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味中药故事都令人期待,皆因这些故事让我们忆起,原来这世界上除了人事外还有许多惊喜的遇见,它们亦如我们一样一日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经历冬去春来,沧海桑田存在于这烟火人间,难能可贵的是它们的存在皆为治愈、成全、利他,或者说它们比我们更接近于“道”。日
品牌故事 |《本草纲目》第二十七集——蒺藜的故事
《本草纲目》第二十七集
- 一味中药一个故事 -
蒺藜的故事
每一味中药故事都令人期待,皆因这些故事让我们忆起,原来这世界上除了人事外还有许多惊喜的遇见,它们亦如我们一样一日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经历冬去春来,沧海桑田存在于这烟火人间,难能可贵的是它们的存在皆为治愈、成全、利他,或者说它们比我们更接近于“道”。日新月异,变幻万千,传承千年,它们的故事,重现于世,让我们对这烟火人间重新认识、重新理解、重新感动、重新热爱、重新珍惜。就如今天华妈妈给大家讲的这味中药,它名为“蒺藜”,亦名旁通、屈人、豺羽、即藜、白蒺藜子、旱草、三角刺、休羽、升推、八角刺、蒺骨子、七力、白七力、地菱、旁道、硬蒺藜、蒺藜蓇葖、蒺藜狗子、七里丹、陀罗刺、菱角刺、刺蒺藜、君水香,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止行”。
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蒺藜”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九州时代,荆州有楚国。楚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粟支十年,地大物丰,为天下之大国。楚国甲士凶悍,且深谙军阵之法,可在战场之上,临敌接战,仍处下风,屡战不扬。究其缘由,皆因楚国古处莽荒,精工巧匠者稀,遂无精良战车,以至战则无坚利之乘可恃,阵破战力难支,战而少胜。
这年,楚军大败而归。楚王大怒,将车工崇入狱。
车工崇有一子名七里。七里是轮人,亦是铸车工匠,负责车轮与车盖的制作。七里得知父亲入狱的消息,心急如焚,去找师父升推,希望指引为父脱难之法。升推道:
“唯造出‘绝世之乘’,方有一线生机。你虽学艺时不算长,可悟性极高,技艺精湛,既谙青铜冶铸及淬火之技,又通木工与机关之制,始为舆人,又为辀人,如今又为轮人,积验既丰,在众徒之中出类拔萃,青出于蓝。你尚可为之,何不一试?且如今除此亦别无他法。”
七里拜谢师父便闭门不出,不分日夜潜心造车。不到一月,七里车已造成,请师父升推观其工,指教优劣何如。升推细细察看一番道:
“机关巧妙,驰车之便,轻捷如飞,迅疾追风,利驰突,善追击,惜途险多石,轻车不抵矢石,遇坑则轮陷,冲锋陷阵,躲避不及,排兵布阵,阵型不固,欲成‘绝世之乘’仍有不足。”
七里虚心受教,思考片刻,拜谢指教,又专心闭门造车。
又一月余,七里将戈、戟、弓矢类利器置于车上,又以铜为甲,以坚其车之辕、舆,使战而不摧。七里再请师父升推指教优劣何如。
升推绕车一圈细细察看,先是赞叹,又摇了摇头道:“青铜裹车,箭石不能穿,辕加铁箍,驰骤不折,历战不损,冲敌不毁。惜重甲之乘,遇敌难旋,进退皆过甚,此车亦不足以超越诸国戎车,欲成‘绝世之乘’,仍有不足。”
升推思绪半晌又道:“唯有超越诸国之戎车,方才能称天下第一‘绝世之乘’,唯尽善而献于君,乃可救尔父。否则,恐反致其害。”
七里请升推指教,升推道:“古之制戎车,何为而设也?”
七里道:“军阵之利器,排兵布阵,将帅指挥,统筹战局,冲锋陷阵。”
升推颔首:“临战之良乘,其状何如也?临敌时,何为最善之乘?抑或何貌之乘能成为军阵临敌之利器?”
