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如有雷同实属巧合,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如有雷同实属巧合,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你真是疯了,公厕旁边开店?”邻居指着那间破旧的门面摇头。
林晓雯咬着牙签下租房合同,月租800元,而同条街其他店铺都要3000元。
女儿小声问:“妈妈,咱们真要在这里开店吗?”
林晓雯看着女儿稚嫩的脸庞,又望向不远处那座散发着异味的公共厕所。
手中的钢笔停顿了三秒,最后毅然决然写下自己的名字。
012007年春天,梧桐叶刚刚吐绿,林晓雯拖着行李箱站在这条破败的街道上。
阳光透过稀疏的树枝洒在地面,却驱散不了她心中的阴霾。
“妈妈,那里好臭。”八岁的女儿林小月皱着鼻子,指向街角那座年久失修的公共厕所。
林晓雯紧紧握住女儿的手,目光落在厕所旁边那间20平米的门面房上。
房东老刘正靠在门框上抽烟,烟雾缭绕中露出一脸无奈的表情。
“林女士,你再考虑考虑吧。”老刘弹掉烟灰,“这地方真不适合开店,前面已经换了五六个租户了,都撑不过半年。”
林晓雯没有回答,她走向那扇斑驳的铁门,伸手推了推。
门发出刺耳的吱嘎声,里面传来一股霉味混合着厕所的异味。
她深吸一口气,转身对老刘说:“就这里了,月租800元,先付三个月。”
老刘愣住了,手中的烟差点掉在地上:“你确定?这可是公厕旁边啊。”
“确定。”林晓雯从包里掏出一叠皱巴巴的钞票,“拆迁款就这些了,再找不到便宜的店面,我们娘俩就真的没活路了。”
旁边卖菜的张大妈探过头来:“哎呀,小林,你这是何苦呢?厂子倒闭了,可以再找工作啊,何必要在这种地方开店?”
“四十岁的女人,还带着孩子,谁要啊?”林晓雯苦笑着摇头,“再说了,女儿明年就要上小学了,总得有个稳定的收入。”
张大妈摆摆手:“那也不能选这里啊,你看看,一天到晚就是些上厕所的人经过,谁会在这买东西?”
林晓雯没有争辩,她知道张大妈说的是实情。
可是她别无选择,拆迁款除了付房租,还要留一部分进货,剩下的就是她们娘俩的生活费了。
老刘接过钱,仔细数了数:“行吧,既然你坚持,咱们就签合同。不过丑话说在前头,这里的条件你也看到了,退租的话概不退款。”
合同签完,林晓雯接过钥匙的那一刻,手在微微颤抖。
她知道,这把钥匙代表着她人生的最后一次博弈。
当天下午,母女俩就开始清理店面。
小月拿着小扫帚认真地扫着地面,林晓雯则用抹布一遍遍擦拭着货架。
夕阳西下,金黄的光线斜射进来,竟让这间破旧的小店显得有些温馨。
“妈妈,我们的店叫什么名字?”小月停下手中的扫帚问道。
林晓雯想了想:“就叫'晓雯便民超市'吧。”
第二天一早,林晓雯就骑着三轮车去批发市场进货。
货架上摆满了日用品、零食、饮料,还有一些简单的蔬菜。
她在门口挂上了手写的招牌:晓雯便民超市。
开业第一天,生意惨淡得让人心酸。
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一共只有三个客人,营业额总共12元。
张大妈路过的时候看到林晓雯正在算账,忍不住说:“我早就说了,这地方不行。你看看隔壁老王的杂货店,一天都能卖几百块呢。”
林晓雯抬起头,勉强笑了笑:“才第一天,慢慢会好的。”
“好什么好?”张大妈摇头叹气,“你这是往火坑里跳啊。”
晚上,小月在做作业,林晓雯坐在柜台后面数着那可怜的十二张一元钞票。
昏黄的灯光下,她的脸显得格外疲惫。
一个星期过去了,平均每天的营业额还是不到50元。
有时候一整个上午都没有一个客人,林晓雯就坐在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大多数人都是径直走向公厕,完事后头也不回地离开。
“你还坚持什么啊?”对面开理发店的李师傅忍不住劝道,“这种地方,神仙来了也做不好生意。”
林晓雯没有回答,她的视线落在远处那座正在施工的天桥上。
工人们正在紧张地作业,钢筋水泥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02
第二个星期,情况依然没有好转。
有一天中午,一个五十多岁的清洁工老头走进店里,要了一瓶矿泉水。
“小老板,你这生意不好做啊。”老头掏出两块钱说道。
“还行。”林晓雯接过钱,找了五毛零钱。
老头接过零钱,犹豫了一下:“我看你在这开了半个月了,每天都没什么客人。要不换个地方吧?”
