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半联酒店风云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20 16:47 1

摘要:话说清朝乾隆爷那会儿,天下太平,百姓日子过得还算舒坦。山东登州府有个烟台地面儿,靠着大海,是个热闹的水陆码头。南来北往的船只,东去西来的客商,把这小小的海港挤得满满当当。人一多,吃喝的地儿自然就少不了。

芝罘港边开酒肆 半联悬待有缘人

话说清朝乾隆爷那会儿,天下太平,百姓日子过得还算舒坦。山东登州府有个烟台地面儿,靠着大海,是个热闹的水陆码头。南来北往的船只,东去西来的客商,把这小小的海港挤得满满当当。人一多,吃喝的地儿自然就少不了。

就在这烟台山下的海边街上,新开了一家酒店。老板姓钱,单名一个“通”字,人称钱掌柜。这钱掌柜年轻时候跑过船,见识广,脑子活。他寻思着,开酒店要想生意好,得有点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光靠酒好菜香还不够,得弄点噱头,吸引人眼球。

琢磨了好几天,钱掌柜一拍大腿,有了主意。他请人打了一块金字招牌,上书四个大字:“半联酒店”。这名字就透着古怪。开张那天,更是热闹。店门口挂出了一副红纸写的上联,墨迹乌黑,字迹苍劲有力,一看就是行家手笔。那上联写的是:

“一串无鳞,鳅短、蟮长、鲶大嘴”

这叫什么对联?只有半副。更绝的是,旁边还贴了张告示,说这上联是店主所出,诚征下联。谁要是能对出来,对仗工整,意境相符,酒店就免费管他一个月的酒饭!

嘿!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一下子飞遍了烟台城。免费吃喝一个月,这诱惑可不小。再说,对对子是文人雅事,能对出来,那得多有面子?一时间,“半联酒店”门前车水马龙,人头攒动。

酒店大堂里,特意设了一张红木大书案。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一应俱全。来看热闹的,有摇着扇子的富商大贾,有穿着长衫的读书人,有刚下船的彪形水手,还有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闲汉。

大家围着那半副对联,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这上联出得刁钻啊!”一个老秀才捻着胡须,“一串无鳞,说的是水里没鳞的活物。鳅、鳝、鲶,都是滑溜溜的鱼。还点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泥鳅身子短,鳝鱼身子长,鲶鱼嘴巴大。都是三个字的名词,后面跟一个形容词,难,难!”

旁边一个商人模样的人笑道:“我看钱掌柜这是聪明。弄这么个难对的对子,谁也对不上来。名声也赚了,人气也旺了,还省了一个月的酒饭钱。高明!”

“话不能这么说,”另一个文士反驳,“对联之道,讲究的是机缘巧合,灵光一闪。说不定就有哪位高人能对出来呢?”

话是这么说,可日子一天天过去,来挑战的人络绎不绝,真正动笔的却没几个。有几个自恃才高的,提笔写了,不是对仗不工,就是意境差得远。比如有人对:“满盘有刺,你说、我说、他说理”,被众人哄笑,说这是凑数。还有人对:“两只尖角,牛犟、羊温、鹿快跑”,虽然也算说了动物,可跟“无鳞”对“尖角”就差了点意思,而且“水族”对“陆兽”,也不够贴切。

墨客骚人皆束手 掌柜心中暗得意

转眼半个多月过去了。半联酒店的生意真是红火得烫手。每天从早到晚,客人就没断过。有的是真想来对对子,更多的是来看热闹,顺便喝几杯,吃点小菜。酒缸见了底,账房的银子堆成了小山。钱掌柜每天在柜台后面,看着川流不息的客人,听着南腔北调的议论,心里乐开了花。

他原本就是想用这半副对联做个引子,招揽生意。没想到效果这么好。看来,这“半联”真能让他吃上一辈子。他摸着下巴上刚冒出来的几根胡子,得意地哼起了小曲。

这天中午,日头正高,店里更是座无虚席。跑堂的伙计穿梭如飞,吆喝声、划拳声、谈笑声,混成一片。钱掌柜正在柜台里噼里啪啦打着算盘,脸上挂着藏不住的笑意。他一边拨着算珠,一边自言自语:“嘿嘿,看来这烟台城里的才子,也不过如此嘛。我这半副对联,怕是要成千古绝对喽!”

这话声音不大,却刚好被旁边桌的一个老茶客听见了。老茶客放下茶碗,慢悠悠地说:“钱掌柜,话可别说太满。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咱们烟台虽小,藏龙卧虎之地,说不定哪天就冒出个高人来,给你对上了呢!”

