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平凉向下扎根 全民阅读向上生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20 17:25 1

摘要:在满城春色中,人们看到的不只有繁花胜景,更有这座城市千年文脉的传承。从阅读书本到阅读城市,从书中到书外……阅读,沟通了古今,成为平凉人的生活方式,成为春日里最美的姿态。

——平凉市推进“书香平凉”品牌建设纪实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柳娜

四月的平凉,是一幅被春风轻描淡写的工笔画,柳树新抽的嫩叶在风中簌簌低语,与粉色的桃花遥相唱和,书写着春日的自在与丰盈。

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4月20日,2025年甘肃省“书香陇原”全民阅读周系列活动在平凉启幕!

在满城春色中,人们看到的不只有繁花胜景,更有这座城市千年文脉的传承。从阅读书本到阅读城市,从书中到书外……阅读,沟通了古今,成为平凉人的生活方式,成为春日里最美的姿态。

书香融入文化景观

焕新“阅读+”文艺场景

从书籍文本到城市“泛文本”,景区、河流、建筑皆可“阅读”,阅读涟漪沿着平凉的历史文化脉络层层荡开。

崆峒山的文脉自唐代至今天从未断绝。历代的文人墨客,在崆峒山上吟诗作对、煮水烹茶、抚琴焚香、挥毫泼墨、问道听曲、赏月观雪。他们用文字,贯通起了一条既属于历史,也滋养了当下的崆峒文脉。

这两年,国家首批5A级名胜风景区崆峒山早已一跃成为全国热门景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平凉以文学为动能,赋予景区浓郁的文学意味,并通过不断挖掘创新,彰显出独特的风景之美。

崆峒山下的文冠书苑,打造了崆峒文化的阅读空间。这座集阅读、展览、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民营书苑,自2024年运营以来,累计举办书画展、非遗展览、节庆活动及文化讲座13场次。这里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交换场所,而是人与生活、人与文化、人与人对话的所在。一个空间、一场活动,就可以聚集一座城市的很多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又有着相似的精神追求,在这里进行同频的交流。

这里自创办之初,就奠定了它作为思想聚合地的基调。活动策划人陈婷婷曾谈到她对书苑建设的构想:“想有一个地方,可以看崆峒山的云卷云舒,晨晨昏昏,可以约上平凉的作家、艺术家、诗人,在这里聊天、对话、碰撞,让思维无限延伸。”

在这里可以和最前沿的思想、文艺进行对话,获得精神上宝贵的共鸣,发现新的认知。书苑成为崆峒山景区的“文心”,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书苑策划诗茶会、手作体验等活动,以“赏月制饼”“草木染书签”等互动形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同时,书苑搭建知识共享平台,邀请本地学者、文化工作者开展读书分享与历史讲座,内容涉及传统文化、地方历史等领域,吸引游客参与。书苑通过“政府引导+社会支持+村民参与”的模式,吸纳本地艺术家作品展示,鼓励市民捐赠书籍、参与活动策划,逐步形成“人人共建”的文化生态。陈婷婷坦言:“我们希望这里不仅是阅读场所,更是崆峒文化生长的土壤。”

这种以空间和活动形成的文化聚合力,让单纯的风景充满了人文风情和历史厚度。

在平凉,你可以看到一处风景是如何因为人、物、景互动“活”起来的。

平凉在城市规划中,融入了浓郁的书卷气质,一个个城市小品被塑造成可供观赏的景观,同时又是可供阅读的“文本”。

漫步泾河岸边,一幅巨大的《九百里泾河东入渭》的泾河流域图,以书卷景观的形式缓缓铺开。在这里,开放式的书屋让市民一下子穿越到一个宁静的空间,大家的声音都变得温柔,沉浸在书香的世界里,隔绝了城市的纷扰、也隔绝了生活琐事的烦恼,静下心来与自己的内心展开对话。读书读累了,沿着陇上亲水平台步道一路行去,扑面而来的,是崆峒山的满山青翠,是泾河水岸的晨曦与落日……

