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7岁的徐梦璇是一名来自南京的小学生。由于爸妈长期忙碌在外,爷爷奶奶心疼她缺少玩伴,特意从市场抱回了一只毛茸茸的狮子猫。那天阳光正好,狮子猫一靠近她就亲昵地蹭了蹭她的小手,仿佛一瞬间认定了这个小主人。从此之后,狮子猫成了她生活里最重要的伙伴。吃饭时,
2023年,7岁的徐梦璇是一名来自南京的小学生。由于爸妈长期忙碌在外,爷爷奶奶心疼她缺少玩伴,特意从市场抱回了一只毛茸茸的狮子猫。那天阳光正好,狮子猫一靠近她就亲昵地蹭了蹭她的小手,仿佛一瞬间认定了这个小主人。从此之后,狮子猫成了她生活里最重要的伙伴。吃饭时,它总是乖乖蹲在她脚边,偶尔抬头用圆圆的眼睛望着她;写作业时,它趴在桌角安静守候,尾巴轻轻拍打着桌面,好像在为她加油打气;晚上睡觉时,它更是蜷缩在她的枕边,轻轻打着呼噜声,伴她进入梦乡。徐梦璇常常抱着它的小脑袋说:“有你在,我就不会害怕。”在她幼小的世界里,狮子猫不仅仅是一只宠物,而是她的知己、朋友,甚至是陪伴她成长的“家人”。
然而,随着徐梦璇的妈妈怀上二胎,家里对狮子猫的态度骤然改变。爸妈担心猫毛影响孕妇和胎儿,几次提出要把猫送走。徐梦璇紧紧抱着狮子猫哭喊:“它没有错,它一直很乖!”但她的眼泪换不来父母的心软。终于有一天,她放学回家,屋子里安静得出奇,再也没有那熟悉的“喵”声。徐梦璇冲进房间、床底、阳台到处寻找,直到爸妈无奈地告诉她:“已经送人了。”那一刻,徐梦璇整个人仿佛被抽空,泪水止不住流淌。她抱着空荡荡的枕头哭了一整晚,反复念叨着狮子猫的名字。自那之后,每当看到别人怀里的猫,她都会怔怔地盯着看很久。那份失落和思念,成为她心里最深的牵挂。
2023年8月13日,自从弟弟出生后,徐梦璇很少再得到父母的注意,家里大人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那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身上。于是这天周末,她和小区里要好的小伙伴一起在小区楼下的公园里闲逛。两人骑着滑板车在树荫下来回穿梭,互相讲笑话,暂时忘掉了孤单。她们刚到公园门口,就被一阵热闹的喧哗声吸引过去——几名商家摆开展位,吆喝着“买宠物用品就送猫咪”。展台上玻璃橱窗里关着几只猫,活蹦乱跳地追逐着毛线球,唯独角落里蜷缩着一只毛发暗淡的狮子猫。它骨架瘦削,呼吸急促,还会时不时发出沙哑的“咳咳”声。
当视线落在那只狮子猫身上时,那双眼睛与记忆里朝夕相伴的猫极为相似。她一下子贴到玻璃上,双眼湿润,颤抖着小声喊:“是你吗?”她忍不住凑近,想隔着玻璃再一次摸到狮子猫的温度。这时,旁边一位好心的邻居轻声提醒她:“小姑娘,别靠太近,这些猫可能有病。”可徐梦璇哪能听得进去?她下意识地把手伸向笼子里的缝隙。就在指尖触到铁栏的刹那,那只原本安静蜷缩的狮子猫突然全身炸毛,猛地抬起爪子发出低沉嘶吼,重重抓向她稚嫩的手背。瞬间,三道深深的血痕绽开,鲜血汩汩涌出。
周围人立刻围了过来,那个邻居赶紧掏出随身的纸巾,帮她按住渗血的伤口,不断安慰:“别怕,先压着,别乱动。”随后又赶紧替她拨通了父母的电话。几分钟后,徐梦璇的父母匆匆赶到,看到女儿满手是血,心疼与愤怒交织。母亲急忙抱起徐梦璇,声音颤抖着问伤口情况,父亲则满脸怒火,质问摊主:“你们这是怎么回事?这么明显状态不对的猫,怎么能随便摆在这大庭广众之下让孩子伸手进去?它是不是有狂犬病?”他的声音在小区门口回荡,吸引了不少邻居驻足。
