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鄂尔多斯境内的美稷城是当时南匈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23:14 2

摘要:战国晚期兴起的匈奴,在头曼单于的带领下于秦始皇时期逐步发展,至西汉时期,在冒顿单于的统领下走向强盛,使之成为秦汉时期与中原王朝相对峙抗衡的一支强大力量。直到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加之天灾影响,匈奴受到重挫,再无力攻汉,匈奴与汉朝才大体保持了和平局面

鄂尔多斯历史故事

南匈奴单于王庭驻美稷城

战国晚期兴起的匈奴,在头曼单于的带领下于秦始皇时期逐步发展,至西汉时期,在冒顿单于的统领下走向强盛,使之成为秦汉时期与中原王朝相对峙抗衡的一支强大力量。直到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加之天灾影响,匈奴受到重挫,再无力攻汉,匈奴与汉朝才大体保持了和平局面。为强化北疆防御,汉武帝于公元前125年在湳水(今准格尔旗纳林川)沿岸建立美稷县城,属西河郡管辖。西河郡是汉武帝时期农业生产相当发达的地区。西河郡的美稷县就是盛产糜子的地方,故起名“美稷”。

东汉时期,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前后,匈奴境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公元48年,匈奴内部为争王位发生动乱,各部族相互残杀,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留居漠北的北匈奴连年遭受灾荒,又受到东汉、南匈奴、乌桓、鲜卑的多方面攻击,退居漠北后社会经济极度萎缩,力量大大削弱,开始大规模西迁。南匈奴贵族率领部众归附东汉,被光武帝安置在河套地区,在五原塞(今包头市一带)建单于王庭。后来,又将单于王庭迁到美稷县,称“南庭”。东汉政府设立匈奴中郎将进行监护。

匈奴单于庭又称为龙庭,又名茏城、龙城,伴随匈奴的不断迁徙曾多次变迁。头曼单于时期,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军马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说明河南地在蒙恬抵达之前是属于匈奴的,头曼单于活动的政治中心应在阴山之下的头曼城,头曼城在汉代五原郡内。五原郡之所以有头曼城之名,顾名思义,是因为头曼单于曾驻牧于此而得名。头曼单于是第一位建立单于庭的匈奴首领,此后,在秦朝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头曼单于庭被迫向北迁徙至阴山以北的漠南地区。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匈奴冒顿单于立,其政治经济中心仍在漠南阴山河套一带。从头曼单于开始,历经冒顿单于、老上单于、军臣单于,匈奴单于庭一直驻扎在阴山河套地区。

汉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匈奴内乱。五单于争立,呼韩邪单于全力应付这个严重的内乱危机。呼韩邪单于被击败后,于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到五原塞,表示愿意投降,并于次年正月到长安朝见汉宣帝。呼韩邪在长安停留月余,之后“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有急,保汉受降城”,也就是说此时呼韩邪的单于庭迁到了漠南的阴山河套地区。郅支单于尽管也派侍子入汉朝,但听说汉朝出兵帮助呼韩邪,因此他决定西迁,在坚昆建立单于庭。后来,郅支杀死汉朝使者谷吉,加之呼韩邪日益强大,于是郅支再次西迁,到达了中亚的康居,并建单于庭于此。此后,呼韩邪在汉朝的政治军事扶助下,日渐强盛起来,将单于庭从漠南又转到漠北。

东汉以后,匈奴内部再次发生动乱,加之天灾,他们迫切需要得到东汉的经济支持。公元48年,日逐王比率部南下归附汉朝,八部大人共立日逐王比为单于,由于他的祖父呼韩邪单于曾经依靠汉朝的支持发展壮大,因此他继承了祖父的称谓,仍称呼韩邪单于,他的匈奴部族历史上称为南匈奴,留在漠北的匈奴则称为北匈奴。

南匈奴驻牧美稷城(图片来自鄂尔多斯市博物院)

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匈奴南单于庭进入长城塞内,初居云中郡。“建武二十六年遣中郎将授南单于玺授,令入居云中,始置使匈奴,将(率)兵卫获之”,不久,再移至西河郡美稷县。《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载:建武二十六年,“冬,前畔五骨都侯子复将其众三千人归南部,北匈奴单于使骑追击,悉获其众。南匈奴单于遣兵拒之,逆战不利。于是复诏单于徙居西河美稷,因使中郎将段郴及副校尉王郁留西河拥护之,为设官府、从事、掾史。令西河长史岁将骑二千、弛刑五百人,助中郎将卫护单于,冬屯夏罢。自后以为常,及悉复缘边八郡。南单于既居西河,亦列置诸部王,助为扞戍。”由于云中郡地处边塞,直接面临北匈奴的威胁,因此,东汉政府再将单于庭迁至西河郡美稷县。

美稷城址在今准格尔旗纳林镇的东北角,城垣遗迹大致清楚,城墙残高约4米,东西长360米,南北宽410米,四面墙上开设城门,墙高约4米,厚3.4米。古城内已辟为农田。文化层厚0.4~0.6米,暴露绳纹陶片等;采集物有陶罐、陶盆、瓮、铜镞、铜箭头、铁剑、铁斧等;陶器质地有泥质灰陶、夹砂灰陶;纹饰有绳纹、弦纹;另还征集到陶盆1件。城址附近一带,经常发现有汉代墓葬,其中有的随葬有鄂尔多斯青铜器,可以证实这座城垣附近确为匈奴人居住地带,城址为南匈奴单于庭所在地方。南匈奴在此驻留了140余年,共传21代单于。东汉末,南匈奴南迁,城废。美稷城曾在汉匈关系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因此载于史册且流传甚广,成为河套一带著名的历史名城。

美稷故城今纳林古城夯筑土墙(拍摄:岳够明)

美稷城地处黄河一级支流湳水即今皇甫川东岸,处于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地带,亦处于黄河大回折之内,古代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曾经是水草丰美、树木茂盛的场所。据陕西师范大学史念海先生考证,此地区在秦汉时期还曾存在大片森林,至今在准格尔旗与美稷城相邻的大路峁乡阿贵庙依然存在原始次生林,面积16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95%。这里受人畜活动影响小,植被保存好,较为完整地反映了鄂尔多斯高原天然森林草原植被的本来面貌。可见此地具备令南匈奴部落安居的有利条件,而且还能让其保持稳定地发展。南匈奴单于王庭迁至美稷以后,南匈奴与汉朝形成联合防御体系,单于庭也较为安定。《后汉书·张纯传》记载:“时南单于及乌桓来降,边境无事,百姓新去兵革,岁仍有年,家给人足。”描述的就是此段时间中呈现出的和平安定状况。东汉时期,南匈奴单于王庭长期驻扎在美稷城,鄂尔多斯高原上的美稷城成为当时南匈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

图文摘编自:李芸主编、甄自明编著《鄂尔多斯历史故事》

编辑:李由

校对:郭娜

审核:杨阳

终审:折海军

来源:鄂尔多斯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