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5岁的老李(化名)是一位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患者 。自从确诊以来,他一直积极配合治疗,生活也算平稳。当新冠疫情来袭,老李比任何人都紧张。他深知,自己的免疫系统因为疾病和治疗,早已不如常人 。因此,疫苗接种政策一放开,他便第
65岁的老李(化名)是一位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患者 。自从确诊以来,他一直积极配合治疗,生活也算平稳。当新冠疫情来袭,老李比任何人都紧张。他深知,自己的免疫系统因为疾病和治疗,早已不如常人 。因此,疫苗接种政策一放开,他便第一时间完成了全程的基础免疫接种。
然而,当他满怀希望地去医院检测抗体时,拿到手的报告单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医生指着报告上的数值解释说:“李先生,您体内确实产生了一些抗体,但从浓度来看,这个保护效果可能并不理想。”
这个结果让老李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焦虑:“难道我这两针疫苗白打了吗?我这样的人,到底要怎样才能获得足够的保护?”
老李的疑问,并非个例。在全球数百万的多发性骨髓瘤(MM)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WM)患者中,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困境 。他们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 ,但在寻求疫苗保护的路上,却面临着一道天然的屏障。
幸运的是,来自美国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和麻省总医院的科学家们,通过一项前瞻性研究,为像老李一样的患者们,找到了一条清晰、有效的破局之路 5。
要理解疫苗为何在这些患者身上效果打折,我们得先了解这两种疾病的本质。多发性骨髓瘤(MM)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都属于“浆细胞异常增殖性疾病” 。
您可以把浆细胞想象成我们体内的“抗体生产工厂”。在健康人体内,这些工厂分工明确,能生产出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抗体,像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随时应对各种细菌、病毒的入侵。
但在MM和WM患者体内,某一个“浆细胞工厂”发生了癌变,开始疯狂地、不受控制地复制自己,并只生产一种单一、无效的“伪劣产品”——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这些恶性浆细胞大量占据了骨髓,严重挤压了正常浆细胞的生存空间。结果就是,身体失去了制造多样化、有效抗体的能力,导致整体免疫功能低下,医学上称为“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
更糟糕的是,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本身也可能对免疫系统造成“误伤”。例如,靶向CD38、CD20的单克隆抗体,BTK抑制剂,以及皮质类固醇等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进一步削弱本就脆弱的B细胞和浆细胞功能 。
正是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患者的免疫系统对于外来的疫苗抗原,显得反应迟钝,甚至“无动于衷”。
这项发表在《Blood Advances》上的研究,前瞻性地招募了93名MM患者和48名WM患者,系统评估了他们接种新冠疫苗后的免疫反应 。
研究人员设定了一个“有效免疫应答(EIR)”的标准,即抗新冠病毒S蛋白的抗体滴度必须高于250 U/mL 。这可以看作是本次免疫测试的“及格线”。
结果正如预料中那样,不容乐观。
在完成两针mRNA疫苗或一针腺病毒载体疫苗的基础免疫系列后28天,:
在93名MM患者中,只有44人(47%)达到了“及格线” 。在48名WM患者中,情况更糟,只有12人(25%)过关 。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MM患者和四分之三的WM患者,在完成标准的基础免疫后,并未获得足够有效的抗体保护 。这项研究再次证实了,对于这个特殊的患者群体,常规的疫苗接种策略,效果确实大打折扣 。
面对这样一份“初试”成绩单,研究人员并没有止步。他们想知道:如果让这些免疫系统“反应慢”的学生多“补补课”——也就是接种加强针,情况会否改观?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效果远超预期!
研究团队对大部分患者进行了后续的加强针接种和抗体监测,结果出现了戏剧性的逆转:
第一次加强针后:MM患者的“及格率”从47%飙升至84%!WM患者也从25%大幅提升至60%。第二次加强针后:数据更加惊人。MM患者的“及格率”达到了91%,而WM患者也迎头赶上,达到了89%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现。它首次有力地证明了,
对于MM和WM患者,尽管他们对基础免疫的反应不佳,但通过至少两次加强针的接种,近90%的患者可以克服免疫功能障碍,产生有效的抗体应答 !
