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佘山九峰十二山,在上海这样的一片平川、沧海桑田之间,显得巍峨险峻、山势陡峭,更有许多传奇故事。譬如干将曾在佘山西南侧3千米的天马山铸剑,以至到元朝还有人把这座山叫作干山,《干山志》就认为此山为佘山九峰第一峰,因山形如首昂脊弓之奔马,命名为天马山。
说起上海的海拔最高点,人们通常都会认为是松江区的佘山,海拔99.26米,实际最高点是杭州湾的大金山岛,海拔103.70米。
【佘山】
佘山九峰十二山,在上海这样的一片平川、沧海桑田之间,显得巍峨险峻、山势陡峭,更有许多传奇故事。譬如干将曾在佘山西南侧3千米的天马山铸剑,以至到元朝还有人把这座山叫作干山,《干山志》就认为此山为佘山九峰第一峰,因山形如首昂脊弓之奔马,命名为天马山。
佘山分为东佘山、西佘山,其中西佘山海拔最高,海拔99.26米,是上海陆地上的最高点。当然这是自然最高点,如果算上人工建筑,佘山就不是陆上最高点了。上海中心大厦,主楼地上127层,高632米,是佘山的六倍多。
佘山群峰绝对高度并不算高,但在平均海拔2.19米的上海,依旧是众星捧月般的存在。习惯了都市高楼拥挤与弄堂狭窄的上海人,一朝登上佘山之顶,远眺西南之辰山、天马山、横山、小昆山群峰,一字排开的山峰确实很吸引眼球,加上大地如茵、河渠似带,成为城市难得一见的美景。而若南望,松江城里的宋代方塔,与氤氲迷蒙中一川如带黄浦江,更让人有瞬间远离现代的迷离感。
既然佘山不是上海最高峰,真正的高点之处,又在何方呢?我们离开大上海的中心城区,到西南杭州湾北岸看看,这便是金山区。
【大金山岛】
金山是上海与浙江的陆上交汇之地,浙江人凡驱车入沪,大多经过金山区。春秋时期,这里亦是吴、越交会的征战之地,但并无金山城。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二十五年),秦灭齐前,在金山东南甸山一带设海盐县,成为上海地区首个县,那时今上海市区尚在大海中。
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镠跑到金山地块上造了一座城,首次以金山之名。为啥叫金山而不是银山铜山铁山?因为这个时候,确实有山在这个地域,而且分为两座,一座叫大金山,一座叫小金山。
钱镠对金山的治理相当仔细,设立了一支人马叫做“撩浅军”,专业负责“疏浚通海河流”,兴办上海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即柘湖捍海十八堰,也就是在柘湖北面十八条支流上兴建水利工程,其中至今尚存的,有张堰。
北宋时,金山一带的治理不如吴越国,频发海溢现象,海岸受强潮顶冲,不断坍塌后退,海岸已退到金山脚下。
1184年(南宋淳熙十一年),一次地震海啸,导致海陆变迁,通俗地讲就是地陷没了,海水涌过来,金山南面这一大块土地都成为了泽国,而原本的山峰大金山和小金山,就成为大金山岛和小金山岛。
南宋时尚有人说,大金山潮至则在海中,潮退既可游山。不过现在大金山岛与陆地完全不相连,大小金山之间的海峡称为“金山门”。
大金山岛是上海最高点,海拔103.70米,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调频FM103.7兆赫兹,频率来源可能就是大金山。
【金山卫】
1387年(明太祖洪武二十年),在杭州湾北岸建卫城,因与海中金山相对,称金山卫。卫城内设守御松江中千户所,左、右、前、后四千户所。
金山卫城呈方形,面积约3.4平方千米,有护城河。卫城设城门四座:瞻阳门(东)、镇海门(南),迎仙门(西)、拱北门(北)。水关两座,南北各一。
金山卫城与宁波定海关同为钱塘江锁钥,固苏州、松江之藩篱,坚嘉兴、湖州、杭州三郡之门户。北之沙涂,至此而尽,南之山屿,至此而终。
1958年之前,金山和松江都属江苏,那时的上海,真是一块河网交错的平地。
文:姜狼,著《五代十国风云录》《三国原来是这样》《血溅江东》《五朝宰相》《逐鹿天下》《柴荣是个好皇帝》等二十余部历史书籍,欢迎探讨。
地图帝,左图右史,历史地理不分家,每篇都是地图盛宴。
来源:风长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