钱掌柜哈哈一笑:“老先生说的是。不过嘛,这都快一个月了,连个影儿都没有。我这酒,怕是送不出去了。”他心里想,那些个举人秀才、官老爷都对不上,还能有谁?

就在这时,店门口传来一阵喧哗。只见一个书生模样的人,大概二十多岁年纪,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袖口还打了补丁,显得有些寒酸。他背着一个旧书箧,风尘仆仆的样子,像是远道而来。他站在门口,望着那副红纸对联,眉头微蹙,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店里的客人见他这副模样,都有些好奇。一个小伙计看他不像来吃饭的,便上前问道:“这位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

那书生抬起头,脸上带着一丝倦意,却目光清澈。他指了指那上联,声音不高,却很清晰:“店家这上联,可是要征下联?”

伙计一愣,随即笑道:“是啊,这位先生。您要是有兴趣,不妨试试?要是对上了,我们钱掌柜说了,白吃白喝一个月!”他说着,朝柜台方向努了努嘴。

店里的喧闹声小了许多,不少目光都投向了这个穷书生。钱掌柜也抬眼打量了他一番,心里有些不屑。想:瞧他那穷酸样,也想来凑热闹?我这儿来的达官贵人、饱学之士多了去了,哪个对出来了?别是想混顿饭吃吧?

他清了清嗓子,扬声说道:“没错!正是本店征对。这位先生若有雅兴,大堂备有笔墨,请便!”语气里带着几分敷衍。

寒儒挥毫惊四座 对仗工整妙天成

那书生也不多言,径直走到大堂中央的书案前。周围的客人呼啦一下围了上来,都想看看这个穷书生能写出什么花样来。只见他不慌不忙,先是仔仔细细看了一遍上联,然后拿起墨锭,在砚台里滴了几滴清水,开始研墨。

他研墨的动作不快,但很稳健。手腕转动间,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周围的人屏息凝神,连大气都不敢出。钱掌柜也放下算盘,抱着胳膊,站在柜台里远远看着,嘴角带着一丝玩味的笑意。

墨研好了,书生拿起一支大号毛笔,饱蘸浓墨。他略一沉吟,目光扫过宣纸,然后手腕一翻,笔尖落下。

众人只见他笔走龙蛇,铁画银钩。那字写得,时而如高山坠石,气势磅礴;时而如流水行云,舒展飘逸。更让人惊奇的是,他写字的风格,竟然和上联的笔迹十分相似,简直就像是同一个人写的!

片刻功夫,下联一挥而就。众人伸长了脖子去看,只见纸上写着七个大字,同样是结构工整,气韵生动:

“三元有甲,龟圆、鳖瘪、蟹缺头”

“好!”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

紧接着,整个大堂爆发出雷鸣般的叫好声!

“妙啊!绝对!真是绝对!”

“‘一串’对‘三元’,数目相对,意境也合!”

“‘无鳞’对‘有甲’,一个滑溜,一个坚硬,水族对水族,绝了!”

“‘鳅短’对‘龟圆’,‘蟮长’对‘鳖瘪’,‘鲶大嘴’对‘蟹缺头’,不仅字数、词性对得工整,连形态特征都抓得这么准!特别是这‘蟹缺头’,螃蟹可不就是看着像少了脑袋嘛!神来之笔,神来之笔啊!”

老秀才激动得胡子都翘起来了,连连点头:“高!实在是高!老夫苦思半月,不得其解,今日得见佳对,三生有幸!”

钱掌柜站在柜台里,看得目瞪口呆。他原本以为这书生是来捣乱的,没想到人家是真有才学!这下联对得,简直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而且这字,写得比请来的那位老先生还好!他心里又惊又佩,还有点说不出的滋味。

那书生写完,轻轻放下笔,脸上没什么得意的表情,只是淡淡一笑,仿佛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对钱掌柜拱了拱手:“掌柜的,在下献丑了。不知这下联,可还使得?”

钱掌柜这才回过神来,连忙从柜台里跑出来,脸上堆满了笑容,态度跟刚才判若两人:“使得!使得!太使得了!先生大才,钱某佩服!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一边说,一边朝伙计喊道,“还愣着干什么?快!把最好的酒菜都端上来!给这位先生接风洗尘!”

