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风送爽,随着汛期的结束,内蒙古迎来晴好天气,京藏高速公路上车来车往。古雁沟中桥下,一泓清泉沿着新建的导流坝顺流而下。谁能想到,就在两个月前,这条路、这座桥,和许多条路许多座桥一起,都经历了一场历史罕见的极端暴雨考验。
金风送爽,随着汛期的结束,内蒙古迎来晴好天气,京藏高速公路上车来车往。古雁沟中桥下,一泓清泉沿着新建的导流坝顺流而下。谁能想到,就在两个月前,这条路、这座桥,和许多条路许多座桥一起,都经历了一场历史罕见的极端暴雨考验。
今年汛期,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相关部署要求,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发挥“1+3+3”机制作用,系统性防范汛期公路安全风险。通过建风险隐患动态管理“一张清单”,健全恶劣天气防御应对、公路巡查与运行监测、分级分类通行管控机制,提升监测感知、应急处置、本质安全能力,强化工程建设、道路运输、公路运营、应急调度四类领域管理,超前部署、精准调度、日夜奋战,有效保障了全区干线公路网未发生因水毁导致的区域性交通中断事件,国省干线公路领域未发生社会人员伤亡。
雨退路畅的背后,是聚焦6大方面25类风险隐患开展的汛期暑期专项整治行动,是“叫应”1824个单位20307人次的预警调度,是40343人次、116万公里的巡查......
极值降雨下的“保卫战”
今年汛期以来,我区降水量突破历史同期极值,共出现9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总体呈现累计降水量大、极端性强;雨季开始早、持续时间长;暴雨过程频发、落区重叠的特点,是1961年以来平均降水量最大、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久的汛期。
7月8日22:19,乌拉特中旗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乌拉河镇降水量将达100毫米以上,且暴雨仍将继续。这一天,是巴彦淖尔市公路养护中心乌拉特中旗海流图边防公路养护所职工徐信、王根“追着雨跑的一天”。当日凌晨,他们便伴着晨星出发,开始对G331的巡查,风雨中奔波400多公里返回海流图时已是晚20点多,随后又匆匆踏上G335的巡查之路。
“22:32,我们接到乌拉特中旗水利局电话说前达门水库正在泄洪,就在回电确认泄洪情况时,水利部门反馈说水量增大已发生溢洪。”巴彦淖尔市公路养护中心乌拉特中旗海流图边防公路养护所所长刘博说。约23:30,乌拉特中旗公安部门封闭了G335线K1018-K1105段两端交通。G335线是重要的运输通道,货车流量较大,暴雨天气叠加水库泄洪,公路和司乘人员的安全牵挂着每个人的心。按照要求,红色、橙色预警期间,巡查频率不少于2小时1次,刘博立即组织4组巡查人员前往G335线K1018——K1105段开展夜间巡查,“到了前达门大桥后,发现上游水量较大,但桥梁结构完整。因为呼勒斯太大桥也存在类似泄洪风险,还有一处是自然资源部门推送的疑似风险路段,如果封闭段落内有车辆通行的话,是很危险的,而且我们得巡查确认这两处风险隐患点是否出现水毁情况。”徐信说。7月9日零时11分左右,徐信和王根巡查至G335线K1067公里处前达门大桥时,突遇路基被上游两公里左右的前达门水库泄洪洪水冲垮,所乘车辆及两人同时被冲走。徐信在洪水中漂流3小时后,在距离前达门大桥3公里外的河槽内被发现并及时送医,目前仍在治疗中,王根至今下落不明。在此之前,由于他们第一时间与公安交管部门协调果断封闭交通,15台车辆被成功拦截,直接避免了更多车辆跌落车毁人亡的惨剧。
对于王根来说,这是他22年来风雨夜巡查值守中平凡的一个夜,然而,就在这平凡的雨夜,43岁风华正茂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徐信说,他们从海流图镇出发时已是暴雨滂沱,开车门时水就漫进车里。车轮碾起的泥水四溅,雨刷不停地来回摆动,半空中仿佛江河倾倒,天地之间看得见的只有白茫茫一片。一路上,王根心系路上群众安危,满心焦急,不停地催促着他快点开车,只求尽快排查危险隐患,对于公路的畅通与安全,他带着“强迫症”般的执着。“越是恶劣天气,越需要我们坚守公路的安全与畅通,这是使命,更是责任。”之前的经年累月,他们就是这样趟着泥泞巡查、抢通、救援。
打好防汛保通“主动仗”
面对雨情汛情,内蒙古交通运输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及时会商研判,预置应急力量,迅速开展防汛防雨、应急调度、抢险救灾等工作,强化“监测预警、巡查防守、力量预置、应急抢通”四维联动,全面落实预警“叫应”机制和公路“响应、巡查、管控”措施,全力保障全区交通运输平安有序和人民群众出行安全。
