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意盎然的四月,咸安区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实验校区初中部内,一场场关于家庭教育的智慧盛宴接连绽放。从“心理GPS”的导航启程,到“光有爱还不够”的深度觉醒,两期“家长课堂”如春风化雨,为青春期家庭教育注入科学之光,让父母与孩子的心桥在理解与沟通中愈发坚固。
记者夏咸芳 通讯员施亮 余纯
春意盎然的四月,咸安区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实验校区初中部内,一场场关于家庭教育的智慧盛宴接连绽放。从“心理GPS”的导航启程,到“光有爱还不够”的深度觉醒,两期“家长课堂”如春风化雨,为青春期家庭教育注入科学之光,让父母与孩子的心桥在理解与沟通中愈发坚固。
第一期:解码青春密码,做孩子的“心理GPS”
4月10日,首期“家长课堂”温情启幕。郑会玲老师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舟,阿德勒的“价值感与归属感”为桨,带领家长驶入青春期孩子的内心海域。她指出,青春期的少年在满足温饱与安全后,更渴求归属的港湾、尊重的灯塔与自我实现的星辰。一封“孩子写给父亲的信:我不想读书了”的真实案例,撕开了厌学表象下的隐秘伤痕——或是学业重压下“我不行”的自我崩塌,或是父爱缺位中“无人看见我”的孤独呐喊。
活动现场,郑老师化身情绪舵手,传授“情绪暂停法”与“呼吸放松法”,教家长在冲突风暴中先稳住心锚,再用“青春语言”破冰对话。她强调:“父母不是万能导航仪,偶尔需借力孩子信任的‘外援’——老师、亲友或同龄榜样,方能绕过权威滤镜的暗礁。”家长们醍醐灌顶,纷纷提笔记下“运动、书写、绘画”等情绪释放锦囊,决心以“理解需求”替代“解决问题”,让青春期不再是“问题期”,而是共同成长的黄金航道。
第二期:破冰沟通之困,以萨提亚之镜照见彼此
在4月17日的心理课堂上,主题直击痛点——“家庭教育,光有爱,还不够”。这一次,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成为主角。郑会玲老师以“冰山模型”为镜,映照出亲子互动中深藏水下的情绪暗流。当家长们化身“孩子”与“父母”,在角色互换中演绎日常冲突时,一句指责、一个眼神,竟让扮演孩子的家长红了眼眶:“原来我的‘为你好’,成了他心头的千斤重担。”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一致性沟通四部曲”——述事实、表感受、明期待、结正向。例如:“这一周你有三天熬夜,妈妈担心你的身体,希望你能11点前休息,我们一起调整作息好吗?”平淡的字句因技巧而有了温度。家长们分组演练“我………”句式,从生涩到流畅,从对抗到共情,课堂化作沟通的试验田,播下理解的种子。
双课连璧:从认知到行动,让教育成为温暖的共修
两期培训,一脉相承。第一期夯实理论之基,让家长读懂青春期的“心理地图”;第二期锻造实践之剑,助其斩断沟通的荆棘。从马斯洛到萨提亚,从情绪管理到冰山模型,科学的框架与鲜活的案例交织,让教育不再是“凭感觉摸索”,而是“以智慧导航”。
活动落幕时,家长们纷纷表示:“曾经以为爱能战胜一切,如今才知方法才是桥梁。”“角色互换让我第一次触摸到孩子的孤独。”
该校区执行副校长周兵华表示,“家长课堂”将作为长期品牌持续深耕,未来计划引入更多元化的形式,如亲子工作坊、线上微课等,让科学教养策略从课堂渗透至千家万户。正如郑会玲老师所言:“改变,从父母内心的觉醒开始;成长,在亲子双向的奔赴中结果。”
教育的真谛,或许正是如此——以爱为底色,以科学为笔墨,共同绘就一幅青春期成长的瑰丽长卷。咸安区实验学校的探索,正为这幅长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香城都市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