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尼莫地平在上世纪80年代问世,属于钙通道阻滞剂,能够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小动脉扩张,血管阻力下降,从而降低血压,同时改善大脑和心脏的供血情况,对预防心绞痛和缺血性事件有积极意义。氯沙坦则在90年代投入临床应用,它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断体内促使血管收
尼莫地平在上世纪80年代问世,属于钙通道阻滞剂,能够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小动脉扩张,血管阻力下降,从而降低血压,同时改善大脑和心脏的供血情况,对预防心绞痛和缺血性事件有积极意义。氯沙坦则在90年代投入临床应用,它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断体内促使血管收缩的激素通路,起到维持血管舒张和减轻心脏负荷的作用。二者的机制互补:一个直接放松血管,一个从激素通路抑制收缩,联合使用往往能让血压下降更平稳,并减少单一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因此成为临床上控制中度到重度高血压的常用组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长期血管保护和生活质量保障。
58岁的赵国林来自深圳,是一名做了大半辈子水泥活的工人。几十年里,他每天早出晚归,不是和砂石打交道,就是扛水泥、抹灰、搬砖。为了省钱,他的饮食总是简单凑合,清早在工棚里泡一碗咸菜面条,中午就馒头夹咸肉,晚上累得没力气做饭,往往随便煮点挂面。口味偏咸是常态,腌菜、卤肉几乎天天少不了。长期的重体力劳动和高盐饮食,让身体早已积压隐患。他平日靠浓茶提神,夜里加班干活时,还常拿烟酒缓解疲劳。这些习惯在他眼里再平常不过,却一步步把身体推向危险的边缘。
2022年5月27日清晨,赵国林正弯下腰,双手使劲搅拌砂浆,汗水顺着鬓角滑落,滴在脚边的灰堆上。就在这时,眼前突然一阵发黑,视线像被一层厚重的雾气遮住,原本清晰的石子和水泥块瞬间模糊成一片。他愣了一下,耳边骤然炸开低沉的轰鸣声,像工地上的搅拌机在脑中轰轰作响。太阳穴突突鼓胀,血液随着心跳一下一下撞击在颅骨里,冲击感强烈得让他忍不住皱眉。他急忙直起腰,抬手紧紧捂住额角,掌心下清晰感受到血管的脉动在剧烈跳动,伴随着灼热的烫感。脸颊迅速泛红,额头却冒出密密麻麻的细汗,顺着皮肤蜿蜒而下,湿透了脖颈。他努力深吸几口气,却觉得空气进入肺部的量不足,每一口呼吸都带着沉重。赵国林心里嘀咕,估计是前一晚加班太晚,身体熬不住了,便甩甩头,勉强让自己清醒些。视线过了好一阵才逐渐恢复清晰,他暗自安慰自己,歇歇就会好,随后又硬撑着继续搅拌砂浆。
赵国林刚把搅拌好的砂浆倒进水桶,弯腰去端的时候,胸口突然涌上一股沉重的压迫感,像有什么东西从里面慢慢撑开。他的双臂刚一用力,胸腔就仿佛被铁手攥紧,呼吸立刻变得急促。心脏在胸膛里剧烈跳动,每一下都撞得他心慌意乱,耳边的嗡鸣声骤然放大,夹杂着心跳的沉闷声,震得眼前阵阵发晕。赵国林咬紧牙关,慌忙把沉重的水泥桶放回地面,整个人前倾,双手紧紧撑在石板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冷汗迅速顺着鬓角往下滴,打湿了衣领,掌心却又麻木发热。他张嘴用力吸气,却感觉胸口像被石块压住,空气进得不够,每一次呼吸都短而急。他艰难咽下一口唾液,低声嘀咕:“怕是血压又上来了。”说完抹了一把额头的汗,端起凉水猛灌几口,心里暗暗盼着能缓一缓,可心口的沉重却没有消散。
