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条措施,全面提升呼伦贝尔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21:37 1

摘要:为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落实中小学生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的通知》和《内蒙古自治区促进中小学生体质强健十条措施》要求,进一步提升我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呼伦贝尔市制定出台《全面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十条措施》,具体内容一

为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落实中小学生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的通知》和《内蒙古自治区促进中小学生体质强健十条措施》要求,进一步提升我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呼伦贝尔市制定出台《全面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十条措施》,具体内容一起来看——

一、科学规划、优化体育课程设置

严格落实体育课时要求,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每天开设1节体育与健康课,高中阶段每周不少于2节体育与健康课,中小学上下午各安排不低于30分钟的体育大课间,通过长短课时、长短课间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严禁以大课间活动、非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后服务、特长课、兴趣课等替代体育课,杜绝其他学科及活动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程。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要保障足球课时不低于体育课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各地各校要积极浇筑冰场,各级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必须浇筑冰场,保障学生全员参与速度滑冰以及其他冰雪运动项目。

二、多措并举、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

不断探索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新模式,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注重运动技能学习和实践练习,杜绝“说课”式体育课,上好“出汗”的体育课。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其中至少要有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肌肉力量、骨骼强健和心肺功能的良好发展。推行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大单元教学、初中分班分层教学和高中项目模块化教学,探索推进“体育选项走班制”和“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

三、丰富形式,充实课间活动内容

积极推进15分钟课间活动时间,严禁教师“拖堂”或以其他方式挤占学生课间时间。鼓励学生在课间走出教室,通过适度活动、游戏、交流等方式放松休息。不断丰富课间“微运动”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参与度。鼓励学校开展教师、学生全员参与的跑步计划,组织全员参加冬季长跑或春季接力跑等活动,督促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享受运动乐趣。

四、创新思路,拓展体育活动形式

注重足篮排“三大球”和田径、体操、冰雪运动的普及提高,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组织学生开展球类、跳绳、武术、踢毽、轮滑、冰雪、曲棍球等中华传统体育类、冰雪运动和新兴体育类运动项目。灵活开展广播体操、啦啦操、跳皮筋、打沙包、乒乓球、旱地冰壶等学生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体育项目。结合呼伦贝尔地域特色,开展以速度滑冰为主,以雪地足球、雪地曲棍球、抽冰尜、打出溜滑、拉爬犁、短板雪橇等为辅的冬季体育活动内容,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增强体质。

五、延伸拓展,丰富校园活动阵地

广泛组织班级联赛、周末联赛等校内、校际体育竞赛,促进体育竞赛活动全员化、常态化、品牌化。学校每学期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级联赛,比赛项目由各校根据区域特色、学校传统、场地条件、季节气候等条件设计安排。班级联赛要体现对抗性,确保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参与,鼓励师生共同参赛,提升比赛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各地各校要建立分层分级赛事体系,完善分学段、跨区域、分等级的学生体育赛事体系,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

六、加大投入,强化场地设施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体育经费投入,优化经费支出结构,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经费足额纳入年度预算。对学校必要的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改造升级,配备充足的体育器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科学规划校园空间,开辟更多活动空间,设计贴合学生实际的课间活动项目,补充必要体育器材,并在教学区就近设置轻便体育器械,打造人人、处处、时时可及的校内体育设施,满足学生校内体育活动需求。鼓励支持学校引进智慧体育等科技技术,助力校园体育提质升级。中小学须配备数量足够、适合不同身高的单、双杠,为学生提升上肢力量创造条件,营造设施在身边,随时能锻炼的氛围。

七、多管齐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举措》,根据学校学生数、班级数,结合未来发展趋势,按标准核算本地区各学校体育教师缺口,统筹制定补充计划,通过体育教师专场招聘、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设置专兼职体育教练员岗位、购买社会化服务、与专业机构合作等举措,多渠道补充师资力量。

八、提升素养,增强教师综合能力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体育综合素养,引导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学校体育工作,形成全员体育的良好氛围。发挥专家资源优势,成立呼伦贝尔市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建立体育名师工作室。支持小学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经过培训后,参与低年学生体育教学和活动。完善体育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将体育教师承担的体育课间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育家庭作业、课余训练、体育竞赛、课后服务等工作统筹计入教师工作量,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教师评优评先中给予倾斜。

九、协同合作,推进家校社育人

发挥“教联体”协同育人作用。以学校为核心,整合政府、家庭、社区及社会体育资源,构建“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体育育人机制。通过多元宣传提升家长和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度。推动学校场馆课后开放以及社区健身中心青少年专区或专属时段设置,支持社会体育机构向中小学生提供公益性体育锻炼服务。全面实施节假日和课外体育作业制度。开展家庭体育运动、社区亲子运动及校园体育开放日等特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同行、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为全面提升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创造条件。

十、严格督导,强化评价考核机制

将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纳入各级教育督导考核内容,小学阶段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记入学生手册,初高中阶段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严格执行“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以及“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的规定。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争优激励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对达到优秀和成绩提升显著的学生、班级、年级、学校、主管部门等进行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美编:李岩

主编:鄂桂晶

监审:刁岩 郭悦

监制:康健 陈静文

总监制:张晓琦

来源:呼伦贝尔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