展台的老板闻声赶来,连忙摆手解释:“先生别误会,这只猫只是得了猫瘟,身体虚弱了一点,但绝对不是狂犬病,我们有隔离饲养过。”说着,他端来一碗清水,放在笼子前给大家看。只见那只狮子猫虽然毛发杂乱,情绪也不安,但仍低下头舔了几口水。店长摊开双手:“您看,它不怕水,就说明不是狂犬病猫。如果真有问题,我们早就处理掉了,哪敢摆在展台上?”可徐梦璇的妈妈听了,眉头依旧紧锁,眼神里全是担忧:“孩子还这么小,不能拿她的健康冒险,不管是不是,都必须去医院。”店长见情势紧张,生怕事情闹大,赶紧劝道:“那您先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处理伤口,后续再联系,我们一定配合。”父母对视一眼,没再耽搁,立刻抱起徐梦璇往医院方向赶去。
急匆匆赶到医院后,医生立刻接诊。徐梦璇的小手背血迹斑斑,三道伤口最深的一道接近1.5公分,边缘参差不齐,伴随渗血。医生先让她安静下来,再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足足用了半瓶以上,才将可能残留的唾液、毛发和血块彻底冲干净。接着用碘伏擦拭伤口,从中心向外一圈圈消毒,又换用75%的酒精二次处理,确保覆盖到每一处皮肤皱褶。期间,徐梦璇疼得小脸煞白,咬着嘴唇不敢哭出声,只是眼泪不停地滑落。医生看着她的样子,不由得轻声安慰:“小姑娘很勇敢,坚持一下,等清理干净就安全多了。”最后,医生拿无菌探针仔细探查伤口,确认没有毛发或碎屑残留,才算完成最关键的第一步。
在彻底处理完伤口后,医生当即决定为徐梦璇进行狂犬病暴露后的紧急预防措施。按照标准流程,她需要全程接种五针人用狂犬疫苗,分别在当天、第三天、第七天、第十四天和第二十八天完成。医生先在当场为她注射了第一针。医生同时提醒父母,接种后的一个月内,必须严格遵守时间表完成剩余四针,任何一针都不能落下,否则疫苗的保护作用会大大减弱。他特别强调:“这是高等级暴露,必须全程接种,绝不能有侥幸心理。”父母连连点头,心中更添沉重。
除了狂犬疫苗,医生还根据徐梦璇的情况决定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因为她的伤口较深,且位于手背这一神经血管丰富的部位,属于狂犬暴露的高风险等级。而免疫球蛋白能够在短期内提供被动免疫,迅速中和可能存在的病毒,为机体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医生详细解释后,将免疫球蛋白直接在伤口周围多点浸润注射,又将剩余剂量肌肉注射在大腿处。徐梦璇妈妈在旁边看着心疼得几乎要跟着哭出来,却也只能陪着女儿承受。爸爸则在一旁不停询问注意事项,生怕有一点遗漏。
等到所有注射完成后,医生再三叮嘱家属:从现在起,必须保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沾水,衣物要保持透气;接种期间,徐梦璇不能剧烈运动,避免免疫反应受干扰;饮食要规律,营养充足,尤其要注意睡眠,保证身体有足够的免疫力建立保护。医生还特别强调,今后每次接种都要在医院观察至少半小时,确保没有过敏反应再离开。父母紧紧记下这些叮嘱,反复确认疫苗接种日期,生怕再出任何闪失。走出医院时,徐梦璇的手背缠着厚厚的纱布,却强忍着泪水问妈妈:“猫咪是不是还会记得我?”那句稚嫩的话,让妈妈心口狠狠一痛,抱着她哽咽着答应:“宝贝,你会好好的,我们不会再让你受伤了。”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徐梦璇在父母的精心安排下,严格按照医嘱完成了全程五针狂犬疫苗接种。无论是第三天、第七天,还是第十四天和第二十八天,父母都提前带她到医院报到,从未拖延。生活中,家人对徐梦璇照顾得更加小心。妈妈每天用温和的碘伏为她清理伤口,纱布一日换两次,避免感染;父亲则时时叮嘱徐梦璇不要剧烈跑跳,放学后按时吃饭、早早睡觉,还把她的饮食调得清淡营养,天天煮鸡汤和蔬菜粥。