没过多久,症状全面爆发。赵国林刚想直起腰继续干活,胸口的压迫感突然急剧收紧,像是一根绳索猛地勒住了心脏。刺痛顺着心口直窜上脖颈,又迅速延伸到肩背,疼得他差点喘不过气。呼吸骤然变得短促,胸腔像被彻底堵住,气体只能断断续续进入肺里,越吸越慌。他眼前迅速陷入黑暗,闪烁着无数密集的亮点,像针刺般刺痛双眼。他本能地伸手去抓旁边的工具台,想要稳住身体,却发现手指完全不听使唤,僵硬得像不是自己的。手里的扳手从掌心滑落,重重砸在地上,发出刺耳的响声。他张口想呼喊工友,但喉咙里只挤出几声嘶哑的气音,舌头像打了结一样僵硬,说不出完整的话。
冷汗一滴滴砸在地上,赵国林的衣服早已湿透,紧贴在背上。他胸口起伏剧烈,呼吸短促,双唇渐渐发紫。努力抬起手臂,刚抬到一半便无力垂下,手指僵硬地颤抖。眼皮沉重得睁不开,视线模糊一片。全身的力气像被抽空,双腿一阵软绵,身体不受控制地摇晃。工友听到扳手落地声,转头看见他险些倒下,急忙冲过来扶住。只见赵国林呼吸急促,胸口剧烈起伏,双腿已经软得支撑不住,手脚冰凉发抖,脸色惨白而带着青紫。工友慌乱中大声呼喊,赶紧招呼人帮忙,合力将他搀扶着往外拖,火速送往医院。
在急诊室里,赵国林被迅速安置在病床上,医护人员立刻为其测量生命体征。电子血压计连续三次结果均在182/108mmHg左右,提示血压显著升高。心电图检查显示为窦性心动过速,伴有ST段轻度压低和T波改变,说明心肌存在缺血的迹象。进一步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显示,总胆固醇6.1mmol/L,甘油三酯2.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至3.9mmol/L,高密度脂蛋白则偏低。血液流动状态已不理想,脂质异常增加了血管硬化和阻塞的隐患。
随后医生为赵国林进行了心脏彩超,发现左心室舒张功能有所减弱,心脏收缩力暂时保持在正常下限,射血分数在55%左右。与此同时,眼底检查提示小动脉迂曲,管壁反光增强,属于轻度动脉硬化表现。结果汇总后,医生明确告知:这是二级高血压伴血脂异常,如不及时治疗,心梗和脑梗的风险随时可能发生。
赵国林愣愣地坐在椅子上,久久没能说出话来。他一直以为头晕、胸闷只是劳累导致,从没想过自己已经病了。他低声自语:“不就是干活累了吗?怎么会是高血压……”语气中满是不敢相信。工友在旁边沉默无言,只能轻轻拍着他的肩膀。医生耐心开口解释:“高血压不是一夜形成的,而是长期生活习惯和体质叠加的结果。你常年重体力劳动,起早贪黑休息不足;饮食偏咸,咸菜和腌肉吃得多;抽烟喝酒提神,缺乏规律锻炼。这些因素叠加,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血压才会逐渐升高,血脂也跟着异常。现在的症状,就是血管发出的警示信号。”
赵国林神情愈发凝重,抬头追问:“那以后我该怎么办?是不是再也不能干活了?”医生安慰说:“并不是不能干,而是要学会保护自己。我们给你开了尼莫地平和氯沙坦。尼莫地平是钙通道阻滞剂,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氯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能防止血管收缩,减轻心脏负担。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血压会更平稳。你必须按时服用,不要随意停药或漏服。”
