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凡屬於考古学及上古史之作,如《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鬼方昆夷玁狁考》等是也。
羅振玉像
陳寅恪在為《王靜安先生遺書》所撰序文中曾概括王國維學術内容及治學方法云:
其學術內容及治學方法,殆可舉三目以概括之者:
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凡屬於考古学及上古史之作,如《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鬼方昆夷玁狁考》等是也。
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凡屬於遼金元史事及邊疆地理之作,如《蒙古考》及《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兒堅考》等是也。
三曰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凡屬於文藝批評及小說戲曲之作,如《〈紅樓夢〉評論》及《宋元戲曲考》、《唐宋大曲考》等是也。
事實上,如果考察羅振玉的學術事業及其治學方法,也可以看到,他在以上三個方面也有開拓性的貢獻。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殷墟甲骨文資料、漢魏竹木簡和燉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是近代在古代文獻方面的三大發現,在中國傳統學術現代化的歷史上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同時還有一項對近代學術有重大影響的新資料的出現就是“異族之故書”,也就是對域外文獻的發现和引進,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對包括大量日藏漢籍在内的日藏古代文獻發現、介紹和傳播。本文擬根據羅振玉的著作、書信及當時的各種記錄,對其旅日時期刊印日藏漢籍的具體情況進行考察,並對這一時期的學術成就在其學術生涯中的意義進行分析。
羅振玉以前中國人對日藏漢籍的輸入刊印
○羅振玉對日本所藏古典籍的關心
○關於日本所藏古典籍的知識
○與楊守敬的交誼
辛亥以前訪問日本的經歷與旅居京都的情況
1,光緒二十七年十一月(1901年12月)四日~光緒二十八年一月十二日
(羅振玉《扶桑兩月記》)
目的:受兩江、湖廣總督劉坤一、張之洞派遣前往日本進行教育視察
曾到文行堂、琳琅閣等古舊書店蒐訪古籍,並到德富蘇峰成簣堂、宮內省圖書寮觀看藏書。
一月三日由東京出發,四日上午到京都。河井荃廬前往迎接。因當天是休息日,無法參觀學校,故前往參觀琵琶湖疏水。五日,參觀高等女學校、第一高等小學校、美術工藝學校。六日參觀第三高等小學校後前往奈良,參觀博物館、春日神社,在對山樓旅館住宿。七日参觀師範學校、高等女學校、(私立)濟美尋常小學校,然後前往大阪,住宿北川旅館。八日前往神戶,乘坐博愛丸。
2,宣统元年(1909)五月十日(從天津塘沽出發)~六月廿六日返回上海