他拉着书生的手,热情地往雅座让:“先生,您对出了下联,按规矩,本店请您吃喝一个月!您……”

书生却轻轻挣脱了手,摇了摇头:“掌柜的好意,在下心领了。我只是路过此地,盘缠用尽,闻得此间趣事,便来试试运气。如今侥幸对上,只求一顿饱饭,解解腹中饥饿便可。明日还要赶路。”

钱掌柜一愣:“先生这就要走?不多留几日?您这大才,留在烟台,必定……”

书生微微一笑,打断了他:“四海为家,何处不留人?今日叨扰一顿,已是万幸。”

钱掌柜见他态度坚决,也不好强留。只好吩咐厨房,拿出看家本领,做了满满一桌子好菜,又烫了一壶陈年老酒。书生也不客气,坐下便吃。他吃相斯文,但速度不慢,看来是真的饿了。风卷残云一般,吃了个八分饱,喝了两杯酒,便起身告辞。

钱掌柜再三挽留不住,只好包了些干粮点心,又取了十两银子,要送给书生做盘缠。书生只收了干粮,银子却坚决不要。他再次拱手谢过,背起书箧,转身便走。

众人看着他那略显单薄的背影,消失在暮色渐起的街角,都有些感慨。真是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啊!

福兮祸兮难预料 声名鹊起客盈门

书生走了,酒店里却久久不能平静。大家还在回味着那副对联的精妙。钱掌柜让人把书生写的下联,用上好的绫子裱起来,和上联并排挂在大堂最显眼的地方。红纸黑字,相得益彰,引得更多人驻足观看。

看着完整的对联,钱掌柜心里却有点打鼓。他本来取名“半联酒店”,就是靠着那半副对联吸引人。如今对联全了,这个噱头没了,以后生意会不会差下去?他甚至有点后悔,早知道就不搞这个什么征对了。他望着那完整的对联,长叹一口气:“唉,我这‘半联酒店’,如今名不副实了。看来,财运也该到头了……”

旁边的老茶客听见了,笑着劝他:“钱掌柜,你这是杞人忧天了。依我看,这下联一对上,你的酒店名气更大了!你想想,这‘续半联’的故事多有趣?以后大家提起烟台,提起对对子,都会想到你这‘半联酒店’。这叫什么?这叫‘无心插柳柳成荫’!你这生意,不但不会差,恐怕还要更上一层楼呢!”

钱掌柜将信将疑。

没想到,真让那老茶客说着了!

自从下联挂出之后,“半联酒店”的名声,像海上的浪涛一样,一波高过一波。不仅烟台本地人,就连外地的客商、路过的官员、游学的文人,都知道了烟台有家“半联酒店”,曾经有一副绝对难倒无数英雄,最后被一个穷书生对上了。

人们慕名而来,不光是为了喝酒吃菜,更是为了一睹那副神奇的对联,品味那段有趣的佳话。有人站在对联下,摇头晃脑地吟诵;有人仔细揣摩那字迹,赞叹不已;还有人把这段故事当成谈资,在酒桌上传扬。

酒店的生意,非但没有像钱掌柜担心的那样萧条下去,反而比以前更加兴旺!每天都是高朋满座,流水不断。钱掌柜忙得脚不沾地,脸上的笑容也一天比一天灿烂。

半联佳话传乡里 酒香情浓意更长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钱掌柜,如今已经成了烟台地面上数得着的富翁。他的“半联酒店”也扩建了好几次,成了当地最大最有名的酒楼。但他始终没有改掉“半联酒店”的名字,那副完整的对联,也一直高高悬挂在大堂中央,成了酒店的镇店之宝。

每当夜深人静,或者生意不那么忙的时候,钱掌柜总会独自一人,站在那副对联下,默默地看上一会儿。他常常想起十年前那个傍晚,那个穿着破旧长衫、却才华横溢的年轻书生。

他不知道书生姓甚名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书生就像一阵清风,吹过他的酒店,留下了一段传奇,然后就悄然远去了。

每当有老客提起当年的事,钱掌柜总是喜滋滋地说:“说起来,我真得谢谢那位先生啊!他吃了我一顿饭,却让我这酒店火了十年!真是‘书生吃半联,我也吃半联’。他吃的是一顿酒饭,我吃的可是金山银山呐!”

他心里明白,当初自己设那个半联,多少有点投机取巧的意思,甚至还有点看不起天下读书人的傲气。是那个书生,用他的才华和淡泊,给自己上了一课。让他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什么是人外有人。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他后来做生意更加诚信,待人更加谦和,酒店的名声才越来越好。

来源:草孤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