医生进一步叮嘱:“饮食方面必须清淡,减少盐和油的摄入,腌制品、卤味等高盐食物尽量避免,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和粗粮,这样才能减轻血管的压力。作息方面要规律,每天最好在晚上十点前入睡,避免长时间熬夜,让身体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运动也要坚持,但以适度为宜,每天进行三十分钟左右的快走或轻度活动,不要再像以往那样长时间过度劳累。情绪管理同样重要,遇到问题时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紧张或情绪波动过大。”
赵国林点头记下,出院后立即做出改变。餐桌上原本常见的腌菜和卤肉逐渐减少,普通食盐也换成了低钠盐。做饭时,他刻意增加了青菜、胡萝卜等食材,午饭不再是简单的馒头夹咸肉,而是搭配豆腐、青椒炒菜等更清淡的选择。每天清晨,他都按时起床,先用家里的血压计测量血压,认认真真记录在随身的小本子上。一天劳作结束后,他不再像以前一样累到直接倒头就睡,而是主动和工友在工地周围快走几圈,活动筋骨。曾经离不开的浓茶也逐渐戒掉,口渴时只喝温水。药物方面,他格外谨慎,严格遵照医嘱,尼莫地平和氯沙坦定时定量服用,从不漏服,生怕再出现任何闪失。
三个月后,赵国林再次到医院复查。血压连续测得在128/82mmHg左右,比之前明显下降并趋于稳定。血液检查提示总胆固醇降低至5.2mmol/L,甘油三酯为1.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3.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较前有所回升。心电图显示心率较为平稳,ST-T改变较入院时有所改善,没有新的异常。医生告诉他:“控制得不错,坚持下去。”赵国林心里稍稍松了口气,也明白高血压不会痊愈,必须靠坚持。于是保持着清淡饮食、规律作息和按时服药的习惯。转眼一年过去,他以为病情得到稳定,却没想到意外再次发生。
2023年8月8日清晨,赵国林正在工地搬运沉重的水泥袋,腰刚弯到一半,胸口猛然传来一阵撕裂般的剧痛,像一股灼热的力量直压心脏深处。他的身子瞬间僵住,手里的水泥险些滑落在地。胸前的压迫没有丝毫缓解,反而愈发加重,心脏在胸腔里狂乱地撞击,每一次收缩都带来刀割般的痛感。他本能地弯下腰,双手死死捂住胸口,呼吸瞬间被卡住,气体只能断断续续涌入肺部,仿佛随时要窒息。疼痛迅速向左肩和锁骨扩散,手臂像被灌满铅块般酸胀无力,连抬起来的力量都没有。他的脸色刹那间失去血色,变得惨白,额头渗出一颗颗豆大的汗珠,顺着面颊蜿蜒而下,滴落在灰尘里。
胸口的压迫感越来越强烈,赵国林试图张嘴呼喊,却只能发出嘶哑的气声,舌头僵硬,话语被堵在喉咙里。他踉跄着后退,两条腿瞬间失去支撑,几乎要跪倒在地。为了不让自己直接倒下,他拼尽力气死死抓住一旁水泥堆的边角,指关节被撑得发白,青筋暴起。全身因剧痛而不停颤抖,衣服被冷汗湿透,紧贴在背上,胸口的起伏急促而紊乱。眼前蒙上一层厚雾,视野模糊到只能捕捉到模糊的人影。心跳急促得像要冲破胸腔,又时不时顿挫,好似下一秒就会骤停,让他心中一阵恐惧。
耳边的轰鸣和胸腔里急促的喘息交织在一起,外界的声音几乎完全听不清。他下意识地伸手去抓身边的水壶,想喝口水缓一缓,可手指已毫无力气,刚碰到瓶身就无声滑落。胸口的疼痛一波接一波,像潮水般冲击身体,让他再也控制不住,只能低声呻吟,身体蜷缩着靠在石堆边。工友听见动静,急忙冲上前,眼前的赵国林唇色已经泛青,呼吸急促,胸膛剧烈起伏,双眼半睁半闭。他试着开口,却只吐出几声断续的气音,随即整个人完全瘫软下去。工友心头大乱,一边大喊呼救,一边慌乱地将赵国林抬起,几人合力把他架上车,火速往医院赶去。
急诊初查:血压仅测得78/50mmHg,提示循环极度不稳,心率高达136次/分。心电图显示广泛前壁ST段弓背样抬高0.25~0.35mV,伴随II、III和aVF导联明显压低,呈现典型心梗改变。抽血化验结果显示肌钙蛋白I升高至11.7ng/mL,CK-MB高达92U/L,说明心肌坏死已经十分严重。血气分析结果显示乳酸浓度为4.8mmol/L,提示组织灌注不足。床旁超声进一步证实,左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射血分数下降到28%,心脏泵血能力严重减弱。医生当即判断为急性前壁广泛心肌梗死,并伴随心源性休克,病情危急。
