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韩罕见一致表态,金正恩4个字喊话特朗普,两人有可能会晤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9:10 2

摘要: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发表重要讲话,不仅明确将“朝韩为不同国家”写入法律,还罕见用“美丽回忆”形容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过往互动。

2025年9月22日,朝鲜中央通讯社一则报道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发表重要讲话,不仅明确将“朝韩为不同国家”写入法律,还罕见用“美丽回忆”形容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过往互动。

几乎同一时间,韩国统一部同步释放“不追求吸收统一、无敌对行动”的信号。

朝韩这一“罕见默契”、金正恩对特朗普的隔空喊话,让沉寂许久的半岛局势泛起涟漪。

这究竟是局势缓和的起点,还是各方博弈的新表象?

9月21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现场,上千名代表聆听金正恩讲话时,“将朝鲜和韩国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事实写入国家法律,绝对不会合并”的表述格外清晰。

这并非朝鲜首次提及类似立场,但以“国家法律”形式明确,尚属首次。

更值得关注的是,讲话中暗含“不会进攻占领韩国”的承诺,这与尹锡悦执政初期朝鲜“强硬反制”的基调形成鲜明对比。

几乎在同一时段,韩国统一部发言人具炳杉在例行记者会上公开表态:“韩国尊重朝鲜现行体制,从无追求‘吸收统一’的想法,更不会对朝鲜采取任何敌对军事行动。”

这一表述打破了韩国此前“以施压促改变”的惯性,甚至与2023年韩国国防部《国防白皮书》中“朝鲜为主要安全威胁”的表述形成微妙反差。

朝韩此次表态看似“划清界限”,实则为紧绷的半岛局势踩下“刹车”。

自2023年美韩“自由护盾”联合军演规模创纪录后,朝鲜多次试射短程弹道导弹回应,双方边境对峙一度升级。

如今双方同步释放“无冲突”信号,虽暂未提及重启对话,但至少为地区安全卸下部分压力,只是这份“默契”能否持续,仍需看后续美朝互动的走向。

金正恩在讲话中提到“我个人仍对当前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有着美好的回忆”,这短短一句话,被外界视为对特朗普此前“愿再会晤”表态的直接回应。

这份“回忆”并非空穴来风:2018年6月12日,新加坡嘉佩乐酒店,金正恩与特朗普举行美朝在任领导人历史首次会晤,双方签署联合声明,承诺“建立新型美朝关系、实现半岛无核化”。

2019年6月30日,朝鲜半岛非军事区板门店,特朗普跨越军事分界线踏入朝鲜领土,成为首位踏足朝鲜的美国在任总统,两人长达50分钟的闭门会谈,一度让外界看到美朝和解的希望。

但这份“柔”的背后,是金正恩毫不妥协的“刚”。

他在讲话中明确划出红线:“若美国不放弃对朝鲜无核化的妄想,不承认朝鲜拥核的现实,不寻求真正的和平共处,朝美就没有对话的基础。”

更强调“朝鲜绝不会为解除制裁而放弃核武器”,这一立场并非临时起意,朝鲜已通过宪法修正案,将“核武器国家地位”写入宪法,从法律层面封死“弃核”可能。

金正恩的“柔中带刚”,既是对特朗普的善意释放,也是对美国的立场宣示,美朝对话可以谈,但必须以承认朝鲜核地位为前提。

这份“喊话”能否撬动美国态度,成为半岛与美朝关系缓和的关键变量。

那么,美朝会举行最高层会晤吗?

美朝领导人会晤并非没有“基础”。除了2018-2019年的三次会晤先例,特朗普在2025年与韩国总统李在明的会晤中,曾当众表示“今年想与金正恩见面”,还盛赞“朝鲜潜力巨大,与金正恩相处融洽”,这种公开示好,为双方互动创造了氛围。

韩国的态度更是重要“推手”。

202年上半年,李在明上任后不久便下令“停止边境地区对朝扩音广播”,这一举措被视为对朝“破冰”信号。

要知道,此前美韩边境扩音广播多以“反朝宣传”为主,曾多次引发朝鲜强烈抗议;而李在明政府后续还表态“不反对美朝加强沟通”,打破了往届韩国对美朝互动的“警惕性”,为美朝会晤减少了“盟友阻力”。