这背后的机制,研究人员推测是一种“剂量-反应”关系 。反复的抗原暴露(即多次接种疫苗),能够不断刺激和“唤醒”那些功能受损的免疫细胞,最终达到一个有效的应答阈值。这就像教一个反应稍慢的学生,一次听不懂,两次、三次反复讲解后,他终究能够掌握知识。
然而,故事到这里还没结束。科学家们又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千辛万苦才产生的抗体,它们的“战斗力”如何?是精锐部队,还是只是看起来人多势众的“花架子”?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抗体功能谱”分析 。他们发现,即便MM和WM患者体内的抗体滴度(数量)达到了标准,但在执行具体功能(质量)时,与健康人相比仍有显著差距 。
具体来说,这些患者的抗体在介导两种关键免疫功能时表现不佳:
抗体依赖的细胞吞噬作用(ADCP) :即抗体“标记”病毒后,召唤吞噬细胞来清理战场的能力。抗体依赖的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 :即抗体引导NK细胞去精准“刺杀”被感染细胞的能力。这两种功能都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这个发现极为重要,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患者即使抗体滴度达标,仍然会发生“突破性感染” 。因为他们的抗体军队虽然数量上来了,但指挥能力和作战效率却打了折扣。
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评估免疫力时,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一个简单的“阳性”或“阴性”结果,抗体的功能质量同样至关重要。
这项研究不仅带来了希望,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指导。
积极接种,并坚持打足加强针这是本研究最核心的结论。如果您是MM或WM患者,请不要因为担心“打了也白打”而放弃接种。基础免疫是第一步,而后续至少两剂加强针,才是您获得有效保护的关键。研究显示,两次加强针接种间隔中位数约为5-6个月,这提示每年接种两次更新版疫苗可能是维持保护力的有效策略 。
关注您的治疗方案研究明确指出,某些治疗药物会显著影响疫苗效果 。
对于MM患者,正在使用抗CD38单抗(如达雷妥尤单抗)或皮质类固醇的,疫苗反应率会更低 。对于WM患者,正在使用BTK抑制剂(如伊布替尼)或利妥昔单抗的,影响尤为显著 。与您的医生沟通,选择最佳接种时机知道了药物的影响,我们就能更主动地管理。国际骨髓瘤工作组建议,可以尝试在治疗间歇期或开始新的治疗方案前安排疫苗接种 。例如,对于使用单抗治疗的MM患者,在两次用药之间安排接种是合理且可行的 。与您的主治医生详细讨论,共同制定一个个性化的接种计划,可能会显著提升疫苗效果。
疫苗并非“万能盔甲”,日常防护仍需重视鉴于抗体功能可能存在缺陷,即使完成了所有接种,MM和WM患者仍应被视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在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佩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去人员拥挤的场所等非药物防护措施,依然是保护自己的重要防线。
老李的故事,在科学的指引下,有了一个清晰的后续。他听从医生的建议,陆续接种了两次加强针。再次检测时,他的抗体水平终于达到了理想的范围。虽然他知道自己仍需小心防护,但这份来自科学的“确定性”,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心安。
这项研究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新冠疫苗本身。它为所有免疫功能受损人群的疫苗接种策略,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范本 。它告诉我们,面对复杂的疾病,我们不应轻易放弃,而是要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去寻找更精准、更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对于每一位在与疾病抗争的患者而言,这无疑是黑暗中的一道光,指引着通往健康与希望的道路。
参考资料:Branagan AR, Mo C, Lei M, Gustine JN, Yee AJ, O'Donnell E, Castillo JJ, Nadeem O, Flynn C, Bernstein Z, Nakamoto-Matsubara R, Meid K, Verma R, Hunter ZR, Guerrera ML, Alter G, Burke J, Harrington C, Agyemang E, Gammon M, Lively K, Packer L, Horick N, Laubach J, Mitsiades CS, Munshi N, Anderson KC, Treon SP, Richardson PG, Raje NS, Sarosiek SR. Prospective study of immunogenicity to SARS-CoV-2 booster vaccines in multiple myeloma and 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Blood Adv. 2025 Sep 23;9(18):4568-4579. doi: 10.1182/bloodadvances.2025016513. PMID: 40472329.
来源:康讯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