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有“国标”了,午餐有补助了,课堂也要有精品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8:58 1

摘要:新学期伊始,教育部密集推出多项举措:涵盖校园食品安全与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专项检查,涉及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的国家标准发布,也聚焦课堂质量提升的2025年“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这些举措覆盖了学生的饮食、休息与学习三个关键环节,指向同一个核心命题——教育高质量

新学期伊始,教育部密集推出多项举措:涵盖校园食品安全与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专项检查,涉及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的国家标准发布,也聚焦课堂质量提升的2025年“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这些举措覆盖了学生的饮食、休息与学习三个关键环节,指向同一个核心命题——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全链条保障,让孩子们吃得好、睡得好、学得好。

01 吃得好:从餐桌守护教育公平

在校园里,食堂里的饭菜看似只是孩子们一日三餐,却往往关乎教育公平的大局。教育部此次开展专项检查,不是例行公事,而是一次“拉网式排查”:检查组深入一线,通过陪餐、访谈、查账、实地走访等方式,细致追踪食品安全和资金管理全链条。从食材的采购、运输、加工,到饭菜的留样、监管,再到营养补助资金的核算、拨付与监督,环环相扣,力求不留盲区。

过去十余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让无数孩子第一次在学校吃上热腾腾的午餐。根据教育部与财政部公开信息,该计划每年覆盖约 3795 万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并将国家基础膳食补助标准提高至每生每天 5 元。最新发布的《2024 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24 年受益学生规模为 3137 万人左右。然而,现实中也出现过资金被挤占、食材不新鲜、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家长和社会舆论对“孩子到底吃得怎么样”始终高度敏感。正因如此,本轮专项检查直击痛点,意在补齐制度漏洞,把这道“看不见的防线”织得更密。

与此同时,社会和行业也在探索新的技术路径,以进一步提升校园饮食质量和管理水平。华领通智集团提出的食育融合健康管理方案,就是其中的一个实践方向。该方案以“智能化赋能+规范化管理”为核心,依托智慧终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与食育理念相结合。通过采集学生运动、心率等基础数据,并结合营养学知识,对个体健康状况和营养需求进行分析,从而为校园餐饮提供个性化改进建议。

这一做法不仅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也有助于推动学校食堂在食材采购、菜品搭配和营养均衡等环节实现精细化管理,逐步向智慧化、标准化、营养化方向转型。

“吃得好”不仅是身体成长的保障,更是学习力的前提。午餐的一碗热汤饭,决定着孩子下午是否有精力听讲;一份安全、均衡的营养餐,也关系着城乡孩子能否在同一起跑线上追梦。教育部强调全链条监管,其意义不仅在于守住食品安全底线,更在于通过制度性保障,把教育公平落在最日常、最基础的餐桌之上。

02 睡得好:午休里的教育温度

如果说“吃”关乎能量供给,那么“睡”则是恢复与调节的关键。长期以来,中小学生午休“趴在桌上凑合”的场景屡见不鲜。孩子们手臂当枕、身体蜷缩,不仅休息质量低下,还容易造成脊柱弯曲、视力下降等健康隐患。家长和社会呼吁改善午休条件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5年9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通用技术要求》,首次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对午休课桌椅的设计、生产、检验和使用作出全流程规定。这一“国标”细化到毫米:椅背需能放倒至135度以上,整体长度不少于1050毫米,头枕和腿托的宽度、长度都有明确要求,让孩子能真正舒展身体;桌下净空高度也被规范化,以避免腿部蜷缩;在材料和结构上,更提出了抗冲击、耐老化、耐磨损等严格标准,确保安全与耐用。

这些参数体现的并不仅是技术规范,而是对儿童成长规律的科学回应。脊柱能否自然舒展、头颈是否得到合理支撑、腿部是否有足够伸展空间,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发育阶段的舒适度与健康水平。

在一些先行学校,午休课桌椅的试点已经带来了积极反馈。福建泉州东星实验小学在低年级教室引入可躺式课桌椅,学生只需转动旋钮,椅背便能放倒、脚踏板随之拉出,课桌椅瞬间变身为“午休床”,教室也随即布置成临时宿舍;在安徽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北校区的学生同样迎来了改变,从以往的蜷缩趴睡到如今的舒适平躺,午休体验大为改善。实践表明,这类设施不仅让孩子们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也让他们在下午课堂上精神更饱满。

保障学生良好的午休条件,不仅是满足生理休息的基本需求,也体现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当课椅的靠背角度、桌板的高度差这样细微的环节都被明确纳入标准,这表明教育关怀正在逐步落实到最具体、最日常的层面。

03 学得好:课堂里的系统革新

吃得好、睡得好,最终目的是为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的《2025年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通知》,再次强调要通过遴选工作推动课堂改革。今年的遴选特别将“人工智能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单列为一类,明确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课堂,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

与以往注重录播课资源不同,本次“精品课”建设不仅要求教师具备高质量的教学设计,还强调要整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优质资源,结合人工智能工具,探索探究式和项目式学习。这一变化表明,课堂正在从以知识传递为主逐步转向更加注重个性化学习和智能化教学。

这一改革方向与华领通智旗下AI水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高度一致。作为华领通智人工智能集团推出的聚焦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应用的核心品牌,AI水手提出“12345 系统模型”,以“师生机协同”为核心,构建覆盖教学、管理、评价的系统化路径。在这一框架下,课堂被视为教育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教师的角色也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体验的设计者和数据的分析者。

水手数智教室 S900 正是这一理念的课堂载体,它通过智能化工具深度融合“331实效教学法”,让课堂互动、作业批改、学情反馈形成完整闭环,推动课堂走向高效与个性化。而针对高三学生的 AI 学伴 S300,则以系统化、精准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真正把“学得好”落到实处。

教育部推动精品课遴选,体现了国家层面对课堂质量提升和教学创新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导向;而AI水手的探索,则聚焦于学校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具体场景,提供可操作的智能化路径。前者着眼于顶层设计,后者注重实践落地,两者在不同层面形成衔接,共同推动“学得好”的目标逐步实现。

开学以来的一系列举措表明,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贯通餐桌、课桌与课堂。吃得好是底线,睡得好是保障,学得好是根本。三者共同构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图景,也提醒我们:教育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工程,唯有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持续用力,才能真正托举孩子的全面成长。

来源:华领人工智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