“换不了。”林晓雯摇摇头,“合同签了一年,而且我也没钱另租店面了。”
老头叹了口气,拧开矿泉水喝了一口:“唉,生活不容易啊。不过你这人倒是实在,别的店矿泉水都卖三块,你还卖一块五。”
这句话提醒了林晓雯。
第二天,她就把店里所有商品的价格都调低了一块钱到五毛。
虽然利润薄了,但客人确实多了一些。
一个月后,张大妈又路过店门口:“还在坚持呢?我看你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就得关门。”
林晓雯正在整理货架,头也不抬地说:“关不了,还有十一个月的房租呢。”
“那你就这样耗着?”张大妈摇头,“真是傻得可以。”
进入夏天后,林晓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延长营业时间。
从原来的早八晚九,改成早六晚十一。
“妈妈,你太累了。”小月看着母亲日渐消瘦的脸庞,心疼地说。
“没事,妈妈还撑得住。”林晓雯摸摸女儿的头,“你好好学习就行。”
延长营业时间的效果很快显现出来。
早上六点,附近工地的工人们上班前会来买茶叶蛋;晚上十点以后,下夜班的人会来买点零食和饮料。
一天傍晚,一个骑三轮车的送货师傅停在店门口。
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说:“老板,有矿泉水吗?要冰的。”
“有。”林晓雯从冰柜里拿出一瓶矿泉水,“一块五。”
师傅接过水,咕咚咕咚喝了大半瓶,然后擦擦嘴说:“你这店开得挺好,价格便宜,营业时间也长。我经常从这里路过,以后就在你这买水了。”
这个送货师傅成了林晓雯的第一个固定客户。
很快,他还带来了其他几个跑运输的朋友。
“小林啊,你这是越来越精神了。”清洁工老头又来买水,他现在几乎每天都会来一次。
“托您的福。”林晓雯笑着说,“多亏了您提醒我降价。”
老头摆摆手:“这是你自己的本事。我在这附近扫地三年了,看过太多店铺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像你这样踏实经营的,还真不多见。”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来买冷饮的客人也多了起来。
林晓雯又增加了一台冰柜,专门卖冰棍和雪糕。
虽然利润微薄,但销量不错。
2008年春天,林晓雯迎来了开店以来的第一个重大转机。
“小老板,告诉你个好消息。”清洁工老头兴冲冲地跑进店里,“公交公司要在这里设个站点,以后会有好几路车在这停。”
林晓雯一时没反应过来:“公交站?在这里?”
“就在前面那个路口。”老头指了指门外,“我听交通局的人说,最迟下个月就能通车。”
这个消息让林晓雯兴奋不已。
公交站意味着人流量的大幅增加,而人流量就是生意的生命线。
03
果然,一个月后,新的公交线路正式开通。
站点就设在距离林晓雯小店不到五十米的地方。
每天早晚高峰期,都有大量的乘客在这里等车。
效果立竿见影。第一天,营业额就达到了180元,比平时翻了一番。
“妈妈,今天客人好多啊。”小月高兴地说。
“是啊,咱们的好日子来了。”林晓雯脸上洋溢着笑容。
随着客流量的增加,林晓雯开始扩展业务。
她在店里增加了早餐供应:包子、豆浆、茶叶蛋。每天凌晨五点就起床准备,虽然辛苦,但收入可观。
到了2008年底,林晓雯的日营业额已经稳定在200-300元之间。
在这条街上,她的小店已经成为了唯一的便民服务点。
“小林,你这生意做得挺红火啊。”张大妈的语气里已经没有了之前的嘲讽。
“托大家的福。”林晓雯客气地回答。
“当初我还说你傻呢,现在看来是我眼光不行。”张大妈有些尴尬地笑了笑。
确实,现在很多人都对林晓雯刮目相看。
当初那些嘲笑她选址不当的邻居们,现在都对她的成功感到惊讶。
林晓雯心里清楚,这一切都是因为公交站的设立。
如果没有这个意外的转机,她可能真的撑不到现在。
进入2009年,生意越来越稳定。
林晓雯开始考虑扩大经营规模,但20平米的面积实在有限。
她只能在商品种类上下功夫,尽量满足客人的各种需求。
“老板,有报纸吗?”一个老大爷问道。
“有,就在那边。”林晓雯指了指门口的报架。
“多少钱一份?”