更有分析人士给出具体时机猜想,比如11月韩国将举办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若特朗普与金正恩均出席,或成为会晤契机。

此外,东南亚的越南、欧洲的中立国瑞士,也可能成为双方选择的“第三国场地”。

这些铺垫让“美朝再会晤”从“空想”向“可能”靠近,但能否落地,仍需突破核心分歧。

尽管金正恩释放善意,但特朗普要答应“放弃无核化目标”,面临三重难以逾越的制约。

第一是美国国内政治压力,7月,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朝核政策听证会”,两党议员罕见达成共识,“承认朝鲜核国家地位将动摇美国全球核不扩散政策根基”,甚至有议员直言“若特朗普让步,国会将启动监督程序”。

美国长期将“反对朝鲜拥核”作为外交核心目标,特朗普若突破这一底线,恐引发国内政治地震。

再者就是美韩同盟的“羁绊”。即便特朗普曾对韩国加征高额关税,但韩国仍是美国在东北亚的核心盟友。

8月,美韩“乙支自由护盾”军演规模较去年扩大15%,李在明政府虽对朝温和,但多次公开强调“维护美韩同盟是外交基石”。

若美国承认朝鲜拥核,韩国将陷入“安全焦虑”,毕竟朝鲜的短程导弹射程可覆盖韩国全境,韩国民众对朝核的担忧根深蒂固,李在明政府也难以向国内交代。

更关键的是核不扩散体系的“连锁反应”。

当前伊朗核问题仍处于僵局,若美国承认朝鲜拥核,伊朗极可能效仿“以核换承认”的路径,甚至引发中东、东北亚地区的“核扩散竞赛”。

这三重制约,让特朗普即便有会晤意愿,也难在“无核化”问题上松口。

与此同时,金正恩也无法在朝核问题上让步。

金正恩在讲话中虽未点名,却隐晦给出答案:“世界已经看到,解除武装、放弃核武器后,一个国家会面临怎样的命运。”

这番话的指向,正是乌克兰。

1994年,乌克兰与美国、英国、俄罗斯签署《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承诺放弃境内所有核武器,美英俄则承诺“尊重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

但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美国对乌克兰的“安全承诺”并未落到实处;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特朗普政府甚至多次提出“削减对乌军事援助”,让乌克兰陷入“无核却无安全”的困境。

朝鲜官方媒体曾刊文评论:“乌克兰的教训证明,美国的‘安全承诺’如同废纸,只有掌握核武器,才能真正保障国家主权。”

对金正恩而言,乌克兰的经历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现实的警示”,这也是他坚持“拥核为安全基石”,并将其作为美朝对话前提的核心逻辑。

这份基于“安全焦虑”的立场,让美朝在“无核化”问题上的分歧更难弥合。

从当前局势看,半岛与美朝关系的缓和可能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

第一种是“有限缓和”:若美朝能绕开“无核化”核心分歧,以“人道主义援助”“暂停部分制裁”等议题开启低级别对话,再逐步推进领导人会晤,或许能实现“阶段性缓和”。

事实上,美朝曾有过类似尝试,2018年新加坡会晤前,双方先通过瑞典渠道进行多轮私下沟通,为高层会晤铺路。

特朗普与美国防长赫格塞斯曾在采访中提及“朝鲜是核国家”,虽未明确表态,却可能是“试探风向”的信号,若双方能抓住这类“模糊空间”,或能找到对话突破口。

第二种是“僵局持续”:若美朝在“无核化”问题上均不妥协,特朗普为国内选举可能再次加码对朝制裁,美韩联合军演规模也可能进一步扩大。

朝鲜则可能以“导弹试射”“核威慑演习”回应,半岛局势将重回“对抗-升级”的循环。

更值得警惕的是,特朗普若沿用“调停俄乌冲突”的“交易式思维”处理半岛问题,忽视朝鲜的安全关切,恐引发更大规模的对峙。

毕竟半岛局势比俄乌冲突更复杂,涉及多方利益,容不得“简单化处理”。

来源:大叔的旧字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