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加拿大《731》首映后不久,主演平田康之回国,刚走出机场,就被两名陌生男子堵住,怒吼声夹杂着“卖国贼”的辱骂,仿佛要把他从记忆里“驱逐”。
“你居然演石井四郎?!你是日本人吗?”
就在加拿大《731》首映后不久,主演平田康之回国,刚走出机场,就被两名陌生男子堵住,怒吼声夹杂着“卖国贼”的辱骂,仿佛要把他从记忆里“驱逐”。
而此时,影院里的日本观众,却在电影播放到实验室活体解剖的一幕时,忍不住捂脸痛哭:“我们从来没有学过这些……”
这两个场景,发生在同一个时间轴上,却像是两个世界。
平田康之,1958年出生于东京,是日本本土演员中少见的“反派专业户”。从中国抗战剧到历史题材电影,他演得最多的,就是“坏人”。
但这一次,他演的是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魔鬼医生”石井四郎。
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接这个角色,毕竟这个“锅”,实在太沉重。
可谁又知道——他的父亲,曾是侵华日军的一名军医,驻地就在731部队附近。
“我小时候,父亲常在深夜惊醒,说听到有人在惨叫。”那不是梦,是记忆。
他父亲的晚年,活在愧疚中,也活在沉默中。
平田说:“我不想再沉默。”
他没有接片酬,主动请缨出演,还亲自研究石井四郎的生活习惯、说话语气,甚至连“玄米茶”都喝到上瘾,只为演出那个“人面兽心”的细节。
电影中有一幕,是冰冻实验。王永章等中国百姓被绑在零下的铁管上,手脚冻得发黑。
平田饰演的石井四郎站在旁边,冷眼围观,像在看一场“实验表演”。
“Cut!”导演喊停。全场寂静。
平田低头走到角落,蹲下就吐了。“我不是在演一个人,我是在演‘恶’。”
哈尔滨的731遗址,留下了太多无法言说的痛。他一个人站在生锈的墙前,轻轻触摸,“想感受那段历史的温度。”
这不是演技,这是信仰。
可电影还没在日本上映,平田的命运却先“上映”了。
机场遭围堵,家门口被贴侮辱性标语,社交媒体上甚至出现了“开除国籍”的呼声。
“你丢的是日本人的脸!”
可问题是——这脸,不是早就被历史打肿了吗?
从广岛长崎的原子弹,到东京大轰炸,日本社会一直在高调纪念“自己”的伤痛,却对“加害者”身份讳莫如深。
一个演员,只是演了历史,却被当成“背叛者”。
是不是,只要触碰真相,就一定要被钉上耻辱柱?
但让人意外的是,电影放映后,一段采访却在社交媒体上疯传。
一名日本观众哭着说:“如果不是来看这部电影,我以为我们只是战争的受害者。”
还有人在评论区留言:“这部电影应该在日本上映,我们应该谢罪。”
那一刻,平田康之的坚持,似乎不是白费。
沉默的社会,总需要有人先开口。
他不是“卖国贼”,他是在还债。替父亲,也替那些被历史抹去的声音。
《731》上映后,除了平田,还有网友扒出,曾有多位日本演员因出演抗战影片而被“封杀”。
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就像早年的《南京!南京!》上映时,饰演日本士兵的演员也曾被网暴。但多年后回看,你才发现,他们演的不是坏人,而是历史的证词。
哪怕是拷问人性的“角色”,也需要有人去演。哪怕是刺痛民族的“细节”,也需要有人去还原。
这不是谁的责任,是所有人的选择。
它不能改变历史,不能治愈创伤,甚至不能阻止网络暴力。
但它能让一个日本演员,在机场被骂时依然坚定。它能让一个普通观众,看完电影后泪流满面地说:“我们错了。”
它能让人开始问一句:我们,真的了解那段历史吗?
有人说,记住历史是为了不再重演。可怕的是,连“记住”都成了一种冒犯。
“受害者若遗忘,加害者何须记得?”
这句台词,来自电影《731》,也戳中了当下社会的痛点。
我们总在呼唤和平,却不敢直视战争留下的疮疤。我们敬重英雄,却羞于谈起罪恶。
可历史不是用来选读的菜单,更不是用来粉饰的剧本。
真正的勇气,不是演一个“好人”,而是敢演“坏人”的真相。
平田康之做了很多人不敢做的事,哪怕被误解,被辱骂,也值得被尊重。
历史的灰尘终将落地,真相不会沉睡太久。
这部电影,也许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开始。
来源:竹影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