“一块钱,跟报摊一个价。”
老大爷满意地点点头:“那就方便多了,以后买报纸就来你这。”
就这样,小小的便民店承担起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买生活用品、吃早餐、充手机、取快递、买报纸…几乎成了附近居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年底的时候,林晓雯又算了算账。
2009年的纯收入竟然达到了六万多元,是她在工厂上班时年薪的两倍。
“妈妈,我们发财了吗?”小月天真地问道。
林晓雯笑着摇头:“还早着呢,不过比以前好多了。”
确实,虽然还算不上发财,但这个收入已经让母女俩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小月能上更好的辅导班了,林晓雯也给自己买了几件像样的衣服。
更重要的是,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从一个下岗女工到小有名气的小老板,这个转变让她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然而,就在一切看起来都向好的时候,2010年初,一些不寻常的事情开始发生,让林晓雯隐隐感到不安。
2010年1月的一个上午,林晓雯正在整理货架,突然看到一个穿西装的中年男子在店门口四处张望。
男子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不时在上面记录着什么。
“先生,买点什么吗?”林晓雯主动上前询问。
男子抬起头,露出职业性的微笑:“哦,不用,我就是看看。”说完,他又在文件夹上写了几笔,然后离开了。
林晓雯觉得有些奇怪,也没有多想。可是接下来的几天,类似的事情不断发生。
不同的西装男子,都会在店门口观察一阵,然后在本子上记录什么。
“妈妈,那些人是干什么的?”小月指着又一个正在测量门面宽度的男子问道。
“不知道。”林晓雯皱了皱眉头,“可能是什么调查吧。”
04
一个星期后,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几个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来到这条街,开始挨家挨户地拍照、测量。
“同志,请问你们是做什么的?”对面理发店的李师傅忍不住问道。
“例行调查,没什么特别的。”其中一个工作人员简单回答了一句,就继续忙自己的事情。
这种神秘的调查持续了一个多星期,整条街的商户都感到不安。
大家私下里议论纷纷,但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会不会是要拆迁啊?”张大妈担忧地说。
“应该不会吧,这地方又不是什么黄金地段。”刘大叔摇头。
“那为什么要测量呢?”李师傅疑惑地问。
林晓雯听着大家的议论,心里也七上八下的。
如果真的要拆迁,她的小店该怎么办?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客源,岂不是要重新开始?
二月份的一天,清洁工老头神神秘秘地走进店里:“小老板,我听说了一个消息。”
“什么消息?”林晓雯连忙问道。
老头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说:“听说政府要在这里搞大项目,具体是什么不清楚,但肯定是大动作。”
“您从哪听说的?”
“我一个朋友在城建局工作,他透露给我的。”老头神秘兮兮地说,“不过你别到处说,这还没正式公布呢。”
这个消息让林晓雯更加不安。
三月初,街道办事处突然贴出了一张通知:《关于征求片区开发意见的公告》。
通知内容很模糊,只是说要对这一带进行“综合开发改造”,具体方案还在制定中。
看到这张通知,商户们都炸了锅。
“这是要赶我们走啊!”张大妈愤愤不平地说。
“做了这么多年生意,说搬就搬?”李师傅也很不满。
“关键是赔偿怎么算,新店面在哪里找?”刘大叔忧心忡忡。
林晓雯站在人群中,心情复杂。当天晚上,她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小月见妈妈心事重重,关心地问:“妈妈,我们是不是要搬家了?”
