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牵头!北京985这支“青年”队伍获国家级表彰,高校仅7个!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20 18:22 1

摘要: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经评审委员会实名投票和团中央书记处集体审定,共青团中央发布了2025年度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入围名单。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经评审委员会实名投票和团中央书记处集体审定,共青团中央发布了2025年度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入围名单。

在入围的30个集体名单中,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上榜,是入围集体名单的7支高校团队之一。该团队共有122人,35周岁以下青年110人,占比为90%。

曲周县地处黑龙港流域,是典型的浅层咸水型盐渍化低产地区。

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团队走进曲周县白寨村,创建了第一个科技小院,探索带动中国小农户增收的新模式。从那时起,一名名中国农大研究生被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科技小院为农民提供着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零距离的农技服务。如今,科技小院通过结对帮扶、政策咨询、一线宣讲等方式,已经开展农业科普培训4000余场,服务20余万人次,1万多名农民成为懂技术的“土专家”

2023年4月,一场绿色增粮与乡村振兴大会战在曲周打响。张福锁院士联合多家单位,要在这里建设“绿色吨半粮”万亩试验基地。在曲周科技小院的试验田里,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推动“四密一稀”条带种植微灌水肥一体化、卫星导航夏玉米精量播种等技术落地应用;2024年,曲周县的攻关千亩方小麦玉米周年亩产达1.52吨,“麦田合伙人”在昔日盐碱地上,种出了“绿色吨半粮”。

10多年来,科技小院师生探索农业绿色转型的新路子,在曲周县先后研发、引选高产高效技术37项,高产高效技术采用率从17.9%提高到53.5%,持续带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截至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共在曲周建有16个科技小院,122名中国农大师生在这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地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为智慧农业保驾护航。而这样的科技小院,已在全球已经创建了243个

曲周科技小院学生在麦田中进行土壤取样

因为不怕吃苦,才要“自找苦吃”。科技小院里的这群中农青年,在田间找到了“人生的旷野”,也让“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课题有了新答案。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阶段。作为一项重要的创新实践,科技小院正在以“教育筑基、科技赋能、人才驱动”的独特模式,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书写新的篇章。

2025年2月,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明确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这是继2024年首次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后,这一创新实践再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科技小院连续两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既是对其过去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其未来发展的期待。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将“象牙塔”与“泥土地”直接链接在一起,这种独特的模式不仅创新了农业科研范式,促进了农业科技与产业发展、农业生产实际的深度融合,还培养了一批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人才。

如今,这种由中国农大创设的科技小院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已上升为国家行动,58个科技小院入选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办公厅首批联合支持建设清单。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科技小院同学们回信,高度肯定了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大家要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未来,中国农业大学将继续扎根沃土,不辱使命,助力一代代科技小院师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以新时代青年“自找苦吃”的精气神,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奋力书写中国农大师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华彩篇章。

欢迎关注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头条号!
部分素材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官网/官微、青春中农大官微、爱秦皇岛官微、曲周发布官微、河北新闻联播官微、中国农资传媒官微等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