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7日,广西平南县纪委监委的一则通报掀起千层浪——曾获“广西三八红旗手”“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殊荣的教育局长李杰青落马。这个在主席台上慷慨陈词“要让学校成为当地最亮名片”的女干部,最终却让教育系统成了权力寻租的灰色地带。
2025年4月17日,广西平南县纪委监委的一则通报掀起千层浪——曾获“广西三八红旗手”“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殊荣的教育局长李杰青落马。这个在主席台上慷慨陈词“要让学校成为当地最亮名片”的女干部,最终却让教育系统成了权力寻租的灰色地带。
翻开李杰青的履历,处处闪耀着励志色彩。1994年从乡镇教师起步的她,曾顶着暴雨为漏水的教室支起塑料布,也曾为争取教育资金在自治区部门连守三日。正是这份执着,让她在2016年推动全县投入1.2亿元改善校舍,大安高级中学的师生们终于告别了“雨天撑伞上课”的历史。然而,当权力达到巅峰,那个冒雨修校舍的“李老师”开始蜕变:教师编制考试设置专业壁垒为亲属铺路,校服采购每套抽成15元,甚至连贫困生营养餐补助都要雁过拔毛。
最刺痛公众神经的,是2017年那起震惊全国的托管机构猥亵案。面对10余名受害女童,李杰青既未启动紧急预案,也未回复学校领导的求助信息,反而批示“注意舆情控制”。当家长们抬着“还我公道”的横幅围堵教育局时,她正在某地产商的私人会所里商讨“教育用地转商业开发”的交易。这种冷漠与贪婪的撕裂,在其办公室查获的账本中可见一斑——记录着贫困生补助发放的笔记本,内页竟夹着某私立学校200万元的“赞助费”收据。
教育系统的腐败链条往往环环相扣。调查发现,李杰青通过三重手段构建权力网:一是将校建工程指定给特定企业,要求对方在其弟经营的建材公司采购;二是在教师调动中明码标价,重点学校岗位需缴纳“人才流动费”;三是操纵民办学校审批,使全县73%的校外培训机构与其亲属存在利益关联。这种“教育产业化”操作,导致平南县中小学负债率三年激增400%,而李杰青个人账户却多了8套房产。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位局长在2021年还亲自部署校园安全大检查,强调“要将安全责任细化到每个环节”。但办案人员在其电脑回收站找到的加密文件显示,她曾授意某中学校长伪造消防验收材料,为的竟是给开发商腾出操场建商品房。当纪检干部问及此事,她竟辩称:“商业开发收益可以反哺教育。”
从教三十载的李杰青并非不懂教育之重。在她的述职报告里,工整抄录着陶行知的名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但搜查其别墅时,人们在她书房找到的却是满柜奢侈品包,以及38本写满权钱交易记录的“工作日记”。更令人唏嘘的是,日记扉页还粘着张泛黄的剪报——那是1995年《中国教育报》对她“暴雨护校”事迹的报道。
此案暴露的教育系统监管漏洞触目惊心:教育局纪工委书记的孩子就读于李杰青特批的“条子生”名单;审计部门连续三年对校建工程的“合格”验收,竟未发现混凝土标号造假;就连她获得的那些荣誉表彰,推荐材料里也充斥着下属代笔的虚假事迹。
当警车驶离教育局大院时,电子屏仍在滚动播放李杰青主讲的廉政教育片。画面中的她正指着新建的教学楼说:“这里每块砖都透着阳光。”
而现实中的教学楼阴影里,施工方为节省成本偷减的钢筋,正在雨季悄悄锈蚀。这场“阳光”与“锈蚀”的较量,或许正是反腐败斗争最真实的隐喻。
来源:聪慧帆船obaFHy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