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河同脉,青春筑梦!港澳台青年携手探秘大运河千年文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9:24 1

摘要: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的“湾河同脉 青春筑梦”港澳台青年大运河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圆满落幕。来自港澳台地区的青年学生与南师大师生组成联合实践团队,先后走进扬州、镇江、常州、苏州四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以实地走访、现场教学、互动体验等方式,探寻大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的“湾河同脉 青春筑梦”港澳台青年大运河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圆满落幕。来自港澳台地区的青年学生与南师大师生组成联合实践团队,先后走进扬州、镇江、常州、苏州四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以实地走访、现场教学、互动体验等方式,探寻大运河千年文明印记。

实践途中,团队循着大运河文化脉络,在四座城市解锁不同主题的文化探索之旅。在扬州,隋炀帝陵与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里,成员们通过文物展陈与数字互动技术,纠正“大运河仅为帝王享乐工程”的片面认知,深入理解其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奠基作用。南京师范大学台湾籍本科生林同学感慨:“以前对扬州的印象,只是课本上的大运河和历史典故,这次亲眼看到隋炀帝陵的朴素与大运河的宏大形成强烈反差,才让课本里的历史变得立体可感。大运河博物馆里,桥梁、粮仓按古代设计重建,仿古街景特别直观,真的能想象到古时候船来船往、南北物资文化交融的繁荣景象,说它是‘流动的历史’一点都不夸张。”此外,他还在活动中尝试以Vlog记录行程,“虽然当‘博主’有些生涩,但过程很有趣,从另一个角度记录旅行,让这段回忆更立体了。”扬州的美食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蟹黄汤包、三丁包、千层油糕等精致早茶,以及以“鲜”为特色的狮子头、软兜等特色菜,让他直言“这座城市把‘吃’融入了生活,每一口都是惊喜”。

在镇江,团队走进古色古香的京口闸,香港城市大学本科生夏同学与队员们一同穿过古老牌坊,“脚下的青石板路,每一步都像踩在历史的回声里。拍摄时大家互相帮忙调整角度、构思创意,为了捕捉完美画面一遍遍尝试,这份默契和热情,让我感受到跨地域交流的真诚与亲近。”而在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一眼千年”考古遗迹中,宋、元、明、清四朝路面的叠压痕迹,更让他们直呼“每一块青石板都在诉说运河故事,触摸历史的体验比课本更有冲击力”。

常州站的文化探索同样精彩。在青果巷,夏同学漫步于泛着微光的青石板路上,看着两旁静静伫立的老宅、半掩的木窗,听着店家招呼声与脚步声交织,“仿佛把人带回旧时的市井生活。在周有光故居前,跟着导游听古城和历史人物的故事,看着眼前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画面,才明白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与石碑,而是能被看见、被感受、被传递的生命。”非遗体验环节,港澳台学生在梳篦博物馆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为梳篦上色,从调配颜料到细致描绘,深刻体会“每一道纹路都凝聚匠人心血”。

抵达苏州后,平江路与山塘街的江南风情让港澳台青年们沉醉。摇橹船游览、寒山寺听钟的体验,让大家直观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吴侬软语的评弹表演,更让香港城市大学本科生何同学仿佛“穿越回千百年前舟楫云集的运河盛景”。她感慨道:“山塘街依河而建、因运河而兴,至今仍保留‘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历史上这里凭借漕运之利,成为丝绸、茶叶、工艺品的集散地,如今传统老字号与现代文创店铺并存,既延续了商业底蕴,又焕发新生。”香港城市大学本科生苏同学也表示,和南师大同学一起拍摄时,“看到大家用心准备、尝试不同拍摄方式,还能融洽相处,特别愉快。老师们沿途的讲解,也让我对大运河有了更新、更深刻的了解,每一个景点都让我忍不住思考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方式,收获满满。”

苏州之行,让澳门与台湾青年感受到文化共鸣与血脉相连。南师大澳门籍本科生余同学刚到苏州,就被平江路的景致打动:“青石板路、乌篷船和船夫的吴侬软语,让我想起澳门老街,虽澳门多坡地、建筑风格是水墨与中西融合的区别,但苏州的‘慢’和澳门的‘闲’同样安心。西园寺的银杏、猫咪和素面,让我想起小时候和家人祈福的温暖;博物馆里大运河展区的漕运地图、手工业展品,和澳门博物馆濠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展览很像,都在讲河流的文化交流作用。和伙伴分享时,苏州同学说的运河民俗与我讲的濠江习俗虽不同,但对家乡的热爱是相通的,这就是‘湾河同脉’的意义。”南师大台湾籍本科生杨同学则将苏州行视作“跨越海峡的文化寻根之旅”:“抵达时的小雨、平江路的白墙黛瓦和评弹声,让我想起彰化老街,文化肌理很像;摇橹船上船娘的歌谣让我懂了,地理上的海峡隔不断文化联结。西园寺的钟声让我想起台湾寺庙,很多建筑风格和仪轨本就源自江南;博物馆里苏州与台湾数百年前的商业往来展品,更让我直观看到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依托新闻传播学科特色,团队将考察体验转化为丰富成果:拍摄《走・大运》系列视频与港澳台学生第一视角Vlog,香港城市大学本科生蔡同学参与其中,她说:“沿着大运河走过南京、扬州、苏州等地,才真正体会到这条古老水道的厚重历史与文化。和南师大同学们一起摄影记录、实地体验,更理解了大运河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活着的、滋养两岸生活的文化脉络。”此外,团队还撰写多篇文化感悟与新闻报道,整理梳篦手工作品与运河主题插画,形成“影像+文字+手工”的立体传播矩阵。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