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天才李贺,如何用56字惊艳千年?《雁门太守行》慢读与深思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20 15:04 1

摘要:说起唐朝的诗人,真是群星璀璨。李白是天上的仙人,偶尔落入凡间,喝几杯酒,留下几句不食人间烟火的诗,又飘然而去。杜甫呢,是人间的老吏,一辈子皱着眉头,替天下苍生操心,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苦难,都掰开了揉碎了,写进诗里,沉甸甸的。

说起唐朝的诗人,真是群星璀璨。李白是天上的仙人,偶尔落入凡间,喝几杯酒,留下几句不食人间烟火的诗,又飘然而去。杜甫呢,是人间的老吏,一辈子皱着眉头,替天下苍生操心,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苦难,都掰开了揉碎了,写进诗里,沉甸甸的。

还有一位,跟他们都不太一样。他叫李贺,字长吉。活得不长,才二十七岁,像一颗流星,嗖地一下划过中唐的天空,留下了一道诡谲、秾丽、让人心惊肉跳的光芒。

后人叫他“诗鬼”。鬼者,非人哉,是说他的诗思奇绝,语言险怪,想象力天马行空,常常写些神仙鬼怪、幽冥冷艳的东西,读起来,看不见的游神野鬼仿佛在你身后观摩,常会起一层凉意。

李贺这辈子,好像跟“顺遂”两个字没什么缘分。他是唐朝宗室的后裔,算是皇亲国戚,但到了他这一辈,家道已经中落,跟普通读书人也没太大差别了。

他有才华,是真有才华,七岁就能写诗作文,十五六岁就名动京城。韩愈、皇甫湜这些文坛大佬都挺看好他,觉得这孩子将来不得了。可偏偏运气不好。他想考进士,凭本事吃饭,结果有人拿出他父亲名字里的“晋”字说事,说儿子考“进士”,是犯了父亲名讳,大不敬。这叫“避讳”。就因为这个现在看来有点荒唐的理由,他一辈子进不了考场,仕途的路,还没开始走,就被堵死了。

你想想,一个心高气傲、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遇到这种事,心里该有多憋屈,多愤懑?这口气,一直憋在他心里,成了他诗歌里一股挥之不去的阴郁之气。加上他身体一直不好,瘦骨伶仃,常年有病,可能也让他看世界的眼光,跟别人不太一样,总是带着点病态的敏感和凄厉。

他活着的那个时代,是中唐。安史之乱的创伤还没完全愈合,唐朝想要“中兴”,唐宪宗李纯是个有想法、也有魄力的皇帝,想削平那些拥兵自重、不听号令的藩镇,重振中央权威。所以那段时间,朝廷跟藩镇之间,没少打仗。西边呢,吐蕃还时常来骚扰边境。

打仗,就需要人,需要将军,需要士兵。建功立业、保家卫国,是那个时代很多读书人的梦想。李贺自己去不了考场,走不了文官的路,心里那股建功立业的渴望,那股英雄情结,就只能寄托在诗里了。

《雁门太守行》,就是这么一首诗。雁门关,在山西代县,自古就是边防重镇,也有的是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奉命守雁门,击杀匈奴十余万骑,汉朝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曾在这里跟匈奴打过仗。王昭君也是从这里远嫁匈奴。

提起雁门关,人们想到的就是金戈铁马、黄沙白骨。李贺写这首诗,具体年份不太好考证,大概是他二十岁出头,正是热血沸腾、又找不到出路的年纪。可能是听说了朝廷征讨藩镇,或者边境又起了战事,他心潮澎湃,就写了这么一首模拟边塞将士口吻的乐府诗。

“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点像现在的“歌行体”,内容多半跟军事、征战、行旅有关。你看诗题,“雁门太守行”,仿佛就是雁门关的老太守,在给我们唱一首边塞的歌。

我们一句一句来看,咂摸咂摸里面的味道。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起笔就不得了。你看这画面感!天上的乌云,黑压压地滚过来,低得好像要把城墙都压塌了。这是写敌军势大,来势汹汹,气氛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