到9月底,徐梦璇按时完成了最后一针疫苗。父母依照医嘱,再次带她前往医院进行血清复查。终于,检验单送到医生手里:血清抗体IgG水平为2.8 IU/mL(参考值≥0.5 IU/mL),提示免疫反应已经完全建立;同时,血常规与肝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医生看完后点点头,确认她已经具备抵御狂犬病毒的保护力。听到这个消息,父母长舒一口气,脸上的紧绷总算松开。他们连声道谢,心想这场风波终于过去,却没意识到,看似恢复平静的生活,暗暗藏着未来不可预料的风险。
11月19日,一个寻常的周日下午,妈妈在客厅抱着弟弟忙碌,徐梦璇一个人坐在餐桌边写作业。她低头写字时忽然感觉胸口有些闷,喉咙干得厉害,就像塞了一团棉花卡在里面似的。起初她以为是没喝水,便起身拿起水杯,刚送到嘴边却猛地皱起眉头,水还没咽下去,胸口像被堵住一样难受。徐梦璇忍不住咳嗽了几声,手抚着喉咙,眼神变得恍惚。渐渐的,她的额头冒出细细的汗珠,小脸涨红。徐梦璇试着深吸一口气,可气息并不顺畅,喉咙还发出粗重的声音。
几分钟后,她的呼吸越来越急促,整个人趴在桌面上,一边捂着胸口一边小声呜咽。弟弟在一旁哭闹的声音,徐梦璇几乎听不清,只剩下自己喉头一阵阵难耐的压迫感,让她不知所措。徐梦璇妈妈听见女儿异常的咳嗽声,慌忙放下弟弟跑过来。只见徐梦璇双颊绯红,额头汗水不断往下流,嘴角泛白,呼吸急促得像刚跑过长长的楼梯。她一边用手指死死掐着自己的喉咙,一边眼神慌乱,喉咙里发出哽咽的“咕噜”声,似乎每一次吞咽都像被硬物卡住。徐梦璇妈妈吓得赶紧伸手去扶,才发现她手脚冰凉,全身微微颤抖。
她赶紧抱起女儿,喂她喝了一点温水,并用湿毛巾为她擦拭额头,还在背部轻轻拍打。一直快到傍晚,徐梦璇才慢慢缓过一口气,呼吸逐渐均匀,眼神恢复了一点清明,只是声音沙哑,仍说不出整句的话。看着女儿有所好转,徐梦璇妈妈以为她只是受凉引起的急性咽喉炎,便让她卧床休息,并服用了退烧药。随着体温略有下降,徐梦璇渐渐安静下来。家人这次啊松了口气,却没有察觉到危险已经悄然埋下。
11月27日,这天徐梦璇的爸爸正在厨房忙碌,徐梦璇独自坐在客厅里看绘本。她刚翻了几页,突然觉得喉咙发紧,胸口又一次涌起压迫感。她皱紧眉头,用手去抓自己的脖子,像要把什么东西掏出来。很快,徐梦璇的呼吸变得急促,肩膀上下起伏,脸色涨得通红。嘴角开始冒泡沫般的黏液,她拼命想咽下去,却一次次被卡住,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咕噜”声。徐梦璇惊恐地甩着头,眼睛瞪大,里面布满血丝,额头汗水直流。她下意识伸手去推开书本,双臂颤抖得像抽筋一样,整个人弓着背,喉咙里不断发出嘶哑的呻吟。
紧接着,徐梦璇的手指开始不受控制地发抖,她甚至咬住嘴唇想借疼痛缓解窒息感,可眼神却越来越呆滞。几分钟内,她已经无法平静坐着,身体一阵阵抖动,脸上写满了恐惧和无助。爸爸听到异常声响,立刻冲过来,只见女儿满脸涨红,嘴巴张得大大,却只能发出急促的喘息声。她双手死死抓着衣襟,喉咙像被堵塞,拼命张口呼吸,呼出的气息短促紊乱,胸口剧烈起伏。