“可能吧。”林晓雯抚摸着女儿的头发,“不过别担心,妈妈会想办法的。”
第二天,林晓雯决定主动出击。她找到街道办事处,想了解更多信息。
“大姐,您好,我想咨询一下片区开发的事情。”林晓雯礼貌地对接待员说。
“具体情况还在审批阶段,等有了确切消息会通知大家的。”接待员公事公办地回答。
“那大概什么时候能有结果?”
“这个不好说,快的话两三个月,慢的话可能要半年。”
从街道办事处出来,林晓雯的心情更加沉重。
不确定性是最让人焦虑的,她不知道该继续经营还是提前转让。
四月份,又有新的变化。
几辆挂着外地牌照的考察车经常在这条街上转悠,车上下来的都是西装革履的人,看起来像是投资商或者开发商。
“肯定是大项目。”送货师傅说,“我跑了这么多年,这种阵势只有搞大开发的时候才有。”
“会是什么项目呢?”林晓雯问道。
“不好说,可能是商场,可能是住宅,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师傅摇摇头,“反正肯定不是小打小闹。”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传言越来越多。
有人说要建大型购物中心,有人说要建高档住宅区,还有人说要建办公大楼。
所有这些都只是猜测,没有官方证实。
05
五月的一个下午,林晓雯正在店里招呼客人,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当初的房东老刘。他满脸兴奋地走进店里。
“小林,恭喜恭喜啊!”老刘笑得合不拢嘴。
“恭喜什么?”林晓雯一头雾水。
“你还不知道吗?”老刘压低声音说,“我刚从朋友那里得到消息,这里要建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政府的补偿标准可不低啊!”
林晓雯的心跳突然加速:“真的吗?”
“千真万确!”老刘兴奋地搓着手,“当初我还劝你别在这开店呢,现在看来是我眼光不行。你这一下子可要发财了!”
这个消息让林晓雯既兴奋又忐忑。如果真的是这样,她确实会得到一笔不菲的补偿。但同时,她也要失去这个经营了三年的小店。
2010年6月的那个周一,晨雾还未完全散去。
街道办事处门前,《关于建设商业综合体项目的通告》已经贴上。
人群如潮水般涌来。林晓雯挤在熙攘的商户中间,心脏狂跳不止。
周围传来此起彼伏的惊呼声、叹息声,还有压抑的咒骂声。
老刘的消息果然没错。
项目规模、拆迁范围、补偿标准——一切都白纸黑字地摆在眼前,再无侥幸的余地。
林晓雯的手指颤抖着,在密密麻麻的名单中艰难搜寻。
她的视线在纸上游移,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终于,在公告的右下角,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跃入眼帘——林晓雯。
她的呼吸几乎停止了。
紧跟在名字后面的,是一串阿拉伯数字。
当那个数字在她脑海中清晰起来的瞬间,林晓雯双腿发软,差点跌坐在地上。
“天哪,这补偿金额也太高了吧!”张大妈瞪大了眼睛。
“是啊,比我们店面价值高出好几倍呢。”李师傅也难以置信。
根据公告,林晓雯的20平米店面可以获得50万元的补偿金,另外还有新商场的优先选址权和三年免租优惠。
林晓雯看着公告上的数字,一时间有些不敢相信。
50万元,这对她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妈妈,我们真的有50万元了吗?”小月兴奋地问道。
“是的,宝贝。”林晓雯紧紧抱住女儿,眼眶里含着泪水。
当天下午,工作人员就开始挨家挨户地办理补偿手续。
林晓雯在合同上签字的时候,手还在微微颤抖。
“林女士,您运气真好。”负责办理手续的工作人员说,“这个项目政府规划了三年多,您正好赶上了黄金期。”
“三年多?”林晓雯愣住了。
“是啊,2007年就开始论证了,只是一直没有对外公布。”工作人员解释道,“您2007年在这里开店,正好踩对了点。”
听到这话,林晓雯恍然大悟。
原来政府早就有了开发计划,而她当初选择这里纯属巧合。
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当时的无奈之举,竟然成了最明智的决定。
消息传开后,整条街都轰动了。那些当初嘲笑林晓雯的人,现在都目瞪口呆。
补偿款很快就到账了。
林晓雯看着银行卡上的余额,仍然觉得像在做梦。
从一个下岗女工到拥有50万积蓄,这个转变太大了,大到她都有些不敢相信。
06
拿到巨额补偿后的第一个月,林晓雯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意外的事情——她没有急着花钱享受,而是报名参加了一个为期三个月的现代零售管理培训班。
