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凡课堂到教育专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20 12:39 1

摘要:在延安这片红色热土上,一位语文教师用二十三年的坚守与创新,书写了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动人篇章。她以课堂为田、以诗文为种,培育出满园桃李芬芳。她的“诗韵语文”(董燕妮工作坊)公众平台、个人专著《满眼繁花》、无不彰显着一名教育工作者对育人初心的执着追求。

从平凡课堂到教育专著

——一位语文老师的“繁花”育人路

它不是山丹丹,却有着同样的芬芳与炽热——

董燕妮老师的《满眼繁花》,正是这样一部“长在延安教育土壤里的山丹丹”!

在延安这片红色热土上,一位语文教师用二十三年的坚守与创新,书写了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动人篇章。她以课堂为田、以诗文为种,培育出满园桃李芬芳。她的“诗韵语文”(董燕妮工作坊)公众平台、个人专著《满眼繁花》、无不彰显着一名教育工作者对育人初心的执着追求。

教育者的诗意坚守


在延安这片浸透着红色基因的土地上,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有这样一位教师,她用二十多年的光阴,在三尺讲台播种诗意的种子,用黄土地的厚重滋养教育的繁花——她就是延安市新区第一中学董燕妮老师。而今,这部凝结其心血的专著《满眼繁花》,正带着温度与芬芳,走进延安教育的春天。

2002年的秋天,初登讲台的董燕妮在备课笔记扉页写下:"教育是让生命遇见光的过程。"二十多年过去,这句话已成为她教育生涯的生动注脚。

课堂里的“双轨奇迹”:她独创“基础夯实+人文浸润”教学模式,所带班级连续三年创延安中考语文成绩新高,100余人次斩获国家级奖项。学生说:“董老师的课像陕北的信天游,既有泥土的朴实,又有云端的诗意”。

她用过的教材被批注得密密麻麻,年轻教师常感慨:“董老师上课金句频出,幽默风趣,底蕴深厚,案头那些文章,就是她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密码本。”

当古诗文遇见青春,当课堂扎根这片热土


2022年,“诗韵语文”教学主张的提出,让董燕妮的教育实践有了更系统的表达。

课改先锋:开发“古诗文新唱”课型,一位教师反馈:“原来文言文可以教得这么青春!”

文化传承者:她主持的省级课题《延安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与运用》,催生了地域文化的时代之光。

“教育的终极价值,是让每个生命都找到绽放的姿态。”这是《满眼繁花》扉页上的话,也是董燕妮的团队建设哲学。

“1+5+N"辐射圈”:她培养的7名省市级教学能手,像蒲公英般散落陕北大地。子洲县张老师回忆:“董老师带着我们磨课,她说‘好课要像延安小米粥,熬出时间的香’。”

无偿共享的胸怀:公众号“诗韵语文”255份原创教学设计、56个精品课件全部开放下载,延安某乡村中学教师坦言:“这些资源让我们学校教研水平提速至少三年。”

超越课堂的担当:她指导学生开展的“延安口述史”项目,让老红军的故事走进中考作文。家长感叹:“孩子现在会给爷爷奶奶写'家史'了,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新书亮点·教育者的答案之书】

《满眼繁花》三大核心价值:

1、“我的教育人生”:始于一颗种子的谦卑,终于满园花开的丰盛。那些我们曾温暖过的生命,终将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让整个世界春暖花开。”

2、“我的教学实践”:深耕课堂,静待花开,让语文回归生活,让经典活在当下,让写作成为表达习惯,让课堂更鲜活生动,让语文走向综合实践,语文不仅是课本上的文字,更是生活的呼吸与时代的回响。我的课堂,始终在寻找文本与现实的连接点。让课堂“有温度”“有思维”“有生长”。

3、“我的诗意生活”:在教育的土壤里,种一首诗,用晨光作韵脚,用成长填词,把琐碎的日常,过成一首流动的教育诗。每一节课的板书,都是黑板上开出的花,小小的办公桌,就是我的诗意宇宙;探访延安鲁艺旧址,触摸红色文艺的脉搏,在清凉山寻找杜甫“烽火连三月”的足迹,把延河岸边的故事写成散文……

教育不是苦行,而是用审美的态度,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当批改作业时,我把红笔想象成一支蘸着朱砂的毛笔;当处理学生矛盾时, 我学着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的豁达;当疲惫不堪时,我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心境自我疗愈。这就是我的诗意教育生活—— 在钢筋混凝土的校园里, 种下一首又一首看不见的诗, 等待它们,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突然开花。

繁花深处见初心


“教师最大的幸福,是看到学生眼里有光、笔下有山河。”

这部《满眼繁花》,是一位延安教育人献给时代的答卷——它记录着黄土地上的教育温度,传递着红色基因的当代表达,更承载着千万教师共同的理想。当教育的诗意与革命的浪漫在这片土地上相遇,我们终将懂得:真正的教育,从来都是生命的彼此成就。

文/三秋树 排版/木子

来源:延安教育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