下一秒,徐梦璇的下颌突然僵硬,牙关紧咬,嘴角冒出白沫,四肢不由自主地抽动。眼睛布满血丝,瞳孔闪烁不定,像是被巨大的恐惧牢牢困住。爸爸吓得抱着她,不停呼喊她的名字,但徐梦璇已经语无伦次,只能断断续续发出嘶哑的叫声,眼神涣散而绝望。几秒后,她整个人猛地向后一仰,背部僵直,口中发出撕裂般的喊声,紧接着全身剧烈抽搐。爸爸慌了,立刻大声呼救,随后抱起徐梦璇就往门口跑,边跑边喊:“快去医院!”徐梦璇的妈妈二话不说,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
救护车呼啸着冲进市区儿童医院急诊大厅,医生和护士迅速将徐梦璇抬上抢救床。此时她已高热不退,体温39.5℃,四肢抽搐不止,口中不断溢出泡沫,呼吸急促而紊乱。急诊医生立即下达指令:抽血化验、脑脊液检查、唾液样本采集,并紧急行头颅CT以排除颅内出血。几小时后,结果相继回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总数升高至14.3×10⁹/L;脑脊液压力显著升高,蛋白浓度增加;唾液和脑脊液中均检测出狂犬病毒RNA;血清抗体IgM阳性,滴度达1:160。结合典型的恐水、吞咽困难、痉挛等表现,医生最终确诊——狂犬病急性发作。
报告单送到父母面前时,他们脸色瞬间惨白,母亲失声痛哭,父亲则双手颤抖,几乎站立不稳。主治医生将他们带到抢救室外,语气沉重却尽量平和:“目前已明确是狂犬病,病程进展极快。我们会立即采取支持性治疗,包括镇静止痉、呼吸机辅助、抗脑水肿,以及营养维持,但必须做好随时出现呼吸衰竭的准备。”母亲哭着摇头,不敢相信这个残酷的结论:“她明明打完了五针疫苗,怎么会这样?”医生叹息解释:“虽然接种及时,但极少数情况下仍可能出现免疫失败,这与机体反应、生活习惯等细节密切相关。”父亲声音发抖,却还是哽咽着点头:“求你们尽力,我们一定全力配合。”
随后,医生开具了一系列治疗医嘱,家属签下了同意书。那一刻,他们眼中全是无助与绝望,却仍抱着最后的希望,不愿放弃任何可能的机会。接下来的三天,徐梦璇被送入重症监护室。她全身接满监护设备,气管插管维持呼吸,持续输入镇静药物以减轻痉挛。父母隔着玻璃看着女儿那张苍白的小脸,几乎彻夜未眠。起初,病情在药物控制下稍有缓解,抽搐次数减少,心跳趋于平稳。可就在第三天清晨,监护仪骤然报警,她的血压急速下降,呼吸骤停。医生团队立即实施心肺复苏,肾上腺素静推,持续按压,仍无力回天。抢救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最终宣布临床死亡。
听到这个消息,徐梦璇的妈妈立马扑上去,颤抖着掀开布角,只来得及看到女儿苍白的小脸和紧闭的眼睑,心口瞬间撕裂般地疼,整个人跪倒在冰冷的地面,嘶哑地哭喊:“不可能啊!老天爷啊,这是为什么啊?我女儿才七岁啊,她还是个孩子啊!”徐梦璇的爸爸抱着头蹲在角落,双手死死攥着那份死亡通知单,青筋暴起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一旁的医生声音沉重地宣布:“孩子因狂犬病毒性脑炎并发延髓功能衰竭,最终抢救无效。”
话音未落,徐梦璇的妈妈便彻底崩溃,双手拍打着大腿,泪水混着哭喊:“不可能!我不相信!我们没有一点疏忽啊!五针疫苗一针不落,伤口也是当场清创的,医生当时说只要按时打完就能安全,为何还会这样啊?!”徐梦璇的爸爸脸色铁青,手里攥着死亡通知书,汗水浸湿了纸张,他强忍着颤抖的声音追问:“是不是疫苗有问题?是不是我们忽略了什么关键环节?你们一定要给个答案!”
