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若不在浙大,我或许永远不会关注到螺旋藻。”2016年,周民加入浙大之初本是聚焦于肿瘤与炎症的研究。彼时他在华家池校区办公,在与周围农学专家的交流碰撞中,逐渐注意到螺旋藻这种微小的藻类。
内蒙鄂尔多斯鄂托克旗
地处北纬39度黄金带
天然碱湖星罗棋布
全年长日照、昼夜大温差
赋予了螺旋藻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
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周民教授团队
深挖螺旋藻医药潜力
精准锚定这一优质资源的科研与产业价值
以科技创新助推
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用“浙大智慧”
书写鄂托克旗的现代化新篇章
“若不在浙大,我或许永远不会关注到螺旋藻。”2016年,周民加入浙大之初本是聚焦于肿瘤与炎症的研究。彼时他在华家池校区办公,在与周围农学专家的交流碰撞中,逐渐注意到螺旋藻这种微小的藻类。
螺旋藻是一种光合微生物,富含藻蓝蛋白、叶绿素等植物色素,具有极高营养价值,还含有抗炎和抗氧化特性等生物活性物质,能够以“小剂量”实现“强效果”。
长期交叉复合的研究经历和浙大多学科背景为周民打开了新视野。“广泛调研之后,我意识到螺旋藻兼具显著医药价值与广阔市场,是一个值得挖掘的生物医学结合点。”
初期研究从小球藻起步,团队发现藻类的氧气生成特性,与肿瘤、炎症治疗中的细胞缺氧问题互补,它的大小和生物活性也都很适合用作药物的载体,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
那人体对于藻类的接受度如何?
周民带着博士生开展免疫反应验证。三组团队都独立得出“无明显免疫反应”的结论。这个比传统药物更温和、更优良的载体,坚定了他深耕微藻的决心。
要实现螺旋藻“为医所用”还有着诸多门槛,其中一个关键难点就是无菌处理。“药品的申报标准远高于食品和保健品,而且目前市面上的螺旋藻藻种都无法做到完全无菌。”周民介绍,由于螺旋藻在养殖过程中与杂菌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导致粗加工产品难以达到严格的医药标准。
针对这一技术瓶颈,团队又花了两三年时间尝试从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除菌方法,最终成功研发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菌化处理技术,实现了实验室级别的无菌螺旋藻供应。这一突破为后续开发高附加值的螺旋藻类药物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带着深耕藻类的初心,周民走遍了国内各大螺旋藻主要产区。最终,他的脚步落在了世界“藻”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
“鄂托克旗依托天然碱湖群年产优质藻粉5200吨,占全球40%,却只卖原料,经济效益的转化率较低。”周民介绍,2020年他初次来到当地的螺旋藻产业园时,对这儿的粗放加工模式感到惋惜。当时,国内相关产业正陷入“价格战”困局,企业竞相压低价格,导致高端产品研发乏力,产业升级举步维艰。
“在科研过程中,我们一直更看重技术的落地和应用。”周民说,鄂托克旗天然的产地优势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产业转化铺路搭桥,而技术创新的短板,就需要科研人员们把“担子”挑起来。
周民带着团队实地调研当地需求,理清企业困境,在2023年推动浙江大学与鄂托克旗合作共建“浙江大学-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生物医药联合研究中心”。期间,团队首创提出“微藻载药”技术,将天然螺旋藻转化为靶向递送的生物载体,攻克药物难以抵达病灶的难题。
在双方支持下,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正加速构建“养殖-加工-研发-销售”一体化体系,形成“杭州研发-鄂托克转化”的协同链条。
“我们团队带着鄂托克旗的螺旋藻原料回到实验室,开展科研试验,后由专项负责产品产业化的工程师将其调试完成研发阶段的小试。”周民介绍,研究中心现在正与当地政府联合建设中试车间,未来研发产品通过验证后便可直接交付企业量产。
紧扣临床价值、产业转化、国际影响三大维度,周民团队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协助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赋能”实现“价值品质跃升”。
近年来,一项项新技术在联合研发中心涌现。
“团队从螺旋藻中分离出具有天然生物相容性的螺旋藻外泌体,提取成本比干细胞外泌体低几十倍,且在口腔、皮肤治疗效果上相当甚至更优。”周民介绍,团队研制的多功能螺旋藻外泌体凝胶,能够通过“炎症抑制+菌群调节+抗氧化”三途径打破炎症循环,持续长效缓解疼痛,促进口腔粘膜创面愈合。
今年6月,周民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启动了全球首个螺旋藻外泌体临床研究,标志着螺旋藻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在生物医学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突破。
与此同时,团队还研发出螺旋藻益生菌、纳米螺旋藻等一系列伴生医药与保健品,这些成果的取得,既凝聚着科研团队的智慧和心血,也离不开当地政府、浙大平台的支持。
“专属实验室、顶尖仪器平台、跨学科专家支持,这些都是浙大给的底气。”周民坦言,在浙大,农学的基础研究、医学的临床资源、工学和信息学的检测技术齐全完备,让团队沉心研究,技术研发效率很高。
如今,团队50人中,20余名博士研究生做基础研究,近10名企业资深研发人员负责产品转化,8名博士后衔接应用。作为唯一的带队老师,他承担着“掌舵者”角色,把握产业风口,探索技术的蓝海。
在以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周民希望能把更多新技术、新人才带到鄂尔多斯,开辟产业转化的新路径,搭建起高校技术研发与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转化桥梁。
“我们期望,以后提到螺旋藻,全世界都会想到美丽的鄂尔多斯。”这是周民团队和鄂尔多斯共同的努力方向。
来源:浙江大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