医护团队立刻展开抢救,迅速为赵国林建立双侧静脉通道,快速推注升压药,并同时输入液体以维持循环。氧气面罩立即加压供氧,监护仪实时监测心律变化。与此同时,导管室启动冠脉造影准备,试图为他打开闭塞的血管。然而就在推进准备过程中,心电监护屏幕上突然出现剧烈波动,提示心律完全紊乱,心电曲线呈现典型室颤波形。医生立即高声下令,给予电除颤,同时同步进行胸外按压和气囊辅助通气。除颤后赵国林短暂恢复了窦性心律,但心肌收缩依旧微弱,血压仍在快速下滑,面色愈发苍白。
没过半小时,赵国林再次陷入室颤,监护仪上电活动波动剧烈。医护团队紧急进行了三次连续电除颤,但均未恢复有效循环。胸外按压持续进行,药物注射不断推进,肾上腺素和胺类药物相继使用,却始终未见明显转机。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国林的瞳孔逐渐散大,对光反射完全消失,呼吸变得断断续续。监护仪上的心电曲线最终缓缓拉直,显示心脏电活动彻底停止。经过数十分钟全力抢救,医生沉重宣布:抢救无效。
“对不起,我们已经尽了全部努力……”医生摘下手套,低沉的声音在急诊室内回荡,随即宣布了结果。话音落下,赵国林的妻子整个人猛地僵住,身体像被抽空了力气般颤抖,脚下踉跄,险些跌倒在地。她扑通一声坐到长椅上,双手死死抓着自己的膝盖,额头青筋暴起,眼神充血而呆滞。喉咙里挤出的声音嘶哑而颤抖:“不可能……怎么会这样?!”下一秒,她猛地站起身,冲到病床边,握住丈夫已冰冷的手,泪水决堤般滚落:“医生,你不是说他血压控制得很稳吗?他每天都按时吃药,从不漏服!尼莫地平和氯沙坦,一颗都没少过!”
她猛然转过头,双眼布满血丝,死死盯着医生,声音哽咽却高亢:“他已经改变了!每天都测血压,写在小本子上,连工地收工后也坚持走路!浓茶早戒了,饭菜清淡得连我都不习惯!你们告诉我,他这么谨慎,这么努力,到底哪里还做错了?!”说到激动处,她猛地把手里的小本子摔在桌上,纸页散开,一行行工整的数字跃然眼前。她声音撕裂般颤抖:“这一年多来,他的血压一直在一百二十几到八十几之间,血脂复查也正常!医生次次都说他很好!可现在,他怎么会就这样没了?!”
医生起初并未觉得这是个特殊的病例,像赵国林这样,确诊高血压多年,阶段性控制良好,却依旧突发心梗甚至猝死的病人,临床上并不鲜见。翻看国家近年的心血管流行病学数据,每年心源性猝死的比例依旧居高不下,即便血压表面稳定,也不能完全避免急性事件。于是,医生原本以为赵国林的情况只是又一个“外表良好、实则隐患”的常见例子。然而,当听见妻子带着撕心裂肺的质问时,那种痛彻心扉的笃定让医生心头一震——她坚信丈夫的确尽到了所有努力。散落桌上的血压记录本,一页页规整的数字,愈发令医生心中生出疑惑:这件事,恐怕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医生立即调阅赵国林近一年来所有的入院、门诊及复查资料。血检单、心电图、超声、血脂报告,一份份整齐铺开。出乎意料的是,除高血压外,他并无糖尿病,也未出现慢性肾病或严重代谢异常。各项指标显示,血压稳定在125~130/80mmHg,血脂数值在理想范围,总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均无明显异常。甚至连家庭自测的数据也平稳得几乎挑不出毛病,早晚记录如同一条稳定的曲线。这样的患者,按理说应该是“管理到位”的标准案例。医生心头的困惑却越来越重,他只得将家属请到一旁,试着进一步追问。
“平时饮食和作息如何?运动规律吗?有没有大的压力?”
