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一位90后青年用漆色点亮了千年非遗的星河。李佳明,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漆艺老师,以漆为笔、以时光为媒,将楚式漆艺的深邃之美带入当代视野。他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创新的开拓者,用设计与教育的双重力量,让漆艺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年轻的生命力。
当五四的风掠过千年楚地
古老技艺正与青春血脉炽热相撞
在觉醒年代的炬火映照下
他们以传承为志
用楚绣针尖穿梭千年经纬
他们以创新为刃
让楚漆华彩流淌时代锋芒
他们以匠心为盾
于古籍残卷守护文明血脉
他们以热血为墨
把葫芦烙画刻成青春勋章
本周
荆州市文化旅游行业团工委继续开展
“荆楚非遗 青春传承”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活动
持续讲述
文旅青年与荆楚非遗的故事
楚漆新青年:
在时光褶皱里擦亮非遗的火种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一位90后青年用漆色点亮了千年非遗的星河。李佳明,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漆艺老师,以漆为笔、以时光为媒,将楚式漆艺的深邃之美带入当代视野。他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创新的开拓者,用设计与教育的双重力量,让漆艺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年轻的生命力。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漆艺世界,聆听传统与未来碰撞的铿锵之音。
初遇楚漆
一场跨越千年的美学对话
2018年冬,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漆艺专业的李佳明跟随导师赴湖北进行艺术考察。当他在荆州博物馆的展厅中驻足时,一组战国时期的楚式漆器让他屏息凝神——朱红与玄黑交织的漆盘上,凤鸟纹盘旋欲飞;云纹漆耳杯的曲线如流水般温润,历经两千年仍泛着幽邃光泽。“漆层下仿佛藏着楚人的呼吸。”他回忆道。彼时,这位痴迷于漆艺的年轻人未曾料到,这次邂逅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楚式漆艺的独特魅力令他辗转难眠。回到学校后,他翻阅典籍,得知这项技艺以描绘工艺为核心,需历经制胎、裱布、刮灰、髹漆、打磨、描绘、推光等近百道工序,方能让漆器“千年不腐,历久弥新”。然而,如此精妙的技艺却面临传承断代的危机。李佳明毅然决定:南下荆州,拜师学艺。
拜师荆楚
漆刀下的修行与觉醒
在荆州漆艺传承基地,李佳明见到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邹德香。工作室里,木胎与生漆的气息弥漫,邹师傅正用刻刀在胎体上雕刻凤鸟纹,刀锋过处,木纹如丝帛般绽开。“漆艺是时间的艺术,一刀失误,百日心血尽毁。”师傅的告诫刻入他的心底。
从调制大漆开始,李佳明经历了漫长磨砺。生漆过敏让他的双臂红肿溃烂,描绘时稍有不慎便毁掉纹样的整体性。但他始终记得周师傅的话:“漆器之美,在于匠人与材料的对话。”日复一日,他掌握了木胎成型的刀刻斧斫、大漆髹涂的层叠深邃,更悟出了楚漆纹样中“凤舞九天”的浪漫与“虎座飞鸟”的雄浑。当他的第一件彩绘笔筒完成时,邹师傅抚过漆面流转的光泽,叹道:“这孩子心里有漆魂。”
漆艺新生
传统技艺的现代转译
硕士毕业后,李佳明选择扎根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将漆艺传承从作坊带入课堂。他深知,要让年轻人爱上非遗,必须打破“古老即陈旧”的刻板印象。在他的工作室里,漆艺与现代设计迸发出惊艳的火花。
他将楚式云纹解构重组,设计出极具几何美感的漆艺背包;用大漆与金属结合,创作出可佩戴的漆艺胸针;甚至将漆器与智能灯具融合,让漆面的流光随灯光明灭起舞。更令人称道的是他主导开发的“漆韵”系列文创——嵌漆工艺的笔记本封面、漆画元素的丝巾、微型漆器茶宠……这些作品登上文博会时,引得年轻人惊呼:“原来漆器可以这么酷!”
“传统不是复刻历史,而是用当代语言讲述古老故事。”李佳明常对学生说。他主导编写的《漆艺师国家职业标准》,首次将数字化设计、环保材料应用纳入考评体系,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而在非遗体验课上,他让学员用3D打印胎体做漆器,用软件模拟犀皮漆纹理。“先让他们感受美,再引导他们敬畏工艺。”
漆火相传
教育的温度与使命
在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的漆艺工坊里,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李佳明握着学生的手,教他们感受刻刀切入胎体的力度;凌晨时分,他与团队反复调试漆器香炉的镂空结构,只为让烟雾萦绕的轨迹更富诗意。他说:“漆艺教育不仅是传技,更是传心。”
他发起“楚漆复兴计划”,带领学生深入乡村,将现代漆艺带入传统竹编、陶艺中,帮助手艺人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漆器产品,让传统工艺“活”在当代生活里。如今,他的学生中既有荣获“湖北省工艺美术技术能手”的新锐匠人,也有将漆艺元素融入潮牌设计的跨界先锋。
“每一代传承人都是火炬手。”李佳明站在堆满漆器的书架前,眼神灼灼,“我们的使命,不是捧着火种固守原地,而是让它照亮更远的路。”窗外,一缕阳光斜射在未干的漆面上,那抹流转千年的红,正悄然晕染出新的年轮。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