目的:受學部派遣,前往日本考察農業教育(羅振玉《扶桑再遊記》)
訪問關西:
五月十六日由神戶前往京都(住宿麩屋町繹文旅館)。“晚至書肆看書。”
五月十七日:訪問內藤湖南,見到富岡謙藏、桑原隲藏、狩野直喜。“見《左傳集解》二卷唐寫本、明末高麗質子在北京時日記、《本朝三朝實錄》,並稀世物也。”
下午:“訪富岡君,諸君同在座。”“見唐寫本《毛詩正義》殘卷,約二尺許。富岡君言與今本異同甚多。又有《二李唱和集》,校陳氏刻本前後多十葉,因借鈔(影宋刊本→1910年刊行)。又《周易》單疏古鈔本、北宋《史記》一冊。”見到藤田劍峰,“同至書肆略覽。”
五月十八日:文科大學長松本文三郎、大學總長菊池大麓、圖書館長島文次郎。圖書館:「出示精本書籍數十種,最佳者為卷子本《白氏文集》殘帙、宋本《春秋左氏傅》。諸君留午餐。午後看東京(ママ)府立圖書館,館長湯淺君(吉郎)曾至美國調查圖書館,故建築極合理。
出示元本《韻府群玉》等書。(中略)午後返寓,至中島孝次郎之泉貨堂(京都三條通麩屋町西入),購古泉十餘。桑原學士來拜,送至車站,八時二十九分開車。”
六月廿一日:早7點到達京都。與狩野直喜一起訪問博物館,看《因果經》。“至若林書肆看書,中島货泉堂購古錢數枚。”六時乘火車前往神戶。
長期旅居京都時期刊印日本所藏漢籍事業 宣統三年(1911)十月~1919年
辛亥革命後,在大谷光瑞、内藤湖南等人斡旋下赴日。在京都的八年中,潛心鑽研學術,除了發表眾多研究成果、編撰出版多種學術著作之外,還主持刊印了大量國内外的重要文獻,特别是在日本學者和收藏家的支持之下,出版了一批日本收藏的重要的中國古籍善本。
1,旅居日本之前的古籍刊印事業
○《國學叢刊》(自1910年秋計劃,1911年春编輯、出版《國學叢刊》3册(《周易王弼註唐寫本校字記》、《殷虛書契前編》卷1等)。
「於是乃有國學叢刊之約。歲成六编,區以八目,曰經、曰史、曰小學、曰地理、曰金石、曰文學、曰目錄、曰雜識。將以續前修之往緒,助學海以涓流。」→因辛亥革命中斷。
★學界的好評:
沈曾植:「公自今在環球學界偉人中高踞一席矣。(中略)《國學叢刊》,鄙人極表同情。要常以世界眼光,擴張我至美至深至完善至圓明之國粹,不獨保存而已。(中略)公果且有意於斯,鄙固願隸编摩之末也。」(致羅振玉書札)
楊守敬:「此書彙入《國學叢刊》中甚善,以其版式甚小,與尊刻合也。」「吾之北齊人書《左傅》(中略)他日亦可附《國學叢刊》也。」「又吾見足下《國學叢刻》宗旨,則吾所藏可彙入者甚多,匆々不及縷述。有古鈔《莊子》殘卷子三卷,與宋板大有異同,勿論近刻也。如可彙入,當檢出商之。」「又吾得朱竹垞《宋元人集本書目》一册,似可補入尊刻,容日檐寄。」(致羅振玉書札)
○《宸翰楼叢書》→1914年重编
○其他計劃
「又輯刻藏書中稿本及罕見者若干種,及所藏宋元刊本之罕見而精者,依原本影雕,擬分别彙為叢書,功皆未就。」(羅繼祖《永豐鄉人行年錄》宣统3(1911)年)
→由此可知,除《國學叢刊》《宸翰樓叢書》之外,原來還準備编輯出版若干種稀觏本及宋元刊本的覆刻本叢書。
2,在京都期間的生活與心情
予生平無他好,圖書以外,惟喜收集古文物。及丁國變、萬念都絕、避地海東、時第以著書達日而已。
(羅振玉:「貞松堂吉金圖序」、《貞松老人遺稿 甲集· 後丁戊稿》)
念世變方新、無能致力、私居悲咤、惟寄情於著述、或莳花種竹自娛。(中略)居東八年、雖以著述遣日、而睠念魏闕、未嘗一日去懷。(羅振玉諸子「先府君行述」)
