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包头市韩晓璐,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孙泽文,通辽市马殿博等3名选手分别荣获大赛特等奖及“十佳科普使者”称号
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
9月21日—22日
由自治区科技厅、教育厅、广播电视局
团委、科协共同主办的
自治区第十一届科普讲解大赛半决赛和总决赛
在呼和浩特科创中心成功举办
自治区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郝喜红出席颁奖仪式并致辞
此次大赛自启动以来
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了一阵“科普热”
吸引全区40余个部门和12个盟市
2000余名选手踊跃参与
60支代表队、214名选手参加半决赛
24名优秀科普达人
进入到总决赛同台竞技
选手们以科学为媒、以表达为桥
通过多元化讲解形式与多媒体展示手段
带领公众解锁神秘的前沿科技
深入探讨当下的社会热点
全面解读生活中的百科知识
并将科学与文化传承、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
半决赛现场
“照片里的国家安全”
“当无人机遇上火焰蓝”
“为什么说‘自古回流多暴雪’”
“矿震—来自地下的‘震动警报’”
“我是狼毒—守护身体平衡的‘边境卫士’”
选手们的讲解选题新颖、百花齐放
涵盖航天、医学、国防、新材料
新装备、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充分展现出独到视角与创新思维
让科学知识真正“接地气、入人心”
获奖速递
包头市韩晓璐,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孙泽文,通辽市马殿博等3名选手分别荣获大赛特等奖及“十佳科普使者”称号
宋文静、鲁杰、高晓静等7名选手荣获大赛一等奖及“十佳科普使者”称号
大赛还评选出二等奖14名,三等奖若干名
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局、包头市科学技术局、通辽市科学技术局、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呼和浩特海关、内蒙古财经大学等17家单位荣获优秀组织奖
“能在全区科普讲解大赛中以‘中国稀土的王牌力量’为题,把包头的‘特产’讲解给大家感到很荣幸。从阅兵场上的99B、100坦克的崭露锋芒到科技场上无处不在的稀土光芒,在科学普及的路上,希望用我微小的声音,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来自包头,来自内蒙古的科技力量。”
“‘以AI为桥,我们同行’我从实际工作场景出发,讲解了AI主播如何制作、如何赋能新闻报道等,面对新技术浪潮带来的变革,我们始终以开放姿态拥抱科技创新,更致力于以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面向未来。辗转不同新闻现场,与AI同行,希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传播动能,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提升报道品质,展现靓丽北疆的精彩。”
此次大赛评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李雅清表示
“选手们在讲解中巧用‘接地气’的语言、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传递给百姓,不仅助力公众提升科学素质,更让自身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科普的认知,让知识传递更具吸引力。大赛选题既涵盖专业领域知识与生活科普内容,又深度结合内蒙古当地特色,以创新视角讲解科技前沿知识,充分展现了内蒙古科普传播的独特魅力,这不仅弘扬传统文化,更以多元实践诠释了科普的深层价值,让科普更具温情。”
大赛期间,主办方特邀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六级职员
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科普作家李勃
组织开展“科普讲解实战能力提升专题培训”
指导参赛选手怎样精准提炼讲解重点
运用哪些语言技巧让生硬内容“活起来”
如何有针对性地将艰涩难懂的专业知识
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让科普内容更贴合大众需求
科普讲解实战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现场
作为科普月期间自治区专项科普活动之一
本届大赛以新修订的科普法为引领
以提升全域科普服务能力为目标
着力搭建高水平科普交流平台
在全社会广泛普及科学知识
展示科技创新成果
将科普讲解与前沿科技突破
产业创新需求深度融合
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索热情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历经11年发展
自治区科普讲解大赛已成为
目前全区范围最大、水平最高
代表性最强的科普讲解竞赛
并于2024年入选内蒙古首批科普品牌活动
每一届大赛,都是一次科普知识的传播
更是一次科学精神的传承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