但就在这片黑暗的背景下,“甲光向日金鳞开”,守城将士们的铠甲,在日光下闪闪发光,像一片片金色的鱼鳞。一个“开”字,写出了阳光穿透铠甲缝隙、反射出光芒的样子,也写出了将士们严阵以待、毫不畏惧的气势。

这一联,对比太强烈了。“黑云”对“甲光”,“压城”对“向日”,“欲摧”对“金鳞开”。一暗一明,一压抑一昂扬,一沉重一闪亮。一下子就把战争的阴云和守军的决心,都摆在你面前了。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这种惊心动魄的意象,就是李贺的拿手好戏。他写东西,从来不平平淡淡,总要给你点颜色看看。黑就是墨黑,金就是耀眼的金。

很多诗人喜欢白描,用朴素的语言勾勒事物本来的样子。李贺不一样,他喜欢用浓墨重彩,喜欢夸张,喜欢制造奇特的意象。这大概也是“诗鬼”得名的原因之一吧。他的诗,像是用血和墨,再加上宝石、金属的碎屑调出来的颜料画成的,有一种奇异的光泽和质感。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号角声响彻云霄,弥漫在萧瑟的秋色里。战争,总是在这种肃杀的季节发生。秋天,草木凋零,万物肃杀,正好衬托战争的残酷。“角声满天”,不是一声两声,是连绵不绝,传遍了整个天空,可见战事之紧张激烈。

“塞上燕脂凝夜紫”,这句尤其“李贺”。燕脂,就是胭脂,古代女子用的化妆品,红色的。这里指战士们流的血。鲜红的血,流在塞外的土地上,到了夜晚,天气寒冷,血迹凝固了,变成了紫黑色。李贺不说血,说“燕脂”,把惨烈的牺牲,写得有种凄艳的美感。红色凝结成紫色,颜色的变化,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和气温的下降,从白天的激战,到夜晚的沉寂和寒冷。一个“凝”字,写出了血液凝固的状态,也仿佛凝固了时间,凝固了悲壮。

这种写法,把残酷和美丽,死亡和色彩,糅合在一起,形成了李贺特有的“鬼气”和“艳丽”。他似乎总能从最黑暗、最丑陋的事物里,发现一种惊心动魄的美。这需要何等的敏感和想象力?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战况可能不太顺利。“半卷红旗”,红旗没有完全展开,可能是因为风太大,也可能是因为战事失利,士气有些低落。“临易水”,让人想起《战国策》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当年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就是在易水边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里用易水的典故,一下子就点燃了悲壮的气氛,暗示了这场战斗,可能是一场有去无回的决战。将士们抱着必死的决心。

“霜重鼓寒声不起”,夜深了,天更冷了,下了很重的霜。战鼓的鼓皮,因为受冻受潮,都敲不响了。鼓声,是战场上提振士气、指挥进退的重要工具。鼓声沉寂,更显得夜晚的寒冷、寂静,也暗示了战斗的艰辛和可能面临的困境。连鼓都敲不响了,仗还怎么打?但即便如此,将士们还在坚守。

这一联,写的是战场的具体情景,但又处处透着象征意味。红旗半卷,是危急;易水悲歌,是决绝;霜重鼓寒,是困顿。层层递进,把气氛推向了高潮。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全诗的高潮,也是将士们发自内心的誓言。

“报君黄金台上意”,用的是战国时期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贤才的典故。燕昭王为了报齐国破燕之仇,励精图治,他听从郭隗的建议,建造了一座高台,把黄金放在上面,以此表示招纳天下贤士的诚意。后来乐毅等贤才纷纷投奔,燕国终于强大起来,打败了齐国。

李贺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意思是说,我们这些将士,深受国君(“君”可以指皇帝,也可以泛指朝廷)的知遇之恩、赏识之重,就像当年燕昭王对待贤士那样。所以,我们要报答这份恩情。怎么报答?