自治区交通运输系统在落实交通运输部下发的8238公里高速公路疑似风险路段排查的基础上,积极对接自然资源、水利部门,将灾害风险数据与全区3.3万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落图叠加,全面组织汛前汛中风险隐患排查与辨识,形成自治区高速公路及重点普通公路域外疑似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路段清单和山洪淹没区路段清单,并分批次下发给各单位。
“我们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健全汛期公路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机制,不定期调度各地排查整治和应急力量预置情况,组织专业队伍多次深入重大及较大风险隐患点位开展现场核查。”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公路处处长程国义介绍,“一张清单”风险隐患点位共1348处,全部按要求分级分类进行管控,并建立较大以上隐患点三级包保责任制,确保公路风险隐患动态发现、分类管控、有序清零。
此外,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与自治区气象局加强气象服务合作,印发《防御应对强降雨工作程序》《气象预警“叫应”机制》《应对极端恶劣天气预防措施工作指南》等,根据气象预警等级每日开展气象会商,指导各盟市及交通集团全部建立灾害天气防御应对机制,为打好“阵地战”“遭遇战”夯实工作基础。
昼夜坚守决胜“攻坚战”
7月25日,G6京藏高速包头段K554+486处古雁沟中桥突发险情:河道锥坡被暴雨冲刷发生严重水毁,严重威胁道路通行安全。
险情就是命令!内蒙古交通集团包头分公司主要领导刘军、宋海春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靠前指挥。“立即启动‘一路多方’联动机制!”“调度所有可用抢险机械和人员!”“确保群众出行安全!”......雨中,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险战役全面打响,养护部门调集12台抢险机械和35名抢险人员火速奔赴现场;路网监测中心实时发布路况信息,协同交警实施交通管制;服务区迅速响应,开设司乘服务专区,为滞留旅客提供热水和休息场所,安抚司乘情绪。
在抢险最前线,党员突击队冲锋在前。“让我来!”“这里需要加固!”“注意安全!”......雨中,呼喊声与机械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技术保障组连夜奋战,桥梁专家冒雨勘察水毁情况,连夜会商制定抢险方案;监测人员24小时值守,实时监测桥梁状况。各收费所、服务区为过往司乘提供路线规划建议,经过连续26小时的艰苦奋战,险情得到有效控制。
“当时洪水顺着山势奔流而下,巨大的漩涡不断吞噬着锥坡,调来的吨包袋投入水中,打个水花立刻被卷走,直到紧急调运的巨石不断投入水中,才勉强控制冲刷桥墩基础的形势。”说起当时的洪水,内蒙古交通集团包头分公司养护监管部部长张渊依然心有余悸。这场暴雨,这个雨夜,与三年前纳太沟中桥水毁抢通一样,留给他的是不可挥去的记忆。目前,古雁沟中桥抢修恢复工程仍在进行,被洪水冲刷近三米深的河床被填筑形成宽64米长180米阶梯状的导流坝,两侧桥墩通过混凝土铺砌相连,护坡上3米高的沙堆等着恢复加固边坡,只有桥南侧的淤泥、积水成为这个汛期的见证。
狂风呼啸着吹过,暴雨猛烈地打过来,脸上的汗水和泥水交织,眼睛甚至被雨水打得睁不开,雨衣下的工作服早已湿透,雨靴早已灌满泥水……对于夜巡的养护人员来说,远方可能并不具体,但他们都知道,公路连接着天南海北的人们,他们担心着水毁、塌方……他们是趟着泥水巡查,排查隐患的“守夜人”;是放置警示牌提醒过往群众和车辆的“小黄人”;是暴雨中赤脚执勤,积水中推故障车的“推车哥”。
“那几天,我就怕天气预报说有雨,特别是夜间降雨,但半夜手机铃声总会响起,整个汛期几乎没睡过一个好觉”。乌兰察布市公路养护中心主任滑江说。在主汛期,各公路养护工区一线应急抢险队员经常冒雨作业,他们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累了就在车上眯一会儿,饿了就蹲在路边迅速吃点面包、方便面。当夜幕裹挟着雨幕降临,睡梦中的他们经常被一阵急促的集合哨声拽入“战场”。防汛雨衣裹在身上,成了他们对抗雨幕的“战甲”。当第一束车灯刺破浓稠的雨夜,他们的身影在强光与雨帘的交错间,化作最亮眼的一抹绿光;他们奔跑的脚步声,混着雨声,成了最铿锵的鼓点。汛期,全区国省干线公路备有应急队伍537支,应急人员7290名,各类工程抢通机械1697台。