医生先安抚他们的情绪,一边却心中疑惑重重。如果真如父母所说,徐梦璇几乎是严格依从所有规范的理想病例,按理说狂犬病的几率极低。可疾病不会无缘无故出现,他只能拿出纸笔逐项追问:孩子有没有偷偷接触过猫狗?有没有未注意的小伤口?接种期间是否出现过严重发热或身体异常?是否存在免疫力不足或用药干扰?父母一一否认。徐母哭着说:“自从那次被抓伤后,她见到动物就害怕,连楼下小狗都绕着走。所有针我亲自带她打,时间没延误,医生交代的注意事项我们都严格照做,饮食和休息也格外用心。”医生听完,沉默地叹了口气。
为了给家属一个交代,医生回到办公室,调出了徐梦璇近半年的完整诊疗和接种记录。五针狂犬疫苗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接种过程无发热、无过敏反应;每次注射都有接种点签字确认,疫苗批号与厂家均可溯源;7月初血清复查时抗体IgG水平为2.8 IU/mL(参考值≥0.5 IU/mL),结果显示免疫成功。学校随访记录显示她在校表现正常,体重增长平稳,营养均衡,未见异常。班主任在反馈表中甚至写道:“孩子很懂事,按时休息,从不顶撞老师。”这些资料显示,她的依从性几乎完美,却仍然死于狂犬病。
医生陷入困惑,单靠个人经验已无法解释。他当即将病例资料整理归档,并在院内感染科例会上提出专题讨论。会后,病毒科、神经内科与免疫科联合会诊,得出的结论却惊人一致:徐梦璇的病例完全合规,接种时点正确,疫苗质量合格,操作无误,观察期无异常,按现有医学模型根本无法解释五个月后突发狂犬脑炎的原因。最终,该病例以“合规免疫下的狂犬病突破案例”被上报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纳入国家动物源病毒感染疑难病例数据库,成为一例极为罕见的警示案例。
一个月后,这份特殊的病例被带到全国人畜共患病毒防控高峰论坛上作公开展示。主讲医生在台上完整介绍了徐梦璇的病程、接种记录及死亡经过。会场里数百名专家、医生一时无语,空气里笼罩着沉重的气息。就在此刻,前排一位头发花白、身穿深灰色便装的老人举起了手。几乎所有人都转过头去注视,因为发言的人,正是我国狂犬病毒防控战略科学家——饶教授。他是我国首位建立BSL-3狂犬病毒研究平台的学者,主持过多种人用狂犬疫苗优化项目,长期致力于研究免疫保护失败的机制。
他站起身,翻阅了徐梦璇的病例摘要,随后抬起头,目光锐利地投向台上主讲者:“我需要确认几个细节。她的抗体检测到底是哪一天做的?使用的检测方法是否标准化?是否仅仅测定了抗体水平,而忽略了动态监测?在她接种期间,有没有评估过机体免疫状态和应激反应?”
主讲医生略显紧张地答道:“抗体检测是在第五针后一周完成,方法是ELISA,结果为2.8 IU/mL,高于国家标准。家属反馈孩子接种期间无高热、无感染迹象,作息规律,饮食营养均衡,也未再次接触猫狗等动物。”话音刚落,饶教授轻轻点头,但随即加重语气反问:“那么,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另一种可能?疫苗没错,接种流程也合规,但在免疫反应尚未完全建立时,是否有某些日常行为悄悄削弱了保护屏障?”