“妈妈,我们都有这么多钱了,你还要去上课吗?”小月不解地问。
“宝贝,钱只是工具,知识才是真正的财富。”林晓雯认真地说,“妈妈要学会怎样更好地做生意,这样我们的钱才能越来越多。”
培训班里,林晓雯是年龄最大的学员,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
起初,她有些自卑,担心跟不上课程进度。但她的刻苦和认真很快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
“林女士,你的学习态度真的很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这样对她说。
在培训班里,林晓雯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商品陈列技巧、库存管理、客户关系维护、财务规划等等。
这些专业知识让她意识到,自己以前的经营方式有很多不足之处。
“原来开店还有这么多学问。”林晓雯在学习日记中写道,“以前我只是凭感觉做生意,现在才知道什么叫科学管理。”
培训期间,林晓雯还结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其中一个叫王梅的女士,也是从小本生意做起,现在已经有了三家连锁店。
“晓雯,你有很好的经营天赋,”王梅对她说,“再加上现在的资金基础,完全可以做大做强。不过,一定要有长远规划,不能急于求成。”
王梅的话让林晓雯深受启发。
她开始制定详细的五年发展计划:
第一年稳扎稳打,开一家标准化的便民超市;
第二年扩大规模,增加经营品类;第三年考虑开分店;
第四年建立小型连锁;第五年实现区域品牌化。
与此同时,林晓雯也没有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她的人。
她特意去看望了清洁工老头,得知老人的孙子正在为学费发愁,立即拿出一万元资助。
“林老板,这怎么能行,太多了。”老头推辞着。
“大爷,当初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您和其他人的支持给了我继续下去的勇气。”林晓雯诚恳地说,“现在我有能力了,就应该回报社会。”
类似的善举还有很多,就连那个曾经看不起她的房东,因为投资失败陷入困境时,林晓雯也伸出了援手。
“晓雯,你这样下去钱不够花的。”有朋友提醒她。
“钱是赚来的,不是省来的。”林晓雯笑着说,“再说,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人心都是肉长的,今天我帮了他们,明天他们也会帮我。”
果然,林晓雯的善举为她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当她开始选址准备开新店时,几乎所有人都主动提供信息和建议。
拿到补偿金后,林晓雯并没有闲着。
商业综合体要两年后才能建成,她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另寻地点继续经营。
但这次,她的选择余地大了很多。有了资金和经验,她可以选择更好的位置,开更大的店面。
07
经过一番考察,林晓雯在新建的居民小区里租下了一间80平米的店面。
这里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是理想的经营地点。
但选址只是第一步,装修设计才是关键。
林晓雯运用在培训班学到的知识,精心设计了店面布局。
入口处是促销商品区,中间是日用品区,最里面是食品区,收银台设在中央位置,既方便管理又能防止偷盗。
“这个布局很专业啊。”一个搞装修的师傅夸赞道,“一看就是内行人设计的。”
林晓雯微笑不语。三个月的培训没有白费,她现在确实算得上半个专家了。
新店装修期间,小月的表现也让林晓雯很欣慰。
有了稳定的经济基础,孩子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自信。
“妈妈,我想学钢琴。”小月提出了要求。
“好,妈妈支持你。”林晓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钢琴课很贵,每月要1500元,但林晓雯觉得值得。
她深知教育投资是最划算的投资,孩子的未来比什么都重要。
看着女儿认真练琴的样子,林晓雯心中充满了希望。
她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给女儿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老板,你这新店不错啊。”那个送货师傅又找到了她,“地方比以前大多了。”