三千年之教澤不絕如線、非矯枉不能反〔返〕經。士生今日、萬事無可為、欲拯此横流、捨反〔返〕經信古莫由也。公方年壯、予亦未至衰暮、守先待後、期與子共勉之。(羅振玉「海寧王忠慤公傳」《丁戊稿》)
→除编著敦煌文書、殷墟甲骨、漢晉木簡、石刻、古印等資料集之外,還一直努力於搜集出版日本所藏重要漢籍善本。
3,日本所藏漢籍善本書的出版
旅居日本期間刊行的日藏漢籍善本書:
1912年
1913年
1914年 《雲窗叢刻》 上虞羅氏日本京都東山僑舍景印 稀見書十種
01 尚書殘一卷(存卷五)漢 孔安國傳(景宜都楊氏景寫日本鈔本)
02 尚書殘一卷(存卷七) 漢 孔安國傅(景上虞羅氏藏日本鈔本)
03 慧超往五天竺傳殘卷 唐 釋慧超撰
04 北巡私記一卷 元 劉佶撰
05 雲東逸史(姚綬)年譜一卷 清 沈銘彝撰
06 簠斋金石文考釋一卷 清 陳介祺撰
07 芒洛冢墓遗文三卷 民國 羅振玉撰
08 西陲石刻錄一卷 民國 羅振玉撰
09 簡牘检署考一卷 民國 王國维撰
10 伯生詩後三卷 元 虞集撰
《宸翰樓叢書》上虞羅氏 重編八種
01 周易舉正三卷 唐 郭京撰
02 東漢書刊誤四卷 宋 劉攽撰(宋版、福井崇蘭館藏)
03 宋季三朝政要六卷 元 口口撰
04 三輔黄圖六卷 漢 口口撰
05 —切如來尊勝陀羅尼一卷 肇論中吳集解三卷 宋 淨浮源撰
06-07 圖繪寶鑒五卷補遺一卷 元 夏文彥撰
08 二李唱和集一卷 宋 李昉、李至撰(補貴陽陳氏景宋本)
1914-1917年 《吉石庵叢書》 上虞羅氏景印
一集(1914-1915)
1-01 敦煌唐寫本尚書釋文殘一卷 唐 陸德明撰
敦煌古寫本道書殘一卷 口口撰
影北宋天聖本律音義一卷 宋 孫奭等撰
1-02 北宋明道本齊民要術殘二卷(存卷五、卷八)後魏 賈思勰撰
(宋版、高山寺藏第五、八卷)
1-03 熬波圖一卷 元 陳椿撰
1-04 開元寫本本草集註序錄殘一卷(存卷一) 梁 陶弘景撰
1-05 唐寫本萄筮書第二十三殘一卷(存卷一) (唐鈔本、大雲書庫藏)
古寫本三藏玄奘法師表啟一卷唐釋玄奘撰(舊鈔本、京都知恩院藏)
1-06 宋椠卷子本文殊指南圖贊一卷(五山版、京都神田氏藏)
宋椠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二卷(存卷一、卷三)(宋版、德富蘇峰藏)
二集 民國六年(1917)景印
2-01、02、03 日本復宋本音註孟子十四卷 漢 趙岐撰 宋 孫奭 音義
(日本覆宋本、德富氏藏)
2-04 復宋蜀大字本孟子音義二卷 宋 孫奭撰
2-05、06、07宋椠本廬山記五卷 宋 陳舜俞撰
(宋版、德富氏藏高山寺舊藏本)
三集 民國六年(1917)景印
3-01 魏三字石經尚書殘石
蜀石經春秋穀梁傳殘石
北宋嘉祐石經周禮禮記殘石
3-02 葉石林模急就章一卷 漢 史遊撰 吳 皇象書 宋 葉夢得臨
3-03 影元說文字原一卷 元 周伯琦撰
3-04、05 契文舉例二卷 清 孫諂讓撰
四集 民國六年(1917)景印
4-01 北宋二體石經禮記檀弓殘石
日本古寫本史記股本紀殘卷(存卷三) 漢 司馬遷撰 劉宋 裴駰集解
(舊鈔本、內藤湖南藏高山寺舊藏本)
4-02 吏部條法殘二卷 宋 口口官撰(永樂大典本、富岡氏賜楓書樓藏)
4-03 渚宮舊事五卷補一卷 唐 余知古撰
4-04 黄山圖經一卷 宋 口口撰
黃山圖一卷 清 釋雪莊繪(富岡氏藏舊刊本)