会场陷入更深的沉默。许多年轻医生眼神一震,似乎意识到被忽略的细节。饶教授缓缓环视四周,声音低沉而有力:“这不是一起偶发事件,而是非常典型、极容易被低估的病例类型。付紫萱的免疫系统在接种后未能建立起足够稳定的防护屏障,而这个失败,并不是因为针没打够,而是她在那段时间内做错了两件看起来很平常的小事——你们都没问出来。但偏偏是这两个行为,导致了徐梦璇的免疫反应减弱甚至失效,从而给病毒留下窗口,让它潜伏、上行、爆发,最后攻入脑干。”
pay_read_line 当前卡片暂时不支持哦
第一个细节:长期睡眠不足与夜间环境干扰
在徐梦璇完成疫苗接种后的那段时间,家里因为新生弟弟的到来而常常彻夜灯火不熄。婴儿的哭声时常打断全家的休息,尤其是睡在隔壁房间的徐梦璇。她每晚刚刚入睡,便被婴儿的啼哭惊醒,有时甚至要连续辗转几次才能重新进入浅眠。这样的睡眠环境让她几乎没有完整的深度睡眠,白天上学时常常打着哈欠,注意力涣散。长期的睡眠不足,意味着机体免疫系统处于被压制的状态,抗体生成和免疫记忆的建立都容易受到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深度睡眠与免疫反应有着紧密联系。人体在夜间的某些时段会大量分泌褪黑素与生长激素,这些物质能直接影响淋巴细胞的活性与抗体的稳定度。如果长期睡眠被打断,免疫球蛋白的维持水平就会受到破坏,即便抗体滴度一度达标,也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徐梦璇在疫苗接种期间,几乎每晚都要面对婴儿的啼哭,身体缺乏足够的恢复和调节时间,这就给狂犬病毒留下了潜在的突破口。
这种情况在许多家庭中并不少见。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年纪小、身体好,短期缺觉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对刚刚建立免疫保护的机体而言,这却是一个致命漏洞。睡眠剥夺会削弱细胞因子的分泌,使得本该牢固的免疫屏障变得松散。徐梦璇的案例提醒人们,即便遵循了所有医疗流程,如果忽视了生活细节中的睡眠质量,仍可能让免疫效果大打折扣。她在当时频繁夜醒,逐渐积累的免疫漏洞,最终成为病毒复燃的温床。
第二个细节:接种后过度消耗与体力透支
除了睡眠问题,另一个隐藏在生活里的细节同样关键。徐梦璇自从弟弟出生后,父母把大量精力都投入在新生儿身上。小女孩性格懂事,常常主动帮家里分担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搬动小桶水、帮忙收拾玩具、陪弟弟摇摇篮。对大人来说这些是轻松的小动作,但对一个七岁孩子而言,却是一种长期的体力消耗。尤其在接种后的头几周,她常常边写作业边照顾弟弟,不仅少了休息时间,还额外消耗了本应用于免疫系统建立的能量。
医学研究显示,疫苗接种后的数周是机体构建免疫记忆的关键期。此时如果频繁处于疲劳或透支状态,会让免疫反应无法达到最佳水平。尤其是儿童,他们的能量储备本就有限,过度劳累会直接影响白细胞与T细胞的功能。徐梦璇看似只是偶尔帮父母做些小事,但日积月累,身体处于持续消耗状态,这种隐形的负担削弱了她维持抗体稳定的能力。
这种情况往往被家庭所忽视。很多人觉得孩子动一动、累一累没关系,甚至当作锻炼身体的一部分。但在疫苗保护尚未完全稳固的阶段,额外的劳累相当于不断削弱新建立的免疫屏障。徐梦璇在父母忙碌时主动揽下责任,体力长期透支,却从未表现出来,这份懂事反而成为她身体的负担。等到病毒悄然发作时,家人才追悔莫及。她的经历让人警醒:看似微不足道的疲劳,也可能成为免疫失败的隐患。
徐梦璇的悲剧并非来自流程漏洞,而是生活中两个不起眼的细节——长期睡眠不足与过度体力消耗。这些都在悄无声息中削弱了她原本建立起来的免疫防线。医学上,免疫反应不仅取决于疫苗本身,更受个体状态的影响。睡眠、营养、休息、压力,这些点滴日常,都会决定免疫力能否稳固。徐梦璇的案例让人痛心,却也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任何一次免疫,都需要全方位的生活配合,哪怕是最普通的细节,都可能决定结果的走向。
内容资料来源:
[1]郑日真,罗华初,周少碧,等.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调查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25,31(02):187-190.
[2]王睿.狂犬病防疫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农民,2025,(08):123-125.
[3]王英龙.狂犬病在动物中的传播机制与防控对策[J].北方牧业,2025,(02):28.
(注:《狂犬病有多可怕?7岁女孩被狮子猫抓伤,狂犬病发作至死仅1个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来源:三秦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