妻子忍着哭泣,颤声回答:“自从确诊以后,他吃饭比以前讲究多了。午餐时会让工友多炒青菜,晚上不再吃咸腌菜,连馒头夹咸肉的习惯都戒了,改成豆腐和胡萝卜。他还会把盐换成低钠盐。每天不论工地多累,收工后都要绕场走一圈,风大下雨也不耽误,冬天戴好帽子围巾,夏天避开烈日。医生说适度快走最好,他就坚持快走,从不做重度运动。”她的眼泪不停滑落,却语气坚定:“这一年来,他没和家里人吵过架,脾气一直温和。晚上十点前就睡下,偶尔醒来也能继续入睡。”
医生静静点头,心头的迷雾更重。再追问用药情况时,妻子立刻回应:“从不漏吃,也没随意停药。尼莫地平和氯沙坦他定时定量,坚持得很严格。平时也不乱吃药,不信偏方,甚至连一些常见的止痛药都不敢随便碰。葡萄柚、保健品,他早查过,说可能影响药效,就干脆不碰。”医生听完,心中更添疑惑——饮食、作息、运动、药物依从性,全都无可挑剔。按照常规判断,他理应是一个典型的“良好控制者”,可为何依然走向猝死?
不久,院内紧急召开多学科讨论。心内科、急诊科、药学科几位主任齐聚一堂,病例资料、监护记录、化验单、血压日志悉数铺开。有人提出怀疑:是不是家庭测量遗漏了某些高峰期?但翻开小本子,数字工整规范,没有一天空缺,也几乎没有波动。也有人猜测是隐匿性代谢问题,或潜在冠脉痉挛,但检查报告逐一否定。情绪、睡眠、环境因素也被重新审视,妻子的描述却坚定而清晰。会议室里气氛逐渐沉重,每个人的眉头都紧锁,似乎陷入了死胡同。就在讨论近乎停滞时,一位主任忽然开口,语气低沉而笃定:“问题并非在血压控制,也不是在生活方式,而在他每天吃的药本身——尼莫地平和氯沙坦。”
这句话犹如重锤落地,所有人神情一震,随即交头接耳。有人立即反驳:“不可能!用药情况早就查过,他没有漏服、没有加量,更没有随便停药。食物相互作用也被排除,他的谨慎近乎苛刻,药物储存、服用方法都一丝不苟。复查时血压平稳,心电图无异常,哪来的漏洞?”