“提携玉龙为君死。”“玉龙”,指的是名贵的宝剑。宝剑,常常被文人用玉龙来形容,取其光洁、锋利、有灵气的意思。也有说“玉龙”是剑名。不管怎样,“提携玉龙”,就是拔出宝剑。“为君死”,就是为了国君(朝廷)不惜牺牲生命。

这两句,把前面所有的紧张、艰辛、悲壮,都升华了。虽然处境艰难(黑云压城、霜重鼓寒),虽然牺牲惨重(燕脂凝夜紫),但将士们报效国家的决心,坚如磐石。他们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报答那份知遇之恩,为了心中的信念。这是一种非常纯粹、非常炽热的情感。

李贺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他把这份无法实现的理想和抱负,都倾注到了这首诗里。诗里的将士,或许就是他理想中的自己——即使身处绝境,也要为国尽忠,轰轰烈烈地活一次,哪怕是死。

首先,当然是它奇特的想象和秾丽的色彩。李贺的诗,像一个光怪陆离的梦。王安石说,既然天空被黑云覆盖,怎么还会有阳光照射到铠甲上呢?

“此兒误矣,方‘黑云压城’时,岂有‘向日’之‘甲光’也?《升庵诗话· 卷十》“

明代杨慎提出反对意见,说老王其实不懂诗,我在云南就见过这种景象。

“宋老头巾不知诗,凡兵围城,必有怪云变气,昔人赋鸿门有‘东龙白日西龙雨’之句,解此意矣。予在滇,值安凤之变,居围城中,见日晕两重,黑云如蛟在其侧,始信贺之诗善状物也。”《升庵诗话· 卷十》

后人对此亦有争论,但不论真假,“黑云压城”、“甲光金鳞”、“燕脂凝夜紫”,这些意象,都是高度主观化的提炼和夸张,充满了视觉冲击力。李贺用的颜色,特别大胆,黑、金、红、紫,对比强烈,有种油画般的厚重感和戏剧性。这种风格,在整个唐代诗坛都是独树一帜的。

其次,是它极强的氛围营造能力。从开头的“黑云压城”,到中间的“角声满天”、“霜重鼓寒”,再到最后的“提携玉龙为君死”,整首诗节奏非常快,意象转换也快,但始终笼罩在一种紧张、悲壮、苍凉、决绝的气氛里。

读这首诗,就像看一场惊心动魄的电影,镜头感非常强。短短四句,就把一场残酷的围城战,从白天写到黑夜,从敌人的气焰写到我方的决心,从战场的惨烈写到将士的心声,写得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第三,是它的语言精练,意蕴丰富。《百年孤独》的开头,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一句话提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间状态,而李贺在《雁门太守行》里的56个字,也是凝练到了极致。

“黑云压城城欲摧”,七个字,写尽了危急形势。“燕脂凝夜紫”,五个字,包含了时间、地点、颜色、状态、情感等多重信息。“半卷红旗临易水”,七个字,用典故点染了悲壮气氛。“提携玉龙为君死”,七个字,是掷地有声的誓言。李贺用字,极其讲究,甚至到了“炼字”的程度。

据说他写诗,身边总跟着一个小书童,背着一个锦囊。有了好句子,就写下来投进囊中。晚上回家再整理。这种苦吟的态度,让他的诗歌语言密度极大,往往一两个字就能包含很深的意思,值得反复品味。

第四,是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精神和个人情怀。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边塞战争,歌颂将士的忠勇。但深一层看,它也折射了中唐时期,朝廷力图重振、但又面临重重困境的时代背景。那种渴望建功立业、但又时常感到压抑和悲壮的情绪,是那个时代很多人的共同感受。

而对李贺个人来说,这首诗更是他内心愤懑、渴望、理想和绝望的集中体现。他把自己的不得志,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英雄主义的向往,都熔铸在这短短的四句诗里。诗中的“君”,既是皇帝,或许也是他心中那个渴望被认可、被赏识的“知己”。“为君死”,既是为国捐躯,或许也包含着一种知己者死的决绝。这种公忠与私情的交织,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复杂动人。

