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独有偶,几天前,AI ASIC(专用集成芯片)龙头博通公司表示,公司已从一位新客户处获得了价值100亿美元的定制芯片订单,这一消息也推动博通股价上涨近10%。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赵涵
近日,数据库软件供应商甲骨文(Oracle)对云业务的积极展望,给本就火爆的全球AI产业链又一次“加柴添火”。
过去两周,在甲骨文最新财报的催化下,不仅甲骨文股价一度大涨30%,英伟达等算力芯片厂商股价也跟着上涨。
无独有偶,几天前,AI ASIC(专用集成芯片)龙头博通公司表示,公司已从一位新客户处获得了价值100亿美元的定制芯片订单,这一消息也推动博通股价上涨近10%。
可以看出,海外算力链依然高度景气,各大科技公司在相当长时间内会继续投资数据中心,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云服务需求。
01 AI需求跃迁打开云服务空间
从人工智能产业链来讲,硬件等基础设施是最早开始投入的。人工智能对算力的需求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大模型训练,一个是推理。可以说,训练只是序章,而推理才是正文,无论大模型训练还是后期的推理都需要大量的算力支持。所以,AI对云计算增长的拉动作用,本质上源于其将算力转化为刚性需求。
从大模型训练来说,大模型参数每翻10倍,算力需求就扩大百倍。但训练具有项目制、阶段性、集中爆发的特征,一旦模型收敛,需求迅速回落。而推理市场则是一个庞大的、持续不断的需求市场。模型走向生产环境后,每一次用户调用、每一份报告生成、每一条代码补全,都需要实时算力。
同时,生成式AI催生的智能客服、自动驾驶、AI搜索等高并发场景,天然需要弹性扩缩、全球低时延和持续迭代特性,进一步放大了用云量。
因此,包括Meta、OpenAI等科技巨头都在持续投资数据中心,一方面自建数据中心,一方面还与第三方云服务厂商合作,租用后者的算力中心。目前,从这些公司对外释放的信息看,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围绕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都会继续重金投入。
从今年各大云厂商的财报可以看出,云服务业务板块都在高速增长,成为引领公司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板块。
谷歌第二季度云收入同比大涨32%,资本开支224.4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0.23%,上调全年资本开支100亿美元至850亿美元;微软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便印证了这一趋势:Azure云业务同比增长33%,其中AI服务直接贡献16个百分点,云总收入达424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六成以上;Meta二季度AI驱动核心广告业务增长21.5%,资本开支165.38亿元,同比增长了37.16%,同时上调全年资本开支下限20亿美元至660亿美元;亚马逊二季度云计算业务同比增长17.5%,资本开支313.68亿元,同比增长91.35%,并计划2025全年投入超1000亿美元资本性支出,大部分用于AI与云业务扩张。
基于对未来云服务的强烈看好,这些云服务公司敢于对基础设施进行投入,资本开支持续上行。
02 我国AI云市场竞争白热化
近日,腾讯控股总市值一度又站上6万亿港元关口,引发市场关注。腾讯最新发布的Q2财报显示,经营盈利同比增长18%,腾讯在AI领域的布局持续完善,仅AI驱动腾讯的营销服务收入增长20%。9月16日,2025年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宣布了多项重磅AI业务更新、合作与智能化进展。包括“腾讯云智能体战略全景图”,及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ADP3.0、Agentinfra解决方案AgentRuntime、腾讯云专家服务智能体CloudMate等,以及混元3D3.0基模——其建模精度提升3倍;同时展示了腾讯元宝、代码助手CodeBuddy、腾讯会议、乐享知识库、腾讯电子签等诸多产品的AI新能力。可以看出腾讯对AI的持续性、长期性投入,正在成为其重要战略。
同时,阿里巴巴集团2026财年第一财季财报显示,阿里云营收增长26%至三年新高,过去四个季度已在AI基础设施及AI产品研发上累计投入超过1000亿元,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据介绍,其中AI收入已经占外部商业化收入超20%。阿里巴巴表示,增长得益于AI应用加速发展、客户接受度提高,同时AI应用带动计算和存储产品需求增长。