七里闻言,愣了片刻,眼中有泪,跪求师父指教。
升推扶起七里道:“非我知无不言,对此我亦多年百思不得其解……”
两人相对无言,皆锁眉沉思。沉默半晌,升推忽道:“城郊桃岭旁住着一位智者名千羽,非匠人,通阴阳、晓灾异,亦精机关之术,或向千羽智者请教能有增益。”
七里拜谢完师父,便遵师父之言寻了一路,终于寻得智者千羽。
七里向千羽表明来意。千羽同七里来到戎车旁,细细看了半个时辰之后,便坐在一旁饮茶。七里见千羽无言,虚心求教,请智者解惑。千羽仍无言,却拿出蓍草,排列推演半晌,缓道:
“艮卦,此即解也。你且回吧!”
七里一路喃喃念叨:“艮卦,此即解也……”步乱神颓地回到住所。
又月余,升推未见七里来,心觉有异,不禁忧心便去七里住所。到了住所,见门半掩,升推推开门走进,只见七里疲顿不堪地靠墙而坐,愣愣地盯着眼前的战车发呆,全然未觉有人到来。升推再走近方才发觉,七里已早生华发,形销骨立,面色蜡黄。升推见之恻然,内心大震,何以短短一月余他竟成如此,怜痛交加,不胜悲戚,差点落泪。
升推走到一旁,轻轻唤七里。七里闻声抬头见是师父,一时忍不住,悲恸大哭,喃道:“我造不了车了……此乃命中注定,艮卦,止也……”
升推见状不忍,又不知作何言语,轻轻拍了拍七里的手道:“七里……”
七里道:“我已视物昏暗,不复清晰,看不清机关了……”
七里心力交瘁,见师父后又悲痛难支,昏厥过去。
这时,七里之弟返来,升推问起缘由:“他何至如此,何不请医工……”
七里弟抹泪道:“兄长造车,心中有惑,百思不得其解,无从下手。后心急如焚,郁郁寡欢,焦躁易怒,又几日便生了华发。有一日,他忽道视物不清,逐渐头晕目眩,干咳干呕,进食日稀,常称两肋疼。期间请了几位医工瞧病,医工言肝气郁结至气滞血瘀,以至于目不明,亦用了汤药,可至今其疾不愈反甚了。”
升推闻言蓦然良久道:“好些照顾他。”
次日,升推又来七里家,将一木匣交给其弟道:“煎汤服之,此或对眼疾有益。”
其弟没听清升推之言,升推走后便将木匣交给七里。
七里接过木匣,天色渐暗,也没仔细瞧木匣中之物,便用手去拿。顿感刺痛,仔细一看,原来是八角刺。七里忆起初学技之时常被木屑所伤,亦如此刺痛。又忆起落日削木,路旁尽是八角刺,师父常言,学技不易,切勿轻言放弃。
七里心甚感激,望向窗外,恰逢日落,不禁精神略好。走到屋外坐于草旁,风起吹得草木摇曳,唯八角刺因周身之刺似贴于草上,风止亦止。
“止……”七里手抚着八角刺落泪喃道,“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
又被刺到,七里低头望着八角刺喃喃自语:“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又忆起师父之言:“古之制戎车,何为而设也?临战之良乘,其状何如也?临敌时,何为最善之乘?抑或何貌之乘能成为军阵临敌之利器?”
七里忽然顿悟:“天下戎车,无论轻疾之车抑或重甲之车,皆不能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倘若戎车能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动静不失其时,必能成军阵临敌之利器!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千羽智者言此即解也,果然如此!”
七里之弟见床榻上木匣,忽然忆起升推之言,随取之煎汤。
七里返家,又潜心造车。数日后,七里自感目渐复清晰,血色渐复,精神渐佳,更专心造车。
又数日,七里穿着整齐洁净,请师父来观其工。师父升推细瞧半晌,点了点头,又上车驶出折返。下车后升推大喜道:
“妙哉!妙哉!其车青铜裹车,箭石不能穿,辕加铁箍,驰骤不折,上置利器,下机关巧妙,驰车之便,利驰突,善追击,尤其你在机关中装置数铜制八角刺,简直神来之笔,此便使戎车能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动静不失其时,恰如其分,解戎车千古之难,实乃奇功!此必为军阵临敌之利器,可谓‘绝世之乘’!”
七里闻言,喜出望外道:“感激师父赐教!徒愚钝,如今方才理解师父之深意。”
升推闻言诧异道:“我正欲问你,何以想出以铜制八角刺置入机关,如此妙计?”
七里闻言亦诧异道:“这不正是师父赠我八角刺之用意吗?”
