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浅谈华雄武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22:27 1

摘要:华雄作为前期的小boss,名气还是特别的响亮的,甚至因为他这个身份设定以及名气,很多人对他的武力认知就是无限的提高。

说在前面的一句话,本文参考对象为毛本三国演义,也就是市面上最常见的那一版本。

华雄作为前期的小boss,名气还是特别的响亮的,甚至因为他这个身份设定以及名气,很多人对他的武力认知就是无限的提高。

但他的武艺真的有那么高吗?毕竟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在原著大前期高手都没有出的情况下,华雄作为大前期的小boss,实力真的不一定有多高。

所以本文就简单的一起聊一聊。

华雄是董卓帐下的一员骁将,首次登场在原著的第五回,当时各路诸侯齐聚一起,讨伐董卓。

董卓这边自然也是商议对敌,本来是吕布首先请命,董卓也自然是同意的,但这个时候在吕布身后出现一个人,此人表示杀鸡焉用牛刀?他愿意主动出马。

这个人就是本文的主角华雄,华雄出场前的经历,以及学武成长过程在原著中是不可考究的,只是在原著发展剧情到这儿的时候,他跳出来了。

因为原著中对于华雄的学武经历没有任何的描述,所以关于他到底是野路子还是正规军出身,就不做过多的无证探讨了。

而华雄在剧情这一段跳出来的时候,原著对他的外形也进行了一段描述:

原文(原著第五回):其人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关西人也,姓华,名雄。

九尺身长,放在原著中也还算可以了,毕竟张飞也不过才八尺多,虎体加豹头给说书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体格健壮,狼腰,猿臂则是身形矫健的感受。

九尺身长,体格健壮,身形矫健,华雄的外形是在具有力量感的同时,敏捷感也不弱,整体来说和马超的外形条件比起来就差一个彪腹了。

不过,雄壮的虎体配上矫健的狼腰,是如虎添翼还是拖了后腿?狼腰会不会撑不住虎体的完全发挥。

宽大的豹头和长而灵敏的猿臂,是强强联合还是互起冲突?宽大的头颅是更广阔的视角还是更多的盲区?灵活的手臂能不能更多范围的用上?

华雄的这个外形还是值得探讨的,但是放在书中并不重要,毕竟这只是个设定,放在原著中的武力打斗上面并没有任何的描述影响,所以就不过多的瞎说了。

不过,通过作者对华雄武器设定为刀来看,华雄的武斗风格方面应该更多的是发挥他形体上的力量感。

总的来说,虽然华雄没有什么武学来源描述,但所使用武器并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难以练的,是原著中最常见的两种武器之一,所以虽然没有什么武学来源描述,但是影响不大,毕竟这种武器学习来源比较广。

而他的外形,也算不错。

华雄的外形,设定等方面还是比较符合高手的规格的,当然他到底是中看不中用,还是中看又中用,还是看看原著作者给他安排的实战吧:

1.缠斗孙坚

孙坚作为历史上的江东猛虎,在真正的历史上战斗力是很猛的,但是放在演义当中,被削弱了一大截,而就算这样,原著作者也并没有安排华雄直接面对面的硬刚孙坚。

华雄在原著中和孙坚的交锋,是在吃尽了的战场优势的情况下,略斗了几回:

原文(原著五回):坚慌忙披挂上马,正遇华雄。两马相交,斗不数合,后面李肃军到,竟天价放起火来。坚军乱窜,众将各自混战,止有祖茂跟定孙坚,突围而走。背后华雄追来……

之所以说华雄吃尽了战场优势,是因为根据原著中的细节描述来看,孙坚这边本身就是因为袁术不肯拨粮,而导致缺粮,士气低下,当然孙坚作为主将,应该不至于饿肚子:

术听之,不发粮草。孙坚军缺食,军中自乱,

而华雄这边在出战前则是吃饱了出战,并且还是夜晚偷袭:

雄从之,传令军士饱餐,乘夜下关。是夜月白风清,到坚寨时已是半夜,鼓噪直进。

一个饿着肚子,一个吃饱了,夜晚偷袭,双方士气一目了然,而孙坚迎敌的状态又是搞不清状况的慌乱。

而且从理论上讲,华雄这边应该有很多正常状态的亲卫,孙坚则就不一定了,这又是华雄的一大优势,当然这个理论可有可无,认不认都行,毕竟原著中关于亲卫这块也没有明确的描述。

但并不妨碍说华雄吃尽了战场优势。

可吃尽优势的情况下,还没有留住孙坚,这到底是现场实在太过混乱,还是华雄实力有限呢?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哪怕其中一方状态再差,他只要有心想走,另一方也很难拦得住。

所以华雄的实力下限应该不会低于孙坚,而孙坚在原著中的表现大致上也就是一个强二流水准。

而且从华雄后面追赶孙坚的时候,连躲孙坚两箭,以及在树林中,面对背后偷袭还能一招反杀,还是能看得出来,虽然华雄在武器形象上选择了他的形体上的力量感,但是并没有放弃他的形体上的敏捷感:

背后华雄追来,坚取箭,连放两箭,皆被华雄躲过。再放第三箭时,因用力太猛,拽折了鹊画弓,只得弃弓纵马而奔。

用箭射之,方知是计,遂向前取了赤帻。祖茂于林后杀出,挥双刀欲劈华雄。雄大喝一声,将祖茂一刀砍于马下。

2.战死沙场

如果说上面这一战代表着华雄实力的下限,那么这最后一场和马弓手关羽的交锋,则是压死了他的上限:

原文(原著第五回):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虽然此时关羽的身份是马弓手,但是他的武力可不会因为身份而变高变低,他依旧是三国演义当中最顶尖的高手。

华雄与这样的高手交锋虽然没有明确过程,但有一个细节是其酒尚温,虽然说这个热酒到这个温酒要多少时间在原著中难以探究。

但就算是正常情况下,一个能入口的热酒变成还有温度的温酒又能需要多久呢?华雄大概率是没有没有撑住多少回合。

而且退一步讲,这一段故事内容主要就是用华雄来衬托关羽的,如果华雄久战之下才战死,那效果不是低了很多?

但同样华雄迅速战死,那岂不是显得很潦草?所以这应该就是原著作者为什么选择春秋笔法写过程的原因吧?华雄具体撑住了多久,还是让读者自己猜吧。

因此这里说书人大致的取了一个中间值,华雄撑住了十~二十合左右,这个数值是没有原著证据证明的,只是说书人取了一个中间值,希望大家不要上纲上线,大家有什么其他的认知或者想法的都可以。

所以华雄的实力比起一流来说可能还是要差一点的。

华雄在原著中的戏份虽然短暂,除了这个代表下限以及代表上限的两个战绩之外,他还有好几个斩将记录。

但是这几个斩将记录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所以这里就不过多提了,不过华雄斩将记录在原著中也算是较高的一个了。

华雄的形体设定,斩将记录,身份设定,戏份排面等方面其实还都是比较符合一个一流高手的设定的。

但是唯独在具有含金量的代表战绩上欠缺了一些,甚至仅有的两个具有代表的含金量战绩上,原著作者写的还不够详细和硬。

所以说书人对华雄在原著中的武艺定位是强二流级别,毕竟华雄要是真的有一流实力的话,原著作者直接简单干脆的安排一场硬战绩不行吗?

来源:半个说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