”——也就是戴着三十斤重的木枷,在县衙里办公三天。木枷上还刻着“迟到怠政”四个字,所有老百姓来办事,都能看到张坚戴着枷锁的样子。张坚觉得“颜面尽失”,办公三天后,就主动辞职了。他在《退官记》里写:“枷号三日,百姓指点,同僚侧目,此生再无颜面为官。”
要是遇到“特殊时期”,比如战争、灾荒,或者官员“迟到误事”,惩罚就会升级到“丢官、流放”,甚至“砍头”。
南宋建炎年间,金兵南下,宋高宗赵构下令“文武百官卯时到行宫议事”,商量抗金对策。有个叫王渊的将军,因为前一天晚上喝了酒,睡过了头,迟到了两个时辰。等他赶到行宫时,会议已经结束,抗金部署也定了——王渊的迟到,导致他负责的“骑兵部署”没人对接,金兵趁机偷袭,宋军损失惨重。宋高宗大怒,下令把王渊“罢官流放”,发配到海南岛。王渊在流放路上写:“一杯酒误事,半生功名尽毁,流放千里,悔之晚矣!”
更惨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朱方旦案”。朱方旦是个翰林院编修,负责起草军事文书。有一次,康熙下令让他“卯时到军机处,草拟讨伐噶尔丹的圣旨”,结果朱方旦因为“贪睡”,迟到了三个时辰。等他赶到军机处时,噶尔丹的军队已经发动进攻,清军因为没有圣旨,不敢贸然出兵,损失了上千士兵。康熙得知后,龙颜大怒,下令将朱方旦“斩立决”,还把他的家人“流放宁古塔”(现在的黑龙江宁安,当时是极寒之地)。朱方旦临刑前喊:“贪睡一刻,性命不保,累及家人,罪该万死!”
这些案例不是“特例”,而是古代官员“迟到惩罚”的真实写照。对古代官员来说,“上班迟到”不是“小事”,而是可能让自己“丢钱、丢脸、丢官、丢命”的“大事”。对比之下,现在你迟到一次,最多扣点全勤奖,是不是已经很“幸运”了?
要是你觉得古代官员“只要不怕罚,就能迟到”,那你就太天真了——除了明确的惩罚,古代官员还面临着“隐形压力”,这些压力让他们“不敢迟到、不能迟到”,甚至“宁愿累死,也不敢迟一秒”。
古代的“早朝”,是皇帝亲自参加的“会议”,所有京官都要站在皇宫广场上,按职位高低排列。皇帝坐在龙椅上,一眼就能看清谁没来、谁迟到了。要是皇帝发现某个官员迟到,不仅会惩罚官员,还会觉得“这个官员不尊重自己”,甚至怀疑“他是不是有二心”。
明朝永乐年间,有个叫解缙的官员,因为才华横溢,很受朱棣的重用。有一次早朝,解缙因为前一天晚上写文章到深夜,睡过了头,迟到了半个时辰。朱棣在龙椅上看到解缙匆匆跑来,脸色立刻沉了下来,当着所有官员的面说:“朕召你早朝,你却姗姗来迟——是觉得朕的早朝不重要,还是觉得你的文章比国事更要紧?”解缙吓得赶紧跪下请罪,虽然这次朱棣没罚他,但从此之后,朱棣对解缙的态度越来越冷淡,后来解缙还因为“罪”被下狱,最后冻死在狱中。很多人说,解缙的悲剧,就是从那次“迟到”开始的——皇帝觉得他“不敬”,再也不信任他了。
古代官场有个“潜规则”:官员之间互相监督,尤其是“言官”(专门弹劾官员的官员),最喜欢盯着别人的“考勤”。要是某个官员迟到,言官就会立刻写“弹劾奏章”,上报给皇帝,说这个官员“怠政、不敬、失职”。就算皇帝不想惩罚,为了“彰显公正”,也得给个说法。
宋朝有个叫包拯的言官,以“铁面无私”著称。有一次,一个叫张尧佐的官员(宋仁宗宠妃的伯父),因为仗着自己有“后台”,连续三天迟到。包拯得知后,立刻写了弹劾奏章,说张尧佐“恃宠而骄,怠忽职守,若不惩罚,恐失民心”。宋仁宗本来想护着张尧佐,可包拯在朝堂上据理力争,甚至“唾沫星子溅到了宋仁宗脸上”。最后宋仁宗没办法,只能把张尧佐“降职”,还罚了他一年俸禄。张尧佐后来在私下里说:“包拯这老小子,连迟到都管,真是不给人活路!”
古代官员大多是“家族的希望”,一个人当官,全家都能“沾光”——比如官员的父母能被封“诰命”,子女能“优先入学”。但要是官员因为迟到被惩罚,不仅自己倒霉,还会“连累家人”:父母的“诰命”会被收回,子女的“入学资格”会被取消,甚至整个家族都会被人“指指点点”。
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叫刘墉的官员(也就是“刘罗锅”),他的父亲刘统勋是朝廷重臣。有一次,刘墉因为处理地方事务,耽误了回京的时间,迟到了早朝。乾隆皇帝虽然没重罚刘墉,但还是当着所有官员的面说:“刘统勋一生勤勉,没想到儿子却如此怠惰——看来朕得好好提醒一下刘统勋,教儿子要先教‘守时’。”这句话很快传到了刘统勋耳朵里,刘统勋赶紧把刘墉叫回家,狠狠骂了一顿,还让他“跪祠堂三日”。刘墉后来在《自述》里写:“因我迟到,父亲蒙羞,全家不安——自此之后,我再也不敢有丝毫懈怠,生怕连累家人。”
这些“隐形压力”,比明确的惩罚更让古代官员“害怕”。他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皇帝、对同僚、对家族负责,所以“上班不迟到”,成了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规矩”之一。对比之下,现在你迟到,最多被领导说两句,不会连累家人,不会被同事弹劾,更不会被“皇帝记恨”,是不是已经很“幸福”了?
看完古代官员的“考勤噩梦”,再想想你现在的上班生活:早上可以定闹钟,出门可以坐地铁,迟到一次最多扣点全勤奖,就算偶尔迟到,也不会被打板子、丢官,更不会连累家人。你抱怨的“打卡麻烦”,在古代官员眼里,可能是“求之不得的轻松”;你觉得“严厉的惩罚”,在古代官员眼里,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其实,无论是古代的“点卯考勤”,还是现在的“上班打卡”,本质上都是为了让人们“守时、尽责”。古代官员的“惨”,是因为当时的制度严苛、惩罚残酷;而现在的“打卡”,更多是一种“提醒”,让你不要因为懈怠耽误工作。
下次再抱怨上班打卡时,不妨想想古代官员凌晨冒雪赶路的场景,想想他们迟到后被打板子、丢官的后果——或许你会突然觉得,现在能安稳地坐在办公室里,就算迟到一次扣点钱,也真的该“偷着乐”了。毕竟,比起古代官员的“生存压力”,我们现在的“上班烦恼”,真的不算什么。
来源:评书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