崇闻言愣了一下大笑道:“我赠你八角刺是治眼疾之用,工匠常有眼疾,用这八角刺治眼疾是我们工匠的土法。未料到这八角刺竟能让你生出如此妙计,此乃天佑之。”
次日一早,七里便将戎车献与楚王,楚王令诸将驶之。众将驶过皆赞不绝口,称此戎车已解戎车千古之难,为军阵临敌之利器,实乃奇功!楚王大喜,册封其为“百工之长,国之良匠”,誉曰“国公无双”,赏千金,释放崇并复原职,免劳役,许其技艺传于后世,将此车赐名“绝世之乘”。
后来,“绝世之乘”被楚军广泛运用。楚国本深谙军阵之法,又有此良戎助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很快发展成“万乘之国”、南域霸主。楚国战车享誉天下,震慑诸国。楚国国之工匠七里亦闻名天下,七里之故事亦流传九州诸国。七里造车救父,师父赠七里“八角刺”治眼疾肝气郁结之故事亦传遍诸国宫廷、民间。九州医工纷纷来取八角刺入药,果对眼疾肝气郁结有奇效。
再后来,八角刺被民间惯称为“七里”,在流传中又因各地方言,随称为“蒺藜”。后来的后来,蒺藜受到各医家青睐,以之作为眼疾、肝疾要药载入药典医书,成为经世致用之材……
王维有首诗《老将行》云:“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此中“蒺藜”便是指铁蒺藜,指此铁蒺藜是一种模仿植物蒺藜形态的铁质障碍物,中心伸出四根尖锐铁刺,撒布于地面时总有一刺朝上。这种设计能刺穿马蹄或士兵脚掌,迫使骑兵减速甚至溃散。王维通过“畏”字,对冰冷兵器赋予威慑力,暗示防御方的战术优势……
蒺藜,陶隐居云:“多生道上,而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长安最饶,人行多着木屐。今军家乃铸铁作之,以布敌路,亦呼蒺藜。”蒺藜,是蒺藜科蒺藜属草本植物,它是一年生草本,生于路旁,河边草丛。蒺藜的茎基部分枝,平卧地上,全株密生丝状柔毛;叶对生,偶数羽状复叶,下面长满白色伏毛,花单生叶腋,两性;果实为分裂果,由4~5个不开裂、带刺的心皮组成。李时珍曰:“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伤人,甚疾而利也,故名。”
蒺藜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蒺藜,味苦温。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御览》引云,一名君水香。生平泽,或道旁。上品。”
《本草乘雅半偈》:“蒺藜,苦温,无毒。主恶血,破症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
《本草易读》:“蒺藜,辛,苦,微温,无毒。补肾益精,祛风明目。治诸风 疡,身体瘙痒之疾,疗诸结症积,喉痹乳闭之 。止遗尿泄精,并止溺血带下,解头痛咳逆,并解肺痿奔豚。平痈肿而消阴 ,医痔漏而杀蛔虫,却吐脓而平燥热,去胸满而治腰痛。有催生坠胎之能,擅长肉生肌之功。”
《本草择要纲目》:“蒺藜,苦温无毒。明目轻身,咳逆肺痿诸风 疡,补肾。治腰痛泄精,虚损劳乏。”
《名医别录》:“蒺藜,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癀,可作摩粉。”
《日华子本草》:“蒺藜,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
《本草经集注》:“蒺藜,味苦、辛,温、微寒,无毒。主治恶血,破癥结积聚,喉痹,乳难。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溃,可作摩粉。”
《本草经解》:“蒺藜,气温,味苦,无毒。主恶血,破癥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炒去刺)”
《本草再新》:“蒺藜,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消痈疽,散疮毒。”
《玉楸药解》:“蒺藜,味苦,微温,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泻湿驱风,敛精缩溺。治肝气输泄,精滑溺数,血淋白带。”
《雷公炮制药性解》:“蒺藜,味苦辛,性温,无毒,入肺、肝、肾三经。主恶血块,癥结喉痹,产难乳闭,小儿头疮,皮肤风痒,头痛,咳逆肺痿,除烦下气,明眼目,去燥热,疗肿毒,止遗泄。”
《药性论》:“蒺藜,治诸风疬疡,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