“不!”主任果断打断,神情沉重,声音却坚定有力:“你们看到的只是表象!尼莫地平和氯沙坦作为联合用药,方案合理,剂量得当,也没有明显药物冲突。但真正致命的隐患,往往潜藏在最容易被忽略的用药细节里。赵国林的问题,不在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而在一些日复一日的小细节上。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最终决定了结果。”
空气凝固,众人面面相觑,眼神里满是疑问。主任扫视全场,缓缓开口:“赵国林并非粗心,他在生活和治疗上的谨慎程度,几乎挑不出毛病。但你们要明白,药物管理从来不仅仅是按时按量,那些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恰恰可能成为压倒血管的最后一根稻草。”说完,他合上病例本,神色凝重。医生们面面相觑,妻子则满脸茫然,眼泪未干,却依旧不敢相信。悬念骤然悬在空气里,无人敢贸然下结论。
赵国林常年在工地上干活,环境里到处弥漫着粉尘。他在服药时却忽视了一个细节——手部没有彻底清洁。工地上混合着石灰粉、泥沙,甚至是细微的金属碎屑,这些物质很容易粘附在手掌和指缝间。赵国林习惯用手直接从药瓶里抓药,表面看似方便快捷,实际上这些粉尘颗粒往往随药片一起进入胃肠道。长期积累,会对胃肠黏膜产生刺激和损伤,影响药物正常吸收。尼莫地平和氯沙坦需要通过稳定的消化吸收才能维持血药浓度,一旦吸收受阻,药效便会大打折扣。他自己感觉每天都没漏服,却没意识到这种微小的污染,正在慢慢削弱药物的作用。
粉尘残留并非一日之害,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服药过程逐渐积累。胃肠道在长期受刺激的情况下会出现慢性炎症反应,药物与黏膜的接触效率随之下降,导致进入血液的有效成分减少。赵国林虽然在复查时偶尔能看到理想的指标,但这些指标只是短期内的表象,并不能完全反映全天候的情况。尤其在血压波动时段,药物发挥的抑制效果不足,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赵国林完全没有警觉到这一点,他仍认为“吃下去”就等于“有效果”,这种疏忽让身体逐渐积累风险。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是睡眠时的姿势。赵国林习惯俯卧睡眠,胸腔长时间受到压迫,夜间呼吸并不顺畅。这种轻度但长期的呼吸不畅,会使血氧水平下降,进而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让血压在夜间出现反复波动。尼莫地平和氯沙坦需要在相对平稳的循环环境中才能最佳发挥,夜间的血压震荡打乱了药效的节律。白天的检查数据看似稳定,但夜间的波动却在暗中侵蚀心血管系统。赵国林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觉得自己睡得沉,实际上身体却在持续承受压力。
这种夜间的血压波动往往极具隐匿性,不会表现为立刻的不适,也不会在日常测量中轻易被捕捉。赵国林的血压记录本上写得整齐规范,早晚的数值大多保持在理想区间,但这只是反映了测量时的片段情况。医学研究早已证实,夜间血压的控制情况与心梗和脑卒中的风险关系更为紧密。俯卧姿势导致的潜在缺氧,让夜间的血压管理出现缺口,而这种缺口往往被患者和医生都忽视。等到危险真正爆发时,留给干预的时间已非常有限。
除了服药方式和睡眠姿势,赵国林在补充剂的选择上也埋下了隐患。他曾听工友推荐,买了一种价格便宜的复合维生素片,想着能增强体力,补充营养。却没有注意到其中含有额外的钾盐成分。氯沙坦在降压的同时,本身就会轻度升高血钾水平。如果长期叠加外源性钾盐,电解质平衡就会慢慢被打破。高钾血症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会对心脏电活动产生微小干扰,导致心律不齐,严重时触发致命性心律失常。赵国林并未察觉,每天都在重复这种无意的“叠加”。
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患者觉得补充剂是“保健”的象征,却忽视了其中的成分与药物之间可能存在冲突。赵国林在复查时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异常,但潜在的电解质失衡却在体内逐渐累积。血压稳定、心电图无大碍的表象掩盖了内部的隐患。一旦遇到外部诱因,比如过度劳累、突然紧张或气温骤降,这种潜在的干扰会瞬间放大,最终诱发心律紊乱或心梗的突发。看似最不起眼的细节,最终却成为压垮心血管系统的关键。
内容资料来源:
[1]陈超,郭远海,刘满昌,等.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25,22(21):72-76.
[2]张丹,孙亚美,娄双月,等. 尼莫地平注射用浓溶液配伍稳定性及比格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25,45(06):1021-1029.DOI:10.16155/j.0254-1793.2024-1241.
[3]苏艳花. 瑞舒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尼莫地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脂水平的影响[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5,35(03):16-18.DOI:10.20281/j.cnki.wjyxb.000141.
(《深圳58岁男子吃尼莫地平和氯沙坦,1年后复查,他的情况怎么样了》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