阅山水,阅文化,平凉沿着泾河打造的八大景观,让这里成为平凉引人瞩目的文化会客厅。

一个个铺陈开来的“文化景观”,增强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情感共鸣和对阅读的热爱。

一抹阳光,一声鸟鸣,一方净土。隐匿于崆峒上杨的森林书吧,周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感受生态之美的迷人之所。无边绿意,树影婆娑,风过树梢间,偷得浮生半日闲。这里用很多与众不同的创意活动来吸引游客。新书发售会、诗歌朗诵会、文化交流等每个季度都会轮番举办。

可视、可读、可赏,平凉在文旅景点的打造中,融合厚重历史底蕴和当代人文精神,呈现对历史文化的创新性解读。旅游美学、生活美学、城市美学、乡村美学,讲述故事,营造场景,让游客走进故事,沉浸其中,且成为故事的参与者、体验者和共享者,成为平凉人的共识。

跟着书本读平凉,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书香浸入城市肌理

融通阅读的内涵与外延

在平凉,不论是图书馆、新华书店、社区书屋,还是独立书店、人文咖啡馆、文创空间,抑或是学校、机关单位、企业、商场等,随处可见的丰富的读书场所、多元文化空间,让市民可以尽情享受悠悠书香。

平凉有多少个阅读场所?全市累计建成图书流通站、城市书房、机关书屋等阅读阵地245个,打造社区阅读微空间137处,数字图书馆藏突破500万册。

打造书香城市,“软硬”兼施,才能“形神”兼备。转角闻到书香,读书融入日常,阅读才能真正刻进城市的基因,并浸润居民美好生活。

进入读书月,一场场独具特色的阅读活动,不断拓宽着平凉全民阅读的内涵与外延。

4月10日,“春之韵”经典阅读分享会在舞蹈《采薇》启幕,水袖翩跹间演绎诗词雅韵,拉开“春之赞歌”“古韵新声”“书海拾贝”三大篇章。情景剧《觉醒青年》重现历史青年求索真理的激昂,诗朗诵《我在书里等你》传递阅读的宁静力量,舞蹈《橘颂》诠释楚辞浪漫,以多元形式展现阅读魅力;

4月17日,“览春赏花·同美共雅”文化展在平凉市职业技术学院东湖畔举办。汉服走秀穿梭于书法、茶艺展演、诗词对句之间,构建“景随书香动”的沉浸式体验;

4月18日,以“陇韵书香季·平凉阅享时”为主题的平凉市首届精品图书展销会在市体育健身广场拉开帷幕,现场设置主题刊物以及少儿、社科、文学等27个主题展台,集中展出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等219家国内知名出版机构的精品图书近4000种、4万余册,并同步陈列300余种特色文创产品,组织了以旧换新、图书漂流、少儿诵读等多种阅读主题活动,搭建了非遗展演等平台……

由阅读延伸出的多元文化体验已经成为平凉人与书籍连接的纽带。每个重要节点,市图书馆、市新华书店都会以读书为主题打造创意展览、阅读分享会,让书籍中的知识不再遥远,而是鲜活地呈现在市民面前。

平凉市图书馆于2025年4月推出涵盖19项活动的全民阅读盛宴,通过“传统+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模式,让阅读浸润城市肌理。

近年来,平凉市图书馆以“线上+线下”双轨模式为核心,通过筑基固本、创新服务、多维联动三大路径,构建起覆盖城乡的“优质阅读生态圈”。

图书馆以基础设施升级为突破口,打造全域覆盖的阅读服务网络。完成楼体防水改造工程,建成全市首家红色书屋,推出“共沐书香,行见美好”“书香生活两相宜”“书香心语助远航”三大特色品牌,形成文化服务矩阵。牵头构建“中心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布设电子阅读点5个,8个分馆、14个流通站、3个新型阅读空间和两个智能微图书馆。

