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狂买120亿!高盛紧急预警:A股低估40% 牛市前夜已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9 19:51 1

摘要: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尾声与欧洲市场资金回流的双重作用下,全球资本正在经历历史性再平衡。摩根大通报告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球新兴市场权益资金净流入达1200亿美元,其中A股获得18%的配置份额,较2024年提升5个百分点。这种“低配修复”逻辑在MSCI中国指数成分

当投资者还在为交易额缩量至万亿以下而议论不安时,这些数据却从另一面描述当下场景。关注光头哥,长期为您深度分析财经资讯背后的故事。

一、全球资本流动的“东升西落”趋势

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尾声与欧洲市场资金回流的双重作用下,全球资本正在经历历史性再平衡。摩根大通报告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球新兴市场权益资金净流入达1200亿美元,其中A股获得18%的配置份额,较2024年提升5个百分点。这种“低配修复”逻辑在MSCI中国指数成分股中尤为明显,外资持股比例从2024年的4.2%升至5.1%,而A股在全球权益资产中的配置比例仍有翻倍空间。

欧洲市场的资金迁徙加剧了这一趋势。泛欧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2025年4月以来,约850亿欧元从美国市场流出,其中32%转向中国资产。这种“避险+增值”的双重需求,使得A股成为全球资本对冲美元波动的重要标的。正如瑞银首席策略师孟磊所言:“当美债收益率突破3.5%,A股11.7倍的静态市盈率和4.2%的股息率,构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

二、外资机构的“价值发现”之旅

国际投行的研报正在重构A股的估值坐标系。高盛最新模型显示,沪深300指数13.1倍的动态市盈率较历史均值折价12%,若回归均值水平,存在约10%的估值修复空间。这种“低估值韧性”在消费、新能源等板块尤为突出——贵州茅台PE从2021年的70倍降至28倍,宁德时代市销率较2022年高点腰斩。

更值得关注的是外资配置策略的转变。北向资金在2025年一季度净流入120亿元,重点加仓汽车172亿元、电子168亿元、机械73亿元等高端制造领域,而减持电力公用86亿元、通信78亿元等顺周期行业。这种“聚焦新质生产力”的逻辑,与国内政策对AI算力、半导体设备的扶持形成共振。

三、政策工具箱的“精准滴灌”效应

国内政策正在构建“财政发力+货币宽松+外资便利”的三维支撑体系。央行宣布“择机降息降准的宣传叠加财政部4%的财政赤字率目标,形成“宽货币+宽财政”的组合拳。更具突破性的是六部门修订的《外资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允许外国自然人直接投资A股,并将外资企业境外资产门槛从1亿美元降至5000万美元,这一政策调整直接推动QFII持仓规模在2025年一季度增长19%。

产业政策的“精准滴灌”同样显著。国家发改委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的专项补贴、工信部对新能源车换电模式的试点推广,正在重塑产业链价值分配。正如巴克莱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常健所言:“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的全球份额已超40%,政策支持正在将这种规模优势转化为技术壁垒”。

四、散户行为的“结构性分化”

A股投资者结构正在经历质的变革。2025年一季度新增开户747万户,同比增长31.7%,但散户交易占比从2020年的60%降至45%,机构投资者通过ETF、公募基金等工具主导市场定价权的趋势愈发明显。这种转变直接导致成交量与指数走势的“背离”——机构的长期配置行为降低了交易频率,但提升了市场稳定性。历史数据显示,2016年机构持股比例突破50%后,A股波动率下降了40%。

更值得关注的是散户资金的“再平衡”。当传统券商APP活跃度下降23%,雪球、东方财富等平台的“智能投顾”使用率增长147%,显示年轻投资者更倾向于通过量化模型进行资产配置。这种“技术赋能”正在改变市场微观结构,2025年一季度程序化交易占比突破35%,较2024年提升12个百分点。

五、技术形态的“共振突破”信号

当前A股正处于“估值底+技术底”的共振区间。东财全A市盈率14.57倍,处于历史20.56%分位,市净率1.52倍更是处于4.56%的极低水平。创业板指市盈率28.7倍,较2021年高点腰斩,而股息率超4%的银行股占比达到72%,这种“低估值+高股息”的组合,对险资、社保等长期资金形成强大吸引力。

技术层面,市场正在完成“头肩底”形态的右肩构筑。沪指在3250点附近形成密集支撑,成交额缩量至9995亿元恰好对应2024年12月的启动平台。历史经验显示,这种“地量见地价”的组合,往往预示着新一轮行情的启动。2019年1月、2020年3月、2022年10月的三次缩量见底后,市场均迎来超过20%的反弹。

六、国际投行的“风险定价”共识

在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外资机构正在重新评估A股的风险溢价。瑞银测算,沪深300指数风险溢价(ERP)高出长期均值1.7个标准差,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这种“恐慌性折价”为长期资金提供了绝佳入场机会。摩根士丹利更将A股纳入“全球避险组合”,其筛选的30只“避风港”标的在2025年一季度平均回撤仅3.2%,显著跑赢MSCI新兴市场指数8.7%的跌幅。

这种“防御+成长”的配置逻辑,在科技与消费板块尤为突出。高盛建议超配AI算力、消费电子及高股息三类资产,认为“在全球通胀粘性与地缘冲突背景下,A股的内需韧性与政策弹性将成为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

当多数投资者纠结于成交额萎缩时,聪明资金已经开始积极布局。中央汇金增持ETF、险资加仓高股息资产、外资布局半导体设备,这些“逆周期”操作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在市场情绪冰点时,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成交量的阴影里。当前的A股市场,或许正在孕育一场足以改变财富格局的历史性机遇。

编者注:数据来自网络公开信息,文章不构成作者任何投资建议。原创不易,看完点赞养成好习惯,关注光头哥,时间会给你最真实的答案。

来源:慧眼识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