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债以后,恐怕还要“化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00:12 1

摘要:都听好了,化债之后恐怕还要化人。从去年11月推出10万亿化债计划以来,短短半年多的时间,60%的地方隐性债务实现了清零,整体的地方接债规模下降了50%,盘踞在各地财政上空的债务风险明显减轻,为以后用新税源替代土地财政,用新生产力替代基建地产创造了轻装上阵的前提

都听好了,化债之后恐怕还要化人。从去年11月推出10万亿化债计划以来,短短半年多的时间,60%的地方隐性债务实现了清零,整体的地方接债规模下降了50%,盘踞在各地财政上空的债务风险明显减轻,为以后用新税源替代土地财政,用新生产力替代基建地产创造了轻装上阵的前提条件。

但必须承认,技术进步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同时也给经济社会带来了非常严峻的结构问题。其中最紧迫的就是伴随大基建、大地产一路扩招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无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这种矛盾是肉眼可见的。

·第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没办法进入预想中的金融机构、互联网大厂或者科技创业公司,转而送外卖、开网约车,成为了新型的体力劳动者。据统计5个外卖骑手里至少有1个是本科以上学历。

可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一方面证明了人工智能最先替代的恰恰是基础的白领岗位,比如初级程序员、文案编辑、平面设计,反而是体力劳动者在机器人自动驾驶实现普及以前还不能被广泛替代。

可另一方面,这么多大学生、研究生还能有机会靠送外卖、开出租养活自己,又说明了经济在整体上是非常强劲的,对基础工作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高中生、大专生都不够用了,只能向上兼容一些本科生、研究生来填补缺口。说白了就是技术发展太快,高校教育来不及调整。

试想一下10年前,当各地满怀激情的建设各类新区开发区,豪情壮志的引入大学新校区,畅想着扩招以后的毕业生能直接进入园区内的500强企业,领了工资凑了首付,在开发区就地买房,实现区域经济完美闭环的那一刻,谁又能想到人工智能时代加速来临,让曾经苦心绘制的蓝图永远停留在了蓝图的阶段。

·而更麻烦的是第二个现象,目前国内真正能用到实处,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科技创新大部分是企业搞出来的。高校里的科研离社会的实际需求越来越远,有些甚至仅仅为了晋升职称或者完成指标,强行在无关痛痒的领域苦心钻研,既浪费了宝贵的经费,又浪费了学生的青春。别忘了咱们是市场经济,一次两次也就罢了,你的科研长期不产生价值,那以后无论商业资助还是财政拨款就都跟你没关系了。尤其现在各级预算都没那么充裕,刀刃上的钱都未必够用,谁愿意把钱花在您这刀把上。

所以除了少数世界一流的顶尖高校,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或者水平高接地气的科研类高校,哈工大、西北工大,很多普通高校正在面临经费锐减甚至入不敷出,有的被迫提高了学费。

但当高中生的家长们看到那么多大学生毕业了先去送外卖,人家为啥要花那么多钱读你这个大学?直接去送外卖不香吗?所以说这就是饮鸩止渴。既然没有那么大的需求,那就得减少供给。国内高校的供给侧调节,我看恐怕也不远了。像过去淘汰落后产能的三去一降一补那样,对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校也来个关停转并。

·但是第三个现象又告诫我们,高校毕竟跟企业不一样,它关系到一大批青少年的未来。虽说任何改革都有阵痛期,但落到教育上必须把阵痛减到最小。这个现象就是现在很多大学的老师压力很大。

首先非升即走的职业模式越来越普遍。举个例子,你要是论文不够科研成果不行,讲师升不了副教授职称,不是说你还能接着干讲师,你得离职,换下一波新讲师继续闯关。我上大学的时候还没有这种现象,现在为什么几乎成了标配了?因为僧多粥少。

再者即便闯过了非升即走这一关,成了副教授乃至教授,他们的平均收入也明显低于企业高管,甚至中层管理者。但这两拨人的学历能力可能是相仿的,搞不好是同班同学。经费少生源少的高校,教授的月工资估计都比不上外卖送的好的金牌骑手。

你看现在搞自媒体的大学教授越来越多了,难道都是出于兴趣吗?这种情况下想对高校进行供给侧调节,必须先解决现有教职人员的去向问题。如果他们整天提心吊胆魂不守舍,或者时不时的直播带货,下面那么多学生,4年甚至6年的青春,岂不是要错付了。

总之如何在科技和时代快速前进的同时,照顾好掉队的人,将是未来5-10年非常关键的课题,也决定了谁能在这场百年一遇的科技竞赛里笑到最后。

来源:足智多谋蛋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