图书馆紧扣时代脉搏,开创“书香+生活”融合新实践。引入“图书馆疗愈”理念,联合心理学会打造心理沙龙与阅读融合空间,使书香成为治愈心灵的良药。投资10万元改造儿童阅读区,配备科普教具600余件,开展“科普大篷车”“笔墨飘香送春联”等实践活动近百期,让知识在互动中生根发芽。创新构建“五位一体”教育体系,全年举办图图讲绘本、老报纸特展等系列活动400余场,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文化盛宴。

图书馆还通过构建“网、微、端、屏”立体宣传网络,2024全年发布资讯3324条,浏览量突破403万次,抖音影响力两度跻身全国前十。举办“书香满平凉·人人读经典”诵读大赛等主题活动110场,吸引2.6万人次参与,其中“民国日报特展”“古纸记忆”等特色展览成为文化打卡新地标。深化与中央、省、市级媒体战略合作,联合学校、企业组建阅读联盟,使全民阅读从“独奏曲”变为“交响乐”。

阅读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各种书店、书吧的存在,承载着阅读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市新华书店以流动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4月2日,在庄浪县郑河乡集市上,一辆悬挂“流动图书馆”横幅的货车刚停稳,便被村民团团围住。养蜂人王德富接过《中蜂科学养殖技术》时激动地说:“我正在找这本书,没想到新华书店直接送到家门口!”这辆全年行程超1.2万公里的流动售书车,正是平凉市新华书店深化全民阅读服务的生动注脚。

作为平凉市全民阅读推广的主力军,新华书店深化“陇韵书香季·平凉阅享时”全民阅读活动品牌建设,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深化资源整合等举措,构建起覆盖城乡的阅读服务网络,为“书香平凉”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书店深挖地域文化富矿,紧密结合重要节日、重点活动等关键时间节点,联动各县(市、区)文化单位、媒体平台、公益组织等,策划开展了“书香平凉—读者中国阅读行动”“不负春光·共赴阅读之邀”“书香平凉 乐享经典”“童享阅读 共沐书香”“新华书店杯·我和我的祖国”等一系列群众参与度高、互动性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举办各类阅读活动430余场(次),开展特惠展销、流动售书272场(次),吸引了大量市民积极参与,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全民阅读的热潮。

书店还精准对接基层需求,向偏远山区学校、乡村文化站、社区书屋等捐赠养殖技术、儿童绘本等图书2.1万册;流动服务车深入乡镇开展特惠展销272场,惠及群众百万人次。

以书筑城、以城筑梦,平凉从阅读出发,但不止于阅读。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多精彩纷呈的品牌活动,让崇文、尚智、向上、向善内化为市民的文明自觉,如春雨般滋润着城市文明气质。

“流动式”书籍配送保障阅读体验“全时段”。静宁县利用RFID技术进行书籍的自助借还、安全门禁服务管理,建成2个24小时城市书房,让阅读更便捷。崇信县打造职工书屋、读书角等城市阅读微空间20个,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在学校、社区、村庄建立图书漂流站点36个,漂流图书5000多册,推行图书互换共享模式,实现知识与文明“双流动”。

数字化与跨界融合成为新趋势。平凉以数字阅读助推全民阅读迭代升级,推广使用“百草堂”“读者”等产品,数字图书资源总量达到500万册,打造数字图书馆和VR、人工智能网上图书馆,丰富读书场景,让市民从“一书在手”到“一屏万卷”的变化中获得全新阅读体验。同时,推动古籍数字资源开放共享,2024年对庄浪县部分重点古籍资源完成数字化5种39册3079筒子叶。辑录点校的《慕天颜集》在兰州成功举办首发仪式。

读一本书,阅一座城,阅读城市与城市阅读彼此交织,将全民阅读的风景描绘得更加广阔。平凉的建设者、管理者以“作者”的姿态,肩擎“著书立说”的使命,将全民阅读推向纵深。而我们每个人,则以“读书人”的角色,在阅书本、阅山水中,品读城市文化,传播城市精神,构筑人与城市的文化共同体,让平凉这座城市书香四溢、满城芬芳。

丨来源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丨制作丨平凉市融媒体中心

丨审核丨贺 军 刘英娜

丨编辑丨孙 瑞 张家福(见习)

来源:平凉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