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娘舅》三位黄金配角现状悬殊:有人开专场,有人传进去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21:35 3

摘要:“阿德哥,今朝咖啡生意哪能啊?”二十年前,《老娘舅》里这句带着沪语腔调的台词,能让上海的街巷瞬间安静——家家户户的电视机里,都在播这部刻进城市记忆的情景喜剧。作为横跨十余年的“上海文化名片”,它不仅捧红了李九松、王汝刚这样的主角,更藏着三位“戏份不多却让人过目

“阿德哥,今朝咖啡生意哪能啊?”二十年前,《老娘舅》里这句带着沪语腔调的台词,能让上海的街巷瞬间安静——家家户户的电视机里,都在播这部刻进城市记忆的情景喜剧。作为横跨十余年的“上海文化名片”,它不仅捧红了李九松、王汝刚这样的主角,更藏着三位“戏份不多却让人过目难忘”的搞笑配角。如今剧组重聚时老舅妈、阿庆等面孔仍鲜活,可这三位却境遇天差地别,有人舞台爆满,有人却成了戏迷心中的“意难平”。

任一:消失的“冷面笑匠”,传言背后是遗憾

“噱头要‘藏’着来,才够味。”这句话是任一从师父龚一呆、王辉荃那里学到的精髓,也成了他在《老娘舅》里最鲜明的表演标签。剧中他饰演的“阿”,和阿德哥搭档开咖啡店,没有夸张的肢体动作,也没有咋咋呼呼的台词,仅凭一个挑眉、一句慢悠悠的接话,就能把“冷面滑稽”的韵味拉满,被老戏迷评为“全剧最有腔调的配角”。

作为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的科班演员,任一的功底从未被质疑过。他能精准拿捏“噱而不俗、傻而不呆”的尺度,哪怕站在毛猛达、姚祺儿等名家身边,也能靠独特气场抢到观众目光。可自从《老娘舅》收官后,这位实力派却突然从舞台上“消失”了。

近几年,戏迷群里开始流传各种说法,最扎心的莫过于“犯事进去了”。有人说他离开剧团后沾染了恶习,也有人说他卷入经济纠纷,可翻遍剧团公告和公开报道,始终没有任何官方回应。唯一能确认的是,他再也没出现在滑稽戏舞台上,连2024年《老娘舅》三十周年重聚这样的重要场合,也不见他的身影。

“这么好的功底,可惜了。”资深戏迷老周的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在滑稽戏人才断层的当下,任一这样能沉下心打磨细节的演员本应扛起传承大旗,可如今只留下模糊的传言和屏幕里的旧影像,成了上海滑稽界难以言说的遗憾。

姚祺儿:从“杜禄冠”到“专场常客”,把噱头玩成传承

和任一的“消失”不同,姚祺儿饰演的“杜禄冠”从未离开过观众视线。这个爱耍小聪明、说话带着“官腔”的角色,一句“阿拉杜家做事体,向来光明磊落”,当年让多少上海人笑到拍桌。而现实中的姚祺儿,比角色更“有两把刷子”——如今的他不仅开个人专场场场售罄,更成了提携后辈的“滑稽界伯乐”。

作为“姚派滑稽”的传人,姚祺儿的搞笑从来不是“瞎胡闹”。在《老娘舅》里,他为了让“杜禄冠”的市侩气更真实,特意去菜市场观察小贩讨价还价的神态,连捋袖子的角度都练了几十遍。这种对细节的较真,让他即使戏份不多,也能凭角色“封神”。

剧集结束后,姚祺儿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牵头复排经典独脚戏,把《七十二家房客》《乌鸦与麻雀》等老剧目带上兰心大戏院的舞台;2024年还举办了“祺乐融融”个人专场,从传统段子到新编小品,一人撑起两个小时的演出,台下既有拄拐杖的老观众,也有坐第一排的00后。

更难得的是他对传承的上心。就像“老娘舅”李九松当年提携后辈那样,姚祺儿常把青年演员拉到后台,手把手教他们“抖包袱”的节奏,还带着他们去社区演出“练胆子”。有年轻演员说:“姚老师教的不只是噱头,是让滑稽戏接底气的本事。”如今的他,早已从“杜禄冠”变成了上海滑稽戏的“活招牌”。

刘敏:“富贵嫂”的烟火气,在生活里延续

“富贵嫂”刘敏的搞笑,是刻在骨子里的“市井气”。《老娘舅》里,她饰演的这个角色爱唠叨、好管闲事,却总在关键时刻帮人解围,一句带着苏北口音的“勿要急,有我在”,成了无数观众的温暖记忆。而这位把“街坊阿姨”演活的演员,如今虽淡出荧屏,却把角色的热忱融进了现实生活。

刘敏的表演从来“不演”——她的台词像弄堂里邻居聊天那样自然,表情里全是生活的痕迹,连买菜时挑葱的动作,都被观众夸“和我家阿婆一模一样”。这种源于生活的演技,让她即使多年不演戏,一提起“富贵嫂”,上海人仍觉得“就像住在隔壁的阿姨”。

离开镜头后,刘敏把精力放在了社区文化上。她在街道办起滑稽戏兴趣班,教居民唱上海说唱;疫情时还和姚祺儿等老搭档一起录制防疫段子,用沪语顺口溜普及防护知识,被网友转发“听着亲切又好记”。2024年《老娘舅》剧组重聚,她一出场就被老戏迷围住,有人握着她的手说:“看到你,就想起当年一家人看电视的日子。”

如今的刘敏,偶尔还会出现在中小型演出的舞台上,虽然没有专场的盛大,却总能靠几句熟悉的台词勾起全场回忆。对她而言,角色的生命力从不在聚光灯下,而在观众的念想里。

从《老娘舅》开播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老娘舅”李九松等前辈已离世,舞台上的面孔换了一批又一批。姚祺儿的专场、刘敏的社区课堂、任一的“消失”,三种不同的境遇,藏着滑稽演员的坚守与无奈。

但无论现状如何,这些配角留下的笑声从未褪色。就像有人说的:“《老娘舅》里的角色会老,但上海人对烟火气的热爱不会变。”那些屏幕里的搞笑瞬间,早已和弄堂里的叫卖声、咖啡香一起,成了这座城市最温暖的记忆符号。而只要还有人记得这些笑声,这门艺术就永远不会过时。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