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投圈至今还在为错过泡泡玛特后悔,如今面对AI玩具这个同样主打“情绪价值”的赛道,资本彻底放下了矜持:“宁可投错,不能错过”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AI玩具赛道会成为下一个千亿神话吗?
创投圈至今还在为错过泡泡玛特后悔,如今面对AI玩具这个同样主打“情绪价值”的赛道,资本彻底放下了矜持:“宁可投错,不能错过”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AI玩具赛道会成为下一个千亿神话吗?
今年8月,跃然创新官宣完成2亿元A轮融资,这已经是这家公司年内拿到的第二轮钱,距离上一轮不过4个月,还直接创下了AI玩具行业的融资纪录。
不止跃然创新一家被追捧,3个月拿到两轮融资的维他动力,背后有高瓴、今日资本加持;刚融了数千万的萌友智能,创始人是微软、字节出来的老兵;就连曾给机器人赛道“泼冷水”的朱啸虎,都在和珞博智能聊了十分钟后就决定投钱。
据统计,现在已有96家投资机构扎进这个赛道,红杉、顺为、字节、京东这些名字全都在列。
能让资本集体“下注”,离不开创业者的“大厂光环”,现在拿到融资的AI玩具公司创始人,几乎都是从头部大厂走出来的“老兵”。
资本愿意买单,说到底还是看中了市场的潜力,跃然创新去年推出的AI玩具BubblePal,一年就卖了20万台,现在累计销量超25万台,按389元的售价算,单款销售额就破了1亿。
今年新出的CocoMate更火,刚发售就售罄,现在还得靠预售抢,珞博智能的芙崽定价399元,618在京东潮玩榜排第三,7月5000台卖光,8月一两万台也快清空了。
上市公司也趁机分一杯羹,汤姆猫的AI陪伴机器人,618抖音直播首日就卖了180多万,直接登顶品类榜;奥飞娱乐的AI喜羊羊已经迭代到3代,销量涨得很明显。
吸引玩家入局的核心,还是那诱人的利润,AI玩具的定价跨度极大,便宜的300-400元,中端的1000-3000元,日本的LOVOT基础款要3万,高配版直接卖到6万。
价格高归高,毛利更吓人:基础款能到50%-65%,中端款70%-85%,高端款甚至超90%,比泡泡玛特70.3%的毛利还能打,要知道传统毛绒玩具也就赚个辛苦钱,AI一加持,利润直接翻了好几倍。
但热闹背后,早就藏着不少“坑”,悠妮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秦曙光做了十几年程序员,转型做AI玩具后才发现,这个行业里“融资的比量产的多”。
他们团队30多人投了500万,研发一年才做出产品,结果做代加工一件只赚几块钱,更糟的是,很多公司根本没打算量产,做个Demo就去融资,融到钱就消失,连加工厂都成了“为样品服务”的。
比融资套路更现实的是生存危机,有AI硬件创业者说,他认识的40-50家AI玩具公司,活下来的就两三家,他自己年初也放弃了AI玩具项目,转型去做学习硬件。原来他们做的儿童陪伴产品,去年还卖100多块,今年就被卷到9.9元,库存堆成山,留存率低得可怜。
这些问题的根源,可能出在“定位错了”,很多创业者觉得AI玩具卖的是“情感陪伴”,但懂行的都清楚,AI大模型本质是学文本、讲逻辑的理性工具,根本做不了真的情感陪伴。
就算市场有前景,也架不住现实的骨感,有机构预测,AI玩具市场会从2025年的421.5亿美元涨到2034年的2247.5亿美元,年增长率超20%,但不少投资人已经开始降温,有人直言“赛道发展并不好”,融资多可能只是“海投覆盖”,毕竟每个赛道都得布局一下。
现在的AI玩具赛道,一边是资本催熟的热度,融资、量产的消息不断;一边是盈利困难、存活艰难的冷现实,高毛利确实诱人,但价格上去了没人买,价格下来了自己亏。
AI玩具能不能成为下一个泡泡玛特,现在没人能打包票,但可以肯定的是,光靠概念融资、靠技术堆砌,是撑不起千亿市场的,只有真正解决用户刚需,找到靠谱的盈利模式,才能从泡沫里捞出真金。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