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国使臣斩杀渡劫蛟龙,为报仇,转世打的倭国900多年不敢来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08:51 1

摘要:都说历史是被搅拌过的浓汤,你觉得隋朝的盛世就像表层飘的一层金油。隋文帝杨坚坐在龙椅上,不知有没有注意过那些朝贡来的异国使者——有的带着小国的想象,有的就盯着中原的底蕴。那一年,倭国派人过来,嘴上说是进贡,其实心里盘算着的,却有点不一样。这故事听上去就像老街上的

都说历史是被搅拌过的浓汤,你觉得隋朝的盛世就像表层飘的一层金油。隋文帝杨坚坐在龙椅上,不知有没有注意过那些朝贡来的异国使者——有的带着小国的想象,有的就盯着中原的底蕴。那一年,倭国派人过来,嘴上说是进贡,其实心里盘算着的,却有点不一样。这故事听上去就像老街上的说书人,拍拍醒木,说南北方百姓终于能吃口安稳饭,谁料倭国使者这一趟回去,反倒冒出了别的心思。

有意思的是,朝贡的时候,可不是光看宝物堆成山那点事。潮州的使者往往说几句客套话,再送上自家的茶叶和锦缎;而那年倭国来的首领,名叫井上信之,不一般。他一待就是小半个月,不光在海岸边访风问雨,还喜欢溜到市集看隋朝百姓过日子的样子。大家都说这人有心事,哪怕头顶天子威严,他也没什么敬畏之意。随行的人倒像是惯见风浪的江湖客,手里捏着些图纸,专门描摹港口地形,时不时低头记着什么水深、礁石、商船航道。

那夜,他们临离开的时候,天空一下乌云密布,海面起了一阵罡风。井上和手下正忙着避风,忽见海天之间,冲出一条巨大的银蛇——当地渔夫都说那是“海神现身”。众人吓得不敢动,井上的副使山田久朗却兴奋地直勾勾看着那个怪物。他悄悄对井上说,听说隋朝历代都信龙脉,每逢怪事就说是龙转世、鬼神出没,不如我们借势做点文章?

其实,那个年代,沿海民间常有各种传说——大海里藏着蛟龙,谁敢犯中原,就会有天雷现世。山田久朗见井上犹豫,便劝道,不妨观察这场“渡劫”,或许能探出隋朝百姓的心思。结果等雷雨停了,大家都还在惊魂未定,只有山田一个人在打主意。他提出,我们应当用这些异象去渗透中原的舆论——先安插密探,探听隋朝的社情民意,伺机下手。

井上信之一开始还有点存疑,但回国后不久,就接到了密探的手书。信里说隋文帝病重,新君杨广刚刚继位,各地又赶上小灾小难,民心浮躁。山田说:“时机正好,火要烧到最旺。”可惜,他们的小算盘很快碰上了钉子。新皇杨广不仅查出了密探的身份,还顺势召来“东渡使臣”,带他们沿海一看隋朝水师、军队布防,硬是把倭国的野心压了下去。坊间一时传说,这新皇是好狠的角色,宁愿多花银钱,也不让海寇动乱国土。

其实,这样的故事,在市井茶楼传了好些年。有老人说,早有朝贡使臣暗中画过中原地图,终究还是被杨广堵了后路。也有年轻点的,笑着说大隋朝毕竟是大隋,不是闹着玩的。倭国使臣灰头土脸回了国,随即取消用兵的计划,可心里到底是放不下。

但你要说,这时候明明表面风平浪静,中原百姓却冤声载道。杨广继位才几年,满朝文武都觉得日子变了味。奔波的徭役、增添的赋税,把农家压得喘不过气。龙骨渠修得跟天梯似的,可再多水利,也盖不住百姓心里的怨气。庄户人家常说,“我们不是抗不住天灾,就是受不了人祸。”

到了十多年后,李渊在太原起兵,天下一下子乱套了。隋朝的“盛世”说翻就翻,唐军冲进长安,改元称帝。市井传言,龙脉被扰,天意难测,灾荒连年,农民起义一波接一波。谁也没料到,堂堂隋炀帝,竟然会被自己孙子取代,洛阳守城的“七贵”一听杨广身死,立刻立杨侗为帝,要跟唐争上一争。但好景不长,最后王世充手起刀落,隋朝彻底成了旧史书里的名字。

说到这儿,别看李世民李治和武则天在后头各自翻云覆雨,市井里其实更爱讲那个“银蛟龙”的传说。说那蛟龙本是海中精怪,被倭使斩于雷雨夜,魂魄不曾散去,后来转世大唐,正是李治——唐高宗。这个说法听着玄乎,可坊间认得,李治头脑够灵,无论立法还是用兵,都像是“含着龙气而生”。他掌政期间,唐朝地盘阔到天边,东起朝鲜,西到咸海,北包贝加尔,南抵越南。

讲到唐高宗,人家总爱提武则天——毕竟是咱中国唯一没有头巾的女皇。李治虽有风骨,心里还常常挂着自己前世被倭国“吞龙”的梗,总恨不得找机会出兵教训倭国一顿。可满朝文臣都劝他:“倭国不过是弹丸小地,能供岁贡就行了,我们大唐何必劳师动众?”李治也不争,嘴上笑着答应,心里发狠:以后有机会,看你还敢不敢闹事。

其实,倭国的野心从未消停。唐高宗在位的几年,朝鲜半岛、百济乱象丛生。公元六百五十七年,倭军和百济余部联手在白江口伏击新罗和唐军。白江口之战打得天昏地暗,唐军以一万人,船一百五十艘,硬是顶着倭军四万、一千多舰,火攻一出,烧掉倭国战船几百艘。坊间唱道,“一仗打出九百年和平”,此战后,倭国全国上下,接连加固沿海长墙,整整九百多年再不敢对中国用兵。

顺带说一句,白江口之战之后,唐军继续攻打高句丽,把昔日东北亚的老大彻底打散。东亚形势大变,新罗虽出力最多,结果分得好处最少。气不过的朝鲜贵族,干脆发起唐罗战争,一时间,半岛变成了政治火锅。

转头说到倭寇的那些事,真正的大规模骚扰到中原海岸,已是明朝嘉靖年间。那时的倭寇,不过两三千人,乘潮登陆台州,县令防没防住,县民死伤无数。最后还得郡守带兵,会同各地乡民,一番扑杀才把寇贼赶走。当地老人说,明朝水师能抵三百年倭患,皆是江南百姓撑起的骨气。

讲了这么多,回头一看,其实真正能左右天下局势的,不只是天子与兵马。银蛟龙的冤魂未散,倭国的胆气未灭,百姓的吁怨未平。历史就像沿海的奇风,一阵忽来,又忽去。你说那条蛟龙最后去哪了?或许还在某个风暴夜里,暗暗盯着那片大海,等着下一个春潮。

人间风波,天意难猜。哪怕万国来朝,龙椅上坐的,也不过是旧传奇里的新影子。至于倭国,或者旁的小国,虽时常扬声“逐鹿中原”,可九百年过去,真敢再踏那一步的人,还未必敢直视那片海的传说。你说,这样的故事,是不是更像咱们每家每户门口那个旧瓷缸——外面风急浪高,里面总还有一点点余温。

来源:月下悠扬的弹唱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