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民俗文化教育绽新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18:16 1

摘要:当民俗的脉络与教育的创新在时代浪潮中交织,河池市巴马县,这座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的小城,正以鲜活的实践,在本土民俗文化的沃土上深耕细作。在这里,山歌韵律、瑶族文化、非遗技艺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民俗传承、劳动教育、非遗教学的巧妙串联。

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当民俗的脉络与教育的创新在时代浪潮中交织,河池市巴马县,这座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的小城,正以鲜活的实践,在本土民俗文化的沃土上深耕细作。在这里,山歌韵律、瑶族文化、非遗技艺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民俗传承、劳动教育、非遗教学的巧妙串联。

提及巴马的民俗瑰宝,瑶族祝著节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为纪念始祖密洛陀而生的节日,自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更成为展示瑶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每到农历五月廿九日,瑶族同胞们换上纹饰精美的服装,以铜鼓舞、山歌等节目在村寨门口迎接八方来客,让山乡满是民族文化的鲜活气息。

为了让这份厚重的文化走进小学生的心中,2025年6月16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蒙灵带着祝著节的故事走进东山乡中心小学,面对一双双好奇的眼睛,蒙灵教孩子们唱瑶族古歌,讲解祭拜仪式的寓意,展示传统服饰上的独特花样,潜移默化中,非遗传承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底发了芽。​

不仅是祝著节,铜鼓文化也在校园里“敲”出了新节奏。近年来,巴马瑶族自治县文广体旅局定期开展“非遗进校园 铜鼓文化共传承”系列活动,把沉甸甸的铜鼓搬进了多所中小学校。

在巴马新民社区六能安置点,还有一个特别的“文化打卡点”,它正是以瑶族非遗资源及巴马民俗文化为依托,以巴马福寿文化为创意核心,打造出集产品研发、现场制作、展示展销、培训体验、参观接待、文化交流、电商直播等功能于一体的壹秋堂非遗工坊。

走进店里,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整齐排开,土布的质朴、钩编的精巧、配饰的绚烂扑面而来,有快乐寿星玩偶、福寿巴马艺术手提袋、瑶族铜鼓纹多功能手包、福寿巴马民族风瑶药养生槌等。

新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兰诗豪介绍,每逢周末,壹秋堂非遗工坊便会迎来学校和亲子家庭的探访,他们喜欢现场了解文创产品的创作背景,聆听民俗故事,以及体验养生槌的制作过程。常态化的研学活动,让原本藏在店里的非遗,变成了能上手制作、能融入生活的“活文化”。

从蓝靛课程示范班的成立,到创新开设“扎染坊”“蓝靛种植区”,巴马第五幼儿园将非遗教育与劳动教育互融互通,通过种蓝靛、护蓝靛、收蓝靛、打蓝靛、制蓝靛泥等劳动实践,让孩子们从不同维度了解“蓝靛扎染”的民族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以前只在课本里见过传统技艺,现在自己能动手做扎染手帕,还知道蓝靛草怎么种、染料怎么调,课本外的知识太有意思了!”学生黄鼎举着自己染好的蓝色纹样手帕,眼里满是自豪。在巴马镇初级中学,非遗教学与思政课玩起了“跨界融合”。学校开设的蓝靛扎染体验课程,成了学生们最期待的“文化课堂”。

作为该校开发“蓝靛染”体验课程的第一人,教师李云也颇有感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未来主体,我们把非遗融入思政课,学生在动手做扎染、听文化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主动参与传承的责任感,最终实现活态传承。”

据了解,截至当前,李云已带着她的团队深入那桃乡初级中学、那社乡中心小学等10多所乡镇学校开展“蓝靛染”非遗校本课程推广活动。下一步,“蓝靛染”系列课程将会通过学校推广、社会推广、家校共育、工坊研学等方式进行,通过系列的教育活动,拉近大众与传统非遗的距离,让古老技艺在青少年指尖焕发新生。

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民俗文化教育,不仅让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多了“文化味”,更让非遗技艺有了年轻的传承人。未来,巴马将继续结合家乡的文化环境,深耕民俗文化教育,让这份独特的“乡土味道”,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养分,让民俗之花在教育的滋养下,开得更加绚烂。(张宇薇)

来源:考研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