后《本草纲目》又加以融汇:“蒺藜,《本经》上品。释名,茨(《尔雅》)、旁通(《本经》)、屈人(《本经》)、止行(《本经》)、豺羽(《本经》)、升推。弘景曰:多生道上及墙上,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长安最饶,人行多着木履。今军家乃铸铁作之,以布敌路,名铁蒺藜。《易》云:据于蒺藜,言其凶伤;《诗》云:墙有茨,不可扫也,以刺梗秽。方用甚稀。时珍曰:补肾,治腰痛泄精,虚损劳乏;治风秘,及蛔虫心腹痛。甄权曰:治诸风疬疡,疗吐脓,去燥热;宗奭曰:蒺藜有二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旁布地而生者。开小黄花,结芒刺。一种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马处。子如羊内肾,大如黍粒,补肾药,今人多用。风家惟用刺蒺藜也。蒺藜有两种,一种同州沙苑白蒺藜,一种秦州刺蒺藜。白者感马精所生,刺者感地中阳气所生。《本经》苦温,《别录》加辛及微寒,并无毒。夫苦能泄,温能宣,辛主散,主润。故刺蒺藜主恶血,破癥 结积聚,喉痹,乳难,身体风痒,头痛,咳逆,小儿头疮,痈肿,阴溃。叶主风痒,可煮以浴。辛入肝,肝主风也。”
乍看之下挺复杂,简而言之,《本草》提及蒺藜有两种,一为白蒺藜,二为刺蒺藜,因其形体有异。《中国药典》明确二者均源自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将“蒺藜”作为正名,“刺蒺藜”是其生品俗称,“白蒺藜”是其去刺炮制后的称谓,二者基原一致,仅加工方式不同。蒺藜主要入肝经,《雷公炮制药性解》中提到:“入肺、肝、肾三经。”《黄帝内经》:“肾主身之骨髓……肝者,其充在筋……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肺生皮毛,开窍于鼻……”
蒺藜的作用很多,但最主要的作用有二:
第一,“肝”的要药,平肝解郁。
第二,“风”的要药,祛风明目。
对于蒺藜这两大作用,我们逐一来了解:
第一,蒺藜是“肝”的要药,平肝解郁。导致“肝气郁结”有几个重要原因,其一“思伤脾”,过度思虑会导致整体气机运行迟缓,这便是常说的“思则气结”,而肝需推动全身气机流动,脾的气机郁结会间接拖累肝气疏泄,形成“肝郁脾滞”的联动问题。“思”一般是什么情况呢,像伤心、暴怒、焦虑、抑郁、惊恐,心理压力过大等。其二,外感邪气(如寒、湿、热邪)若长期滞留体内,未被及时清除,可能侵袭肝及肝络,导致气机阻滞。其三,饮食失节,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至。
“肝”是重要的脏器。肝主疏泄,调节气机、情绪、津液代谢等、肝主藏血能储存血液、调节血量。另外,“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的本体需阴血滋养(体阴),但其发挥疏泄、调畅的功能时需“阳气”推动(用阳)。当肝的功能失调时,最易出现两类问题,就是肝风内动和肝气郁结。肝风内动就是长期情绪急躁、熬夜、阴虚等,易导致肝的“阳气”过盛(肝阳偏亢),或阴血不足、阳气失制(肝风内动),表现为头晕头痛、目赤肿痛、烦躁易怒、肢体麻木等。肝气郁结就是肝的疏泄功能受阻(如长期情绪抑郁、压力大),导致气机不畅(肝气郁结),表现为胸胁胀痛、情绪低落、嗳气、月经不调等。此时需“解郁”。
第二,蒺藜是“风”的要药,祛风明目。
《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髓,髓生肝,肾主耳。”
《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肝的核心功能是“疏泄气机”,就是推动全身气血、津液的运行,调节脏腑功能。就像自然界的风能使空气流动,肝脏也能“推动”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像长期肝气郁结、肝火过旺,会耗伤肝阴,导致“肝阳上亢”;进一步发展,亢盛的肝阳会化为“内风”。像长期肝血亏虚(如慢性失血、熬夜耗血),肝脏失去血液濡养,又会滋生“虚风”。
“肝属木”,在自然界中,“风”是推动草木生长的重要因素(春风吹则草木发芽),木气的“疏泄、条达”(即生长舒展、不被压抑)离不开风的助力,就像草木依赖风的推动而生长;但当“木气”(肝气)失调,就像“风”的状态异常(如风过强则折木,风过弱则木滞),就会引发“肝风”相关的疾病。像风热之邪侵袭肝经,并上攻至头目时,会导致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眼生翳膜,肝火亢盛,也会上炎至目,引起目赤、疼痛、视物模糊等。
肝开窍于目,蒺藜兼具辛散与苦降的特性。其辛散之性能够疏散肝经风热;其苦降之性能够清泻肝火。风热得散,肝火得降,目疾自消。因而蒺藜常参与配伍此类经方,像《审视瑶函》中的“白蒺藜散”、《仁斋直指方论》中的“开明散”、《方龙潭家秘》中的“蒺藜明目方”,《古今医鉴》中的“大明复光散”等。
有首关于“蒺藜”的诗是这样的: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
有意思的是,蒺藜还有花语:“顺应、通达、宁静致远。”
怎么样?故事听到这,此时是否感觉蒺藜已入心,深爱犹不知?热爱户外运动的朋友,哪天在山野得缘遇到一株蒺藜记得合影留念。据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才能换来今生擦肩而过,说不准你就是它等候的人呢!