4-05 負暄野錄二卷 宋 陳槱撰
4-06 秘府略殘二卷(存卷864、卷868)日本 滋野貞主等撰
(舊鈔本、内藤湖南藏)
1916年 《禮記子本疏義》殘一卷(存卷59)(六朝寫本、早稻田大學藏)
《玉篇》 殘一卷 梁 顧野王 撰(舊鈔本、早稻田大學藏)
《世說新書》殘一卷(存卷六)劉宋 劉義慶 撰 梁 劉孝標 註
(唐鈔本、神田醇·小川筒齋·小西氏·山田永年藏)
《悉曇字記》一卷 唐 釋智廣 撰 (寬治七年京都壇州鈔本、吉澤氏)
景祐《天竺字源》七卷(闕卷七、用《字源私鈔》補)
(東京博物館藏高山寺舊藏鈔本)
1917年 《玉篇》殘三卷(存卷9、24、27)梁 顧野王 撰
(舊鈔本、福井崇蘭館、高山寺、石山寺等藏)
1918年 《嘉草軒叢書》 上虞羅氏日本影印本 十一種二十九卷(內一種不分卷未計)
01-07 唐寫文選集註殘本十六卷 梁 蕭統撰
卷四十八首末缺·五十九·六十二首末缺·六十三·六十六·六十八·七十一末缺·七十三後半·七十九首末缺·八十五前半·八十八後一部·九十一後半·九十三·九十四後半·一百二後半·一百十六前半(羅氏、小川氏等藏)
08 欽定石渠寶笈三编總目不分卷(山本悌二郎藏)
09 浣花詞一卷 清 查容撰
番漢合時掌中珠殘卷一卷
群經字類二卷 清 王念孫撰
10 金石萃編未刻稿三卷 清 王昶撰
11 楚州金石錄一卷存目一卷 羅振玉撰
12 楚州城磚錄一卷 羅振玉撰
恒農專錄一卷 羅振玉撰
專誌征存一卷 羅振玉撰
地券征存一卷 羅振玉撰
1919年 回國。將出售京都邸宅的房款交內藤湖南等學者,做為出版日本舊鈔本的資金。《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景印舊鈔本》共計十集:其中第一集收入《毛詩唐風殘卷》、《毛詩秦風正義殘卷》、《翰苑》以及《王勃集》殘2卷,於1922年出版,直到羅振玉去世兩年後的1942年纔全部完成。
结語:刊印日藏漢籍的意義
王國維曾在《雪堂校刊群書敘錄序》(收入《羅雪堂先生全集 初編》第1冊)中云:
若夫生無妄之世,《小雅》盡廢之後,而以學術之存亡為己責,蒐集之,考訂之,流通之。舉天下之物不足以易其尚,極天下之至艱而卒有以達其志。此於古之刊書者,未之前聞,始於吾雪堂先生見之。
短短數語,既高度概括了羅振玉在中國傳統文化面臨重大挑戰時竭盡心力搜集、考訂、刊刻出版古今文獻的目的與意義,同時也為分析和評價羅振玉旅日期間千方百計搜求、出版日藏漢籍善本書及稀見文獻的意義做了最好的說明。
在世界進入已經全球化的今天,流傳於海外的中國古籍以及域外漢文文獻越來越受到學界重視。在力求以新的學術眼光系統調查和深入研究這些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文化遺產時,有必要對十九世紀以來的學者們的工作進行總結和回顧。在到日本訪書並刊印介紹給中國學界的學者之中,楊守敬、黎庶昌可稱是重要的開拓者。而羅振玉則是在楊守敬等人成果基礎之上蒐訪、整理和刊印岀版的另一位重要的學者。本發表只是對羅振玉旅日期間搜集刊印日藏漢籍的基本情況做了簡單的概述,報告者目前正在收集整理日本所藏古籍善本中的羅振玉題跋以及為刊印這些古籍時與日本學者、藏書家的通信等資料,希望能對當時的具體過程有更多的揭示。
来源: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