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 2021 年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这个全球最大的碳交易体系已平稳运行近三年。其初衷是以市场机制推动碳减排,如今更成为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目前虽仅覆盖发电行业,但碳交易数据已深度嵌入企业经营逻辑 —— 从年度报表的 “关键字”,到决定盈亏平衡、产业调
一、碳市场三年:从机制建立到行业变革的 “催化剂”
自 2021 年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这个全球最大的碳交易体系已平稳运行近三年。其初衷是以市场机制推动碳减排,如今更成为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目前虽仅覆盖发电行业,但碳交易数据已深度嵌入企业经营逻辑 —— 从年度报表的 “关键字”,到决定盈亏平衡、产业调整甚至生存发展的 “核心变量”,其影响力与日俱增。
二、2024 年发电企业碳交易 “成绩单”:冰火两重天的生存图景
(一)整体数据:微利背后的极端分化
财务表现:2024 年 28 家发电企业碳交易总收入 23.48 亿元,总支出 22.69 亿元,净收益 3587 万元。看似全行业微利,实则呈现 “二八效应”:
头部盈利:仅 5 家企业利润破亿,3 家尤为突出(华电国际净赚超 5 亿、国电电力净赚 4.36 亿、豫能控股净赚 1.66 亿);
尾部亏损:超半数企业亏损,华能国际、粤电力 A、京能电力等煤电企业亏损超 2.7 亿元,最高达 3.11 亿元。
(二)盈亏密码:碳管理能力与业务结构的双重博弈
1)盈利企业共性
配额盈余:通过技术改造、绿电布局实现碳排放低于配额,富余配额通过交易变现(如晋控电力、吉电股份营业外收入显著增长);
主动管理:建立灵活碳资产管理机制,部分企业通过碳金融工具(如配额预测、CCER 项目)优化成本(豫能控股虽盈利仍面临 CCER 履约压力)。
2)亏损企业困境煤电依赖:以煤电为主的企业面临 “高排放 + 保供刚需” 双重压力,配额缺口大,被迫 “高价补票”(江苏国信、皖能电力等营业外支出激增);
管理滞后:缺乏碳成本核算机制,被动应对市场波动,成本无法传导至电价。
三、煤电企业的 “碳焦虑”:保供与减碳的艰难平衡
(一)三重压力倒逼转型
排放基数大:煤电作为 “排放大户”,即使初始配额较多,仍难以覆盖实际排放量(尤其承担调峰任务时,运行时长超计划导致超标);
成本传导失灵:碳成本未完全纳入电价,企业无法向下游转嫁支出,利润空间被挤压;
扩容倒计时:钢铁、水泥等行业即将纳入碳市场,配额总盘子重构可能导致煤电企业盈余空间消失,碳价上涨风险加剧成本压力。
(二)破局之路:从 “被动买单” 到 “主动突围”
技术减排:投资 CCUS(碳捕集)项目、推进供热联产改造,提高能源效率;
角色转换:向 “新能源调节电源” 转型,通过灵活性改造参与电网调峰,争取政策支持;
管理升级:头部企业已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引入内部核价机制、开发配额预测模型,甚至尝试碳价对冲。
四、碳市场 “金融化” 趋势:从配额交易到生态博弈
(一)新竞争维度的开启
碳资产运营:国电投、华能等企业开发碳资产管理平台,将碳价预测、CCER 项目申报纳入盈利结构;
生态碳汇探索:广东企业通过 CCER 机制参与林业碳汇交易,将碳减排量转化为 “合规工具” 与收益来源;
政策前瞻布局: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期货、期权等工具或开放,具备碳金融能力的企业将占据先机。
(二)行业启示:从 “环保负担” 到 “经济红利” 的认知重构
当前近半数企业亏损,反映行业对碳市场的系统性适应尚未完成。但头部企业的实践证明:碳交易不是 “环保罚单”,而是效率竞争的 “指挥棒”——谁能在减排中提升能效、盘活碳资产,谁就能在市场扩容与规则完善中捕获红利。
五、未来展望:碳市场扩容下的行业洗牌
随着碳市场 “玩家” 增多、机制成熟,发电行业将面临更激烈的分化:
领先者:通过技术 + 管理 + 金融的三维布局,将碳约束转化为竞争壁垒;
滞后者:若未能及时提升碳管理能力,可能在配额短缺、成本高企与市场波动中陷入被动。
碳市场的真正博弈才刚刚开始,这场围绕 “减碳效率” 的竞赛,不仅决定企业的生存空间,更将重塑整个能源行业的未来格局。
2025年中国国际绿氢及氢能应用产业高峰论坛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公开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中强调发展氢能,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绿氢已然成为我国氢能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此背景下,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绿色能源与生态环保分会联合同巨传媒共同举办中国国际绿氢及氢能应用产业高峰论坛,此次会议将于2025年6月27-28日 在江苏苏州举办。
大会议题
政策导向,未来趋势
制氢及商业应用(绿氢关键技术和设备)
氢能的消纳
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
来源:同巨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