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乱讲大赛,好美丽的精神状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05:22 1

摘要:一场看似无厘头的“乱讲PPT大赛”,正以2800万次的小红书浏览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新狂欢。从德国学生的派对玩笑,到欧莱雅、金山WPS等品牌争相发起的赛事,这个让打工人“放下逻辑、放肆胡扯”的活动,不仅是一场解压派对,更是年轻一代用传播解构职场焦虑、重构自我表

“怎样把豆汁卖给三体人”

“草原牛马与城市牛马的区别”

“为你老板策划一场葬礼”

“吃软饭该用勺子还是筷子”

“哪吒火化后的骨灰是不是藕粉”

“为什么爱挖鼻孔的人更容易成功”

“证明广场舞可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

“如何让甲方爸爸跟你说‘宝宝辛苦了’”

一场看似无厘头的“乱讲PPT大赛”,正以2800万次的小红书浏览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新狂欢。从德国学生的派对玩笑,到欧莱雅、金山WPS等品牌争相发起的赛事,这个让打工人“放下逻辑、放肆胡扯”的活动,不仅是一场解压派对,更是年轻一代用传播解构职场焦虑、重构自我表达的“精神疗愈场”。

在传播学者约翰·费斯克的“符号消费”理论中,文化产品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由受众在使用过程中不断重构。PPT的符号演变,正是这一理论的生动体现。1987年诞生时,它是让普通用户独立制作幻灯片的效率工具。三十多年后,却在加班改稿、晋升答辩、KPI汇报的反复驯化中,异化为套在打工人身上的“枷锁符号”。

而“乱讲PPT大赛”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符号霸权。当参与者抽到《吃软饭该用勺子还是筷子》这类“反职场”题目,当必须正确的汇报逻辑被怎么开心怎么讲的荒诞表达取代,PPT的符号意义完成了一次颠覆性翻转。

它不再是衡量绩效的标尺,而是承载职场吐槽的“快乐代码”;不再是束缚表达的工具,而是释放焦虑的“反叛载体”。这种符号重构,本质上是年轻人通过传播实践,对职场规训进行的符号抵抗。就像安徽大学王云飞副教授所言,这是一种“合法的宣泄”,在不触碰职场规则底线的前提下,用幽默消解了PPT背后的权力压迫。

情绪传播是指以情绪为核心驱动力,通过信息内容的情感化表达,在个体或群体间引发情感共鸣、推动信息扩散的传播现象。它依托语言、图像、行为等载体,借助社交网络等传播渠道,强调情绪的感染性与共鸣性对传播效果的主导作用。其核心逻辑是信息承载的情绪先于理性认知影响受众,引发个体的情感反应(如共情、认同、愤怒等),进而促使受众主动参与信息分享与互动,形成“情绪-共鸣-传播”的闭环。

在社交媒体时代,情绪早已成为最核心的传播驱动力。“乱讲PPT大赛”的爆火,正是精准击中了25-35岁职场人的情绪痛点,完成了一场大规模的焦虑共鸣传播。从传播内容来看,大赛的选题设计堪称“职场焦虑的精准映射”。无论是“土豆发芽曲线=恋爱保质期”的无厘头解读,还是“螺蛳粉全球化”的夸张演绎,本质上都是对职场汇报必须严谨、表达必须有价值等规训的调侃。这种以荒诞对抗严肃的内容,精准戳中了打工人平时改PPT改到崩溃,此刻终于能胡说八道的情绪爽点。正如一位互联网行业参与者所说:“平时汇报要反复修改,这里却能‘胡说八道’,这种反差感太解压了。”这种真实的情绪表达,让内容具备了强烈的“共鸣属性”,成为用户愿意主动分享的社交货币。

从传播路径来看,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UGC传播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情绪共鸣。参与者分享比赛视频时,往往会配上“班味太重了,需要疯一下”“谁懂啊,讲完真的爽到”等文案,这些带着个人情绪的表达,会迅速引发其他职场人的共情式互动。评论区里的“我也想参加”“笑到流泪,这不就是我想对老板说的话吗”让个体焦虑转化为群体共鸣,进而推动话题发酵,形成“浏览量超2800万”的传播效应。这种“情绪-内容-社交”的传播闭环,正是“乱讲PPT大赛”成为流量密码的核心逻辑。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仪式”是群体凝聚共识、表达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乱讲PPT大赛”看似混乱,实则是一场年轻一代为自己设计的抵抗仪式。在这个仪式里,所有职场规则被暂时搁置,个体主体性得以重新确立。

按照“PPT卡拉OK”的原始规则,参与者上台前不能提前看内容,必须边翻页边编故事,直到六分钟结束。这种被迫失序的设定,恰恰构成了仪式的核心:它让打工人暂时脱离被审阅的自我。不用再担心数据是否准确、逻辑是否严谨、老板是否满意,只需专注于如何让大家笑出声。这种失序,本质上是对职场过度理性的反叛。当语言可以是私有的、无意义的、甚至是用来乱讲的,当表达不再需要为业务目标服务,个体终于从职场工具人的身份中抽离,重新掌握了表达的主动权。

更重要的是,这场仪式还在重构年轻人的群体认同,他们因释放焦虑的共同需求聚集在一起,在“台上乱讲、台下憋笑”的互动中,确认了“我不是一个人在焦虑”的群体共识。这种认同,让“乱讲PPT”不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一场集体性的“精神疗愈”。就像主办方所说,“这不是逃避,而是以解构的姿态,重新锚定自我在群体中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都市生活的现代性孤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情绪自留地。

当“PPT乱讲大赛”从民间自发活动,变成品牌争相入局的商业赛事,我们或许该思考:这场狂欢的背后,是年轻人对“真诚表达”的迫切渴望。从“学术酒吧”到“乱讲PPT”,年轻人不断将严肃场景转化为“快乐派对”,本质上是在寻找一个不用假装、可以放肆的表达空间。他们不是拒绝理性,而是反感职场中只有理性;不是讨厌PPT,而是讨厌PPT成为束缚自我的工具。

这场看似无厘头的赛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职场文化的痛点,也照出了年轻人的应对智慧:他们没有选择激烈的对抗,而是用幽默和创意,在规则之内开辟出一片“理直气壮跑火车”的天地。人生不是一场需要反复修改的PPT,偶尔“乱讲”一下,又有何不可?

来源:雪茹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