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3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集中发布8起钢筋质量违法典型案例,直指屡受诟病的“瘦身钢筋”。多年来,全省专项整治行动一场接一场,查处违法企业,捣毁黑窝点,却无法彻底根除“瘦身钢筋”,原因何在?记者为此展开调查。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李成辉 见习记者 李志 通讯员 郑银栋
9月13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集中发布8起钢筋质量违法典型案例,直指屡受诟病的“瘦身钢筋”。多年来,全省专项整治行动一场接一场,查处违法企业,捣毁黑窝点,却无法彻底根除“瘦身钢筋”,原因何在?记者为此展开调查。
钢筋,瘦了身
衡阳县居民汪女士反映,去年底重建老宅时,她在双峰县某建材店购置了一批10毫米钢筋,偶然发现其名不副实。“我剪了1米长的钢筋称重,结果只有0.5千克;用卡尺测量,不同部位直径参差不齐,有的8.5毫米,有的9.1毫米。”汪女士多方咨询得知,按照国家标准,该标号钢筋每米重量应达0.618千克,“明显被瘦了身”。谢先生也有类似遭遇。他从同一家建材店购置了近5万元钢材,用于自建三层楼房。没多久,房屋就出现开裂,原本的安居计划成了“闹心工程”。
接到相关投诉后,市场监管部门对涉事建材店所关联生产企业展开突击检查,当场抓了现行。记者在其生产车间看到,用于钢筋“瘦身”的违规调直设备仍在运转,旁边堆放着多批次劣质螺纹钢,不仅直径不达标,表面防伪纹路也模糊不清,完全不符合国家标准。执法人员当即对涉案设备与不合格产品予以没收。
所谓“瘦身钢筋”,是指不法分子通过冷拉、截断后二次拉长等手段,将原本合格的螺纹钢强行压缩直径、“瘦身”变细,制成的劣质钢筋产品。经此处理,钢筋的强度、韧性等关键力学性能大幅衰减,一旦流入建筑工地用于房屋、桥梁等工程建设,便如同埋下一颗颗“定时炸弹”,严重威胁建筑结构安全。
利欲,熏了心
“瘦身钢筋”就像顽疾,面对一次次重拳出击,总能突破重重监管,在市场中死灰复燃。主要原因是,其生产门槛低,仅靠几台调直设备,便能快速搭建起生产线。但归根结底,还是利益在作祟。
从已查办的案例来看,不少建材经营部为牟取利润,主动迎合承建方,提供“量身定制”的钢筋“瘦身”服务,从中赚取额外利润。以市场常用的10毫米规格钢筋为例,其每米理论重量为0.618千克,1吨钢筋约1620米长。若通过违规手段将其拉长至直径9毫米,1吨钢筋可延展至2000米,凭空多出380余米,可为不法商户带来可观的额外收益。巨大的利润空间,让不法商贩铤而走险,疯狂试探。加之违法成本低,处罚与所得相比,微不足道,难以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在钢材重点集散地,商户密集,日均交易量大,有限的监管力量难以实现全方位、无死角覆盖,不少商户深谙“游击战术”,与监管人员玩起“躲猫猫”,检查时摆出合规产品掩人耳目,检查过后继续销售“瘦身”产品。执法人员告诉记者,监管链条上存在薄弱环节,也给了“瘦身钢筋”可乘之机。
整治,布了阵
“瘦身钢筋”屡禁不止,不仅扰乱了建材市场秩序,更直接威胁建筑工程安全。业内人士建议,在行业内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诚信经营、质量过硬的企业给予推荐扶持,对违规企业进行通报批评,列入“黑名单”,营造良性竞争环境。
针对不法商户钻空子、破防线乱象,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住建、公安等部门,在全省范围内部署开展钢筋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截至目前,全省累计立案查处违法行为100起,查处违法生产销售窝点27处,扣押生产设备与问题产品711台套,罚没款达126万元,还有2起案件刑事立案,抓获犯罪嫌疑人4人。
从源头排查生产环节,到打击流通窝点,坚决斩断“瘦身钢筋”背后的产销用链条,全力捍卫钢筋质量安全。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对钢筋质量问题保持零容忍态度,不断完善全链条监管机制,切实守护好工程质量“筋骨”,筑牢安全防线。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