来,华妈妈现在就带大家去找蒺藜……
中药之讲究真、正、纯,方才能见真效。今天,华妈妈带大家到一个值得信任的“中华老字号”。它始建于1828年,是迄今已近200年的中华老字号——王老吉。
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广州医药集团广州药业的子公司,1992年12月改制成为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3月恢复为王老吉的字号,正式更名为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以“济世、科学、爱国”为企业理念,自觉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资助民生建设。企业的未来发展愿景是“食品做中国植物饮料的领头羊,药品做OTC中成药的领先者”,将王老吉的产品推向全球市场。
图片来源:王老吉药业
2003年,公司全面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GMP认证。2007年,获得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同时,公司被广州市卫生局评为食品卫生等级的A级单位。2013年,公司荣获广州市白云区政府质量奖,成为广州医药行业首家获得政府质量奖的单位。同年,又首批获得了国家工信部颁发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证书》。2006年获得国家商务部颁发的首批“中华老字号”证书。2009年,“王老吉”成为全国驰名商标。
图片来源:王老吉药业
2010年11月10日,广药集团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中药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等在人民大会堂共同召开“中国知识产权(驰名商标)高峰论坛暨广药集团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郑重宣布:“王老吉”品牌价值评估为1080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品牌。王老吉药业现已成为我国中成药生产企业50强之一。其生产的有蒺藜参与配伍的保济丸、保济口服液等产品自问世至今一直广受消费者好评及欢迎,产品行销国内外市场。
好,到了,就是这里,我们一起采买一些回家吧!
图片来源:王老吉药业
蒺藜的故事,华妈妈今天就给大家说到这。记住,蒺藜虽好,亦是一味药,它的使命是治愈,服用最好遵医嘱,因每个人体质及基础性疾病都有不同。喜爱蒺藜的朋友可以用一个玻璃瓶装一些蒺藜放在自己常坐的桌上,感受蒺藜的灵气,品味蒺藜的智慧。
【号外】
切记:蒺藜性偏温,且有一定“升散”之性,阴虚火旺(常见症状:潮热盗汗、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者服用后,可能加重内热症状,导致病情恶化,因而阴虚火旺者慎用;蒺藜有“破气”“祛风”的作用,气血虚弱(常见症状: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精神不振)者服用后,可能耗伤正气,进一步加重虚弱症状,因而气血虚弱者慎用;蒺藜可能影响凝血功能,有出血倾向(如凝血功能障碍、牙龈出血、皮下瘀斑、月经量过多且非血瘀所致),因而有出血倾向者慎用;过敏体质慎用;蒺藜有一定的“破血”“行血”的作用,可能影响胎儿稳定,甚至诱发流产,因此孕妇严格禁用;儿童脏腑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较弱,服用蒺藜需结合具体病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确定剂量和疗程,不可自行用药。
作者 | 周君君
编辑 | 邹璇
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
《本草纲目》第二十八篇中草药故事
从今天起,华妈妈每天给你们讲一个中草药的故事。准备好了吗?开始喽……
敬请期待
来源:1001个品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