腾讯、阿里巴巴之外,字节跳动、百度云等厂商正积极卡位AI新风口,以期实现新一轮增长。IDC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达19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55.3%。百度智能云、阿里云并列第一,其次为腾讯云与华为云。增长动能一方面来自生成式AI应用扩展,另一方面源于机器学习训练与推理需求的明显上升,带动平台层及应用层市场共同增长。同时,在计算机视觉、对话式AI公有云服务、智能语音公有云服务等子市场中,各家排名不一。
总体来看,各厂商相继布局算力、模型、开发工具与SaaS服务,在路径上,大致可分两类:其一,自研基础大模型并形成全栈闭环;其二,平台化聚合多模型、对外开放生态。例如,百度走“自研+平台”路线:以文心大模型为底座,叠加自研芯片与“千帆”MaaS,将能力嵌入搜索、地图、办公等产品,并对企业与开发者开放工具链与服务。阿里巴巴采取“自研+开源+云平台”并进的思路:以通义千问为核心,配套开发工具与模型对外供给,在淘系、钉钉等业务侧落地,并通过开源与价格策略扩张生态。此外,在算力侧,阿里巴巴还有平头哥自研AI芯片,据近期央视报道,平头哥PPU芯片在部分重要参数上比肩英伟达H20,并超过A800。这表明我国企业已具备设计高性能专用AI芯片的能力,标志着我国半导体产业在高端芯片设计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国内外各大云厂商对AI的持续押注也带动上游算力需求。IDC预计,2025年全球服务器市场规模将升至3660亿美元,同比增45%。集邦咨询判断,2025年AI服务器出货量仍将同比增长20%。云厂商纷纷将资本支出集中于英伟达高端GPU与自研ASIC芯片。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也坦言,“AI仍处于投入期,需要持续加大投入。对模型厂商而言,商业模式尚不明朗,在高度竞争环境下面临挑战,需要寻找健康、可持续的路径。”
03 我国云服务机会在哪?
据国际权威市场调研机构英富曼(Omdia)发布《中国AI云市场,1H25》报告,2025年上半年,我国AI云市场规模达223亿元,阿里云占比35.8%位列第一。报告认为,生成式AI带来AI云市场的爆发,2025年预计增长148%,到2030年将达1930亿元规模。Omdia指出,提供高性能、差异化的AI云服务,需要极精细的复杂工程和垂直整合能力。
国家数据局近期披露,2024年初,我国日均Token的消耗量为一千亿;截至今年6月底,日均Token消耗量已经突破30万亿,一年半时间内,增长了300多倍。同时,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已经建设高质量数据集超过3.5万个,总体量超过了400PB(1PB可存储约5亿张2MB大小的高清照片,400PB的总量相当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的140倍左右)。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也推动了数据交易需求的攀升,截至今年6月底,各地高质量数据集累计交易额近40亿元,数据交易机构挂牌的高质量数据集总规模达到了246PB。
IDC表示,从企业级视角来看,2025年我国企业级ICT市场规模约为3147亿美元,比2024年增长14.3%,持续高于GDP的增速。自2025年起我国企业级ICT市场以每年12.2%的复合增长率增长,2029年我国企业级ICT市场规模接近4889.2亿美元。人工智能及算力部署成为市场增长核心引擎。
随着推理场景的爆发,国产芯片在集群性能、生态体系等方面的性能短板得到一定程度弱化,国产算力未来发展因此获得更多市场契机。IDC数据显示,我国IaaS支出增速五年复合增长率达14.7%。AI技术向更多行业渗透的趋势将带动GPU算力在公有云IaaS市场中的占比持续提升。
出海方面,出海产品及服务正逐步由Cloud向Cloud+AI升级。国内头部云厂商积极拓展海外生态合作网络,推进全球化业务落地。越来越多云服务企业加速布局国际市场,积极输出国内市场沉淀的行业实践与产业链整合经验。
IDC中国研究总监刘丽辉表示,AI给我国云服务市场带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近期我国公有云市场新增需求主要来自AI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AI PaaS(平台即服务)和MaaS(模型即服务)市场,预计2025年上述市场均有望呈现三位数的迅猛增长,但与国际市场不同的是,我国公有云市场仍然面临芯片供应链不确定性、价格战、竞争激烈等挑战,将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规模增速。
天风证券认为,在整体市场延续较强动能之际,AI算力方向凭借行业持续高景气,需求旺盛,成为重要的主线之一。海外算力产业链高景气度依旧,相关产业链的基本面共振更强,持续看好海外算力产业链投资机会。国内方面,后续伴随着DeepSeek R2/V4等以及包括Agent、多模态方面相关进展,仍然看好AI行业以及围绕AIDC产业链的持续高景气。
2025年或成为国内AI基础设施竞赛元年以及应用开花结果之年。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