我觉得,李贺不仅仅是在模拟一个雁门太守的口吻,歌颂边塞将士的忠勇。他更是在借这个题材,抒发自己胸中的郁勃之气,表达自己强烈的报国之志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哪怕这种追求最终可能通向毁灭。

“黑云压城”的困境,何尝不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才华横溢却被“避讳”的枷锁困住,报国无门,理想受挫,这不就是压在他心头的“黑云”吗?但他没有沉沦,“甲光向日金鳞开”,他的内心,依然有光,有不屈的意志,有对理想的坚守。

“燕脂凝夜紫”的牺牲,是他看到的现实的残酷,也是他对生命价值的一种理解。生命短暂,青春易逝,与其默默无闻地凋零,不如像战场上的鲜血一样,凝结成一种悲壮而凄美的永恒。

“半卷红旗临易水”的决绝,是他面对困境的态度。既然现实的路走不通,那么就在精神的世界里,做一个一往无前的勇士,哪怕前途是“易水寒”,也要唱着悲歌前行。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誓言,是他对理想的终极告白。他渴望得到认可(黄金台),渴望实现价值(提玉龙),他愿意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为君死)。这份执着,近乎偏执,带着一种飞蛾扑火般的惨烈。

所以,这首诗,与其说是写实的边塞诗,不如说是一首高度象征化的、充满浪漫主义和悲剧色彩的心灵史诗。它写的不仅是雁门关的战斗,更是李贺内心的挣扎、呐喊和宣誓。

李贺的一生,太短了。就像一首急促而悲怆的短歌,在历史的长烟落日里,很快就唱完了。但他留下的诗篇,却像夜空中最亮的星(虽然有时是鬼火般的亮),一直在闪烁。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只有短短八句,五十六个字。但它像一个高度浓缩的能量块,里面蕴含着中唐的风云、边塞的烽火、将士的忠魂,更有一个天才诗人无法排遣的苦闷、无法实现的抱负和那份近乎绝望的执着。

读这首诗,你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冲击。那种黑云压城的窒息感,那种甲光向日的闪耀感,那种燕脂凝紫的凄艳感,那种提携玉龙的决绝感,会穿透时空,直抵你的内心。你会惊叹于李贺的想象力,怎么能把战争写得如此惊心动魄而又如此瑰丽奇绝。你也会为诗中那份纯粹而炽热的牺牲精神而感动,同时,可能也会隐隐感到一丝悲凉——为了那虚无缥缈的“黄金台上意”,付出生命的代价,值得吗?

这或许就是李贺诗歌的魅力所在。它不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它只是把最极致的色彩、最强烈的情感、最残酷的现实和最决绝的理想,都摆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感受,去思考。

长安的秋夜,大约是真的有些凉了。李贺那间小小的书房里,一盏油灯的火苗,不太安分地跳着,映得他清瘦的脸庞忽明忽暗。窗外,许是有风,细细簌簌地,不知是吹动了院里那几杆瘦竹,还是拂过檐角的蛛网。

他刚写完那五十六个字。墨,是新磨的,还带着点松烟的淡香,落在微黄的纸上,却好像凝住了千钧的金甲,和塞上凛冽的寒霜。他盯着那几行字,眼神像是燃着一点火,又像是结了一层冰。那“黑云”,那“金鳞”,那凝固的“燕脂”,仿佛还在纸上流动,带着边关传来的,隐约的号角声。

他轻轻咳嗽了一声,拢了拢稍显单薄的衣衫。夜深了,灯油快要燃尽,发出轻微的“哔啵”声,像是在催促着什么。

远处,隐隐约约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一下,又一下,敲在寂静的夜里,也敲在无边的秋色里,不紧不慢,带着一股说不清的凉意,慢慢散开,散得很远,像他心头那些散不去的念头。灯火下,那五十六个字,静静地躺着,却像一把出鞘的剑,在等待一个不知何时会到来的黎明。

来源:C叔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