“是啊,总算是苦尽甘来了。”林晓雯笑着说。
新店开业第一天,来了很多老客户。清洁工老头、环卫工人、出租车司傅……他们都专门赶来捧场。
“小老板,你搬到这里我们找了好久呢。”老头高兴地说,“以后买东西还得找你。”
“谢谢大家这么支持我。”林晓雯感动地说,“以后一定会更用心地为大家服务。”
由于店面大了,林晓雯增加了更多的商品种类。
除了原来的日用品和食品,还增加了文具、玩具、小家电等。
营业额比以前翻了好几倍,日收入经常超过2000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小月的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
有了稳定的收入,林晓雯给女儿报了各种兴趣班,钢琴、画画、英语,样样不落。
“妈妈,我长大后也要像你一样做生意。”小月认真地说。
“好,妈妈支持你。”林晓雯欣慰地笑了,“不过首先要好好学习,有了知识才能做好生意。”
两年后,商业综合体建成开业。
林晓雯利用优先选址权,在一楼选了一个黄金位置,开了一家150平米的便民超市。
开业当天,来了很多熟人。那些当初嘲笑她的邻居们,现在都变成了羡慕的表情。
“小林,你这店开得真气派。”张大妈由衷地赞叹。
“当初要是我也在公厕旁边开店就好了。”李师傅后悔地说。
最有趣的是那个早餐摊老板,他居然主动找到林晓雯:“林老板,你看能不能让我在你店里卖早餐?我可以分你一部分利润。”
林晓雯想了想,同意了他的请求。毕竟大家都是为了生活,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谢谢你,林老板。”早餐摊老板感激地说,“当初是我有眼无珠,现在只能仰仗你了。”
08
商业综合体里的店铺,每天都有大量的客流。
林晓雯的便民超市位置最好,生意自然红火。
平均每天的营业额都在3000元以上,节假日更是能达到5000多元。
算起来,林晓雯现在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100万元。
从一个下岗女工到年入百万的老板,这个转变让所有认识她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林老板,你现在是我们的榜样啊。”清洁工老头每次来买东西都会感慨,“谁能想到当初那个在公厕旁边开小店的人,现在能做这么大的生意。”
“都是运气好。”林晓雯谦虚地说。
“不是运气,是你有眼光,有毅力。”老头摇头,“换了别人,早就放弃了。”
确实,回想起来,如果当初她没有坚持下去,如果她像其他人一样嫌弃那个位置,今天的成功就不会属于她。
有时候,林晓雯也会想起那间公厕旁边的小店。
那里记录了她人生最艰难的一段时光,也见证了她的坚持和努力。
虽然店面早已拆除,但那段经历永远是她最珍贵的回忆。
现在,每当有人问起她成功的秘诀,林晓雯总是说:“没有什么秘诀,就是不放弃。当生活把你推到最困难的地方时,也许那里正是你新生活的起点。”
小月现在已经上初中了,成绩优异,性格开朗。
她经常对同学们说:“我妈妈是最厉害的女人,她能在公厕旁边开出最成功的店。”
是的,3年前的那个决定改变了林晓雯的一生。
当初那些嘲笑她的人,现在都傻了眼。
他们万万没想到,一个看似愚蠢的选择,竟然成就了一个财富传奇。
而林晓雯深知,这一切的背后,是命运的安排,更是自己的坚持。
如果没有那三年的默默坚守,如果没有那些风雨兼程的日子,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功。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戏剧性。
有时候,看似最糟糕的选择,却能带来最好的结果。
有时候,别人眼中的愚蠢,却是自己人生的转折点。
关键是,要有勇气走下去,要有信心坚持下去。
只有这样,才能在命运的转角处,遇见最好的自己。
如今的林晓雯,已经从一个为生计发愁的下岗女工,成长为一个拥有三家连锁店、年收入超过200万元的成功企业家。
站在新开的第三家连锁店门前,看着络绎不绝的顾客,林晓雯心中充满了感激。
感激命运的眷顾,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更感激自己当初没有放弃的勇气。
夕阳西下,金光洒在林晓雯的脸上,她的笑容温暖而坚定。
这个曾经在公厕旁边开小店的女人,如今已经成为很多人心中的传奇。
而她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
来源:大大大大聪明游戏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