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总觉得,只要肯干,就一定会有收获。握紧锄头,一锄一锄地翻地,手掌磨出血泡,结成厚茧,以为这样日子就会一天天好起来。可后来慢慢发现,有些人起早贪黑,忙得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却始终在原地打转;而有些人看似不那么拼命,却总能一步步走出困境,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小时候总觉得,只要肯干,就一定会有收获。握紧锄头,一锄一锄地翻地,手掌磨出血泡,结成厚茧,以为这样日子就会一天天好起来。可后来慢慢发现,有些人起早贪黑,忙得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却始终在原地打转;而有些人看似不那么拼命,却总能一步步走出困境,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才明白,光有勤劳,并不能填平人生所有的沟坎。真正让人拉开距离的,是“认知”二字。
就像种地,有人只知道埋头苦干,不管时节是否合适,也不管土壤适不适合,一味浇水施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可收成却总是寥寥无几。而另一些人,会先静下心来想一想:这块地适合种什么?什么时候播种才能避开霜冻?用什么方法能提高产量?他们花时间去观察、去学习、去思考,看似慢了一步,但到了收获时节,却总是硕果累累。汗水是耕耘的底色,但决定丰收与否的,往往是播种前的那份谋划。这份谋划,就是认知的力量。
风起时,柳絮随风飘荡,看似自由,却无法扎根,落不到实处;而老树从不随风起舞,它把根深深扎进泥土,任风吹雨打,依然稳稳站立。人也如此。只知埋头苦干的人,像极了那漫天飞舞的柳絮,今天做这个,明天忙那个,看似从不停歇,却从未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究竟想要什么?我走的这条路,对吗?而那些有认知的人,更像一棵树,先看清方向,再沉下心来深耕,哪怕步伐缓慢,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同样是打工,有人只当是换口饭吃,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十年如一日,没有进步;而有人却在工作中琢磨:我能学到什么?怎样把事情做得更好?这份经历能不能为将来铺路?他们把工作当作成长的阶梯,而不是简单的谋生手段。不是前者不够努力,而是他们的认知里,工作只是“干活”,而在后者眼中,工作是“修炼”。
种子破土前,先在黑暗中伸展根须,寻找养分,辨明方向,然后才奋力向上。人也该如此,在忙碌中不忘思考,在行动前先认清目标。别让双手的忙碌,掩盖了头脑的停滞。走得累了,就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现在做的事,离我想要的生活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认知不是天生的,它来自每一次跌倒后的反思,来自对他人经验的观察与领悟,来自愿意花时间去学习新知的坚持。
就像老农学新技术,起初觉得麻烦,可一旦掌握,才发现比老办法省力又高产。别再相信“只要吃苦就够了”,吃苦是基础,但懂得思考、拥有认知,才是真正的本事。拉犁的牛若能抬头看看远方,知道耕完这片地要去哪里,它才真正明白了劳作的意义。
人活着,勤劳是本分,但更要学会用认知为勤劳指明方向。只有把力气用在对的地方,汗水才不会白流。别做随风飘荡的柳絮,要做扎根大地的树。用认知看清前路,用勤劳夯实根基。这样的人生,不会被生活推着走,而是稳稳地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一步步走向属于自己的光明与丰盛。
来源:玲儿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