7月23日1:35,暴雨席卷乌海市。因山洪暴发,X175公路过水路面水位迅速上涨至40、50厘米。一辆重型拖车和一辆私家车被困洪流之中。乌海市公路养护中心海南分中心主任赵海峰带领5人应急抢险小组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时,洪水已漫过小型车辆轮毂,小车随时可能被激流冲走。经现场施救,小车被推出,而重型拖车却已越陷越深,普通救援设备已无法靠近。危急关头,赵海峰果断决定由公路养护人员驾驶一台50吨级装载机,利用铲斗作为紧急救生平台,为被困者提供可以站立的避险空间,赵海峰站在1.5米高的铲车臂上引导被困者靠近铲斗,在高处持续保持平衡达半小时之久,终于将被困者安全地转移到铲斗中。
筑牢公路“安全墙”
7月27日,鄂尔多斯境内S103线一处护坡突发险情,浑浊的泥石流裹挟着多块拳头大小甚至半人高的巨石,不断冲击护坡网。“接到报告后,我们第一时间抵达现场,看到护坡下方路面散落着泥沙,上方巨石在泥浆中摇摇欲坠,现场情况十分危急。”鄂尔多斯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准格尔旗第二大队副大队长赵志如说。工作人员一边设置警示标志引导过往车辆绕行,一边迅速联系交警部门,请求对该路段实施临时封路。交警赶到现场拉起警戒线后,联合工作组迅速调来吊车,经验丰富的养护人员主动请缨,系好安全绳后登上吊车吊篮。随着吊篮缓缓升起,养护人员手持大锤,在直面巨石的高空,小心翼翼地对准石块薄弱处敲击。每一次挥动大锤,都伴随着石块的碎裂声和泥浆的滴落。经过数小时紧张作业,巨石被成功破碎成小块,泥石流隐患也得到有效控制。
7月26日,通辽市公路养护中心奈曼旗第一分中心主任王子江办公室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凌晨,车辆在雨中疾驰,路面上的积水不断溅起水花。踩着泥泞的道路,他一边查看水情,一边组织人员回填沙袋、加固路基。铁锹碰撞地面的声音、机器的轰鸣声与雨声交织在一起,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路基加固好了,排水口也疏通了,看着积水缓缓退去,王子江笑着说:“我们也是‘医生’,是守护公路大动脉的‘医生’。”
的确,公路是城乡联通的“经济动脉”,更是群众出行的“安全底线”。315省道K94+500米处的路三圪堆中桥,一头连着救援物资的通道,一头系着周边群众的安危。从7月下旬到8月中旬,这座中桥成为包头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包东大队大队长任志宏和队友们的主战场,巡查车成为他们临时的家。他和24名队员分成三个巡查中队,分片包干,日夜紧盯桥面伸缩缝、桥墩基础、两侧护坡等关键部位,严防道路塌陷、积水、落石等“拦路虎”。8月3日晚,滂沱大雨后,萨拉齐镇通往托克托县的乡道瞬间被汹涌河水吞噬,上百辆受阻车辆在315省道上排起长龙。司机们摇下车窗焦急张望,有的下车踱步,有的按响喇叭,一时间焦灼的气氛在雨幕中弥漫。任志宏当机立断,带着队员在桥两侧支起临时导流点,他举着扩音器一遍遍指引方向,指挥车辆有序改道高速。那一夜,巡查车的灯光在雨雾中反复穿梭,队员们清理路障、搬运石块的身影在灯光中闪烁,沙哑的声音在夜空中飘荡,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拥堵的车流才渐渐疏散,众人这才拖着灌了铅似的双腿靠在冰冷的车边,在此起彼伏的引擎余音里抓紧时间休息......
不眠不休的灯火,屏幕前熬红的双眼,污泥满脸的咧嘴一笑,司乘人员一句暖心的“谢谢”,记录下了交通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也镌刻在2025汛期平安的年轮上。风雨见证担当,谁说平凡不能发光?一位位平凡的交通人甘为路石、无私奉献,把自己与交通相连、与国家战略相连、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相连,让“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实打实地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冀云洁
编辑:宋岩
初审:张若愚
复审:钟圣涛
终审:王婷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