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象一下,我们平时看到的白光(比如太阳光),其实一个由多种颜色光组成的光束”。
不只是黄色镜片那么简单
作为一名眼镜设计师,经常都会被问到同一个问题:"防蓝光镜片到底有没有用?"
今天我就带大家深入了解防蓝光镜片的原理和注意事项,让你不再迷茫!
蓝光是什么?—— 把光拆开看
想象一下,我们平时看到的白光(比如太阳光),其实一个由多种颜色光组成的光束”。
牛顿用三棱镜将其分解后,得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些颜色的光。
在光学定义上,蓝光是指波长处于 (约380纳米-500纳米) 之间的高能可见光。
它紧挨着紫外线,是可见光中能量最强、波长较短的部分。(如上图)
紫外线(UV):100nm - 380nm (人眼不可见)
蓝光(HEV):380nm - 500nm (人眼可见)
其他可见光:500nm - 780nm (人眼可见)
关键特性:能量高、波长短
波长短意味着它更容易发生散射(这就是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蓝光在大气中散射最多)。能量高则意味着它穿透力强,能直达眼底。
蓝光的“双重人格”:有益 vs. 有害
蓝光并非完全的“坏人”,我们需要客观看待它的一体两面。
有益的一面:生命的必需品
调节生理节律(生物钟):
波长在460-500纳米左右的蓝绿光,特别是480纳米左右的蓝光,对我们至关重要。
它在白天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帮助我们保持清醒、警觉和良好的情绪;
在夜晚,减少这类蓝光的摄入,则有助于身体产生褪黑素,促进睡眠。它是我们生物钟最重要的调节器。
有害的一面:潜在的视觉负担
我们通常所说的“有害蓝光”,主要指波长在415纳米至455纳米之间的短波蓝光。它的危害主要体现在:
视网膜潜在光损伤风险:
由于能量高、穿透力强,有害蓝光能够穿透眼睛的晶状体,直达视网膜中心的黄斑区。
长期、高强度暴露可能会加速视网膜细胞的氧化损伤,增加未来黄斑病变等眼病的风险。
(请注意是“长期、高强度”和“可能”,这是一个累积性风险,并非即时可见)。
引发视觉疲劳(VDT综合征):
短波蓝光在空气中散射严重,当它进入眼睛时,焦点并不会完全落在视网膜上,会导致眼睛需要不断微调才能对焦。
这种“色差”和“眩光”现象是导致数码视觉疲劳(Digital Eye Strain) 的主要原因之一,表现为眼干、眼涩、胀痛、视物模糊。
干扰睡眠:
如果在夜间长时间接触富含短波蓝光的电子屏幕,会欺骗我们的大脑,抑制褪黑素分泌,打破正常的生物钟节奏,导致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
蓝光从哪里来?
最大的自然光源:太阳。
户外阳光中的蓝光强度是所有人造光源的几百甚至几千倍。
但通常我们不会长时间直视太阳,而且户外活动时光线是漫反射,相对均匀。
主要的人造光源:LED灯和电子屏幕。
这是现代人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手机、电脑、平板、电视的背光灯以及LED节能灯,都是通过蓝光芯片激发荧光粉来发出白光的。
这意味着它们发出的光谱中,短波蓝光的峰值非常高。我们每天长时间、近距离地盯着这些光源,眼睛承受的蓝光“压力”远大于以往任何时代。
防蓝光镜片是如何工作的?
防蓝光镜片并非什么神秘黑科技,它的工作原理其实相当直观。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种技术路线:
基材吸收型:
这是在镜片基材中就加入了防蓝光因子,能够吸收有害蓝光,实现蓝光阻隔的目的。
这种方式就像给镜片"注入"了防护基因,耐久性较好。
膜层反射型:
是在镜片表面镀上特殊的多层光学干涉膜,通过膜层将有害蓝光进行反射。
这种膜层每一层的厚度都经过精密计算,通常是蓝光波长的几分之一。
双重防蓝光技术:
这是结合了前两种技术的优势,既有基材吸收,又有膜层反射,双管齐下进行双效防护。
这种技术能提供更为全面的防护效果。
关键参数:不只是看阻挡率
选择防蓝光镜片时,很多人只关注蓝光阻隔率,其实这存在误区:
蓝光阻隔率:并非越高越好,一般20%-40% 较为适宜,30%-50% 适合大多数日常使用场景。阻隔率过高会导致颜色严重失真,过低则防护效果不够。
ISO标准防蓝光阻隔率20%以上的防蓝光镜片适合在日常使用电视 、电脑、PAD及手机等LED数码显示设备时佩戴。阻隔率40%以上的防蓝光镜片更建议每天长时间看屏幕8小时以上的人群选择佩戴。
透光率:优质的防蓝光镜片透光率应达到90%以上,至少也要80%以上,这样才能保证视觉清晰度。
精准阻隔:优质防蓝光镜片不是阻挡所有蓝光,而是着重阻隔波长在415-455纳米左右的短波有害蓝光,同时允许对调节生物钟有益的蓝绿光(约460-500纳米)通过。
哪些人不适合防蓝光镜片?
防蓝光镜片并非人人适用,以下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对颜色辨识度要求高的人群:如设计师、摄影师、艺术家等。因为防蓝光镜片会阻断蓝光,暴露出蓝色的补色黄色,导致屏幕颜色失真。
儿童和弱视人群:他们更需要保持清晰的视觉,不建议选择防蓝光镜片。
夜间驾驶者:防蓝光镜片可能会影响夜间视觉清晰度,增加驾驶风险。
专业建议
我给大家以下实用建议:保护眼睛,不能仅仅依赖防蓝光产品
不要盲目跟风:
防蓝光不是万能药,每天使用电子设备超过8小时的人群才需要考虑佩戴。
选择大品牌:
杂牌防蓝光眼镜不仅起不到作用,反而透光率低,影响视觉清晰,得不偿失。
注意镜片底色:
根据光学原理,防蓝光镜片必定会呈现黄色。警惕那些声称"无色透明却高效防蓝光"的产品,这不符合光学原理。
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这比任何防蓝光眼镜都重要!遵循 "20-20-20法则" :每20分钟看20英尺(6米)外物体20秒。
调整电子设备设置:
减少屏幕蓝光输出,很多设备现在都有"护眼模式"或"夜间模式"。
防蓝光镜片可以作为一种辅助防护手段,但绝不是解决视觉疲劳的根本方案。
选择合适的防蓝光镜片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使用场景、个人需求和产品参数。
最重要的还是科学用眼和定期休息,这才是保护眼睛的真正关键!
作为眼镜设计师,我的理念是:眼镜不仅是工具,更是与我们共同见证世界的伙伴。
选择适合自己的眼镜,比选择最贵的更重要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理性地看待防蓝光镜片,不做盲目跟风的消费者!
来源:X十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