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4月15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回应,长期以来,南海一直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通用地名,为世界各国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广泛接受。
近日,谷歌地图将临近菲律宾的水域标注为“西菲律宾海”,此前该区域名称显示为“南海”。
在4月15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回应,长期以来,南海一直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通用地名,为世界各国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广泛接受。
史实证明,我国对南海的主权铁证如山,从汉朝开始就有历史记载。玩儿文字游戏,只是自欺欺人,永远也改变不了中国实际控制南海的事实。
我国东临太平洋,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岛屿。 中华民族的航海历史悠久,航海文明的萌芽最远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然而在世界航海史上,中华民族悠久的航海历史总是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
如日本海上交通史学者藤田丰八就曾断言“中国人向来就不长于航海术”。部分西方学者提出,“在唐朝之前,中国船从未到达波斯湾”。甚至国内某些人也认为,古代“中国船仅在近海中航行,因此,中国人在航行远海或大洋时,就要乘外国船”。
而实际上,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航海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山东淄博市齐文化博物馆“泱泱齐风第三展厅”内的徐福东渡。(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条远至印度洋的“海上之路”就已开通,不仅实现了从渤海到南海沿线畅通无阻,还出现了 徐福东渡日本、西汉远洋船队驶出马六甲海峡的壮举。
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发现命名、最早开发经营、最早管辖南沙群岛的国家。1983年,中国政府以 朱应和 康泰两位古代航海家的名字命名了南沙群岛中的两处岛礁,分别为“朱应滩”和“康泰滩”,归中国海南三沙市管辖,以纪念他们对南海探索的卓越贡献。
▲三国时期的两位航海家、外交家:朱应(图左)为文官,时任东吴政权的宣化从事;康泰(图右)为武官,时任东吴政权的中郎将。(图片来源:中国古代航海家史话)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繁荣,与海外各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颇为活跃。 这一时期,中国远洋船队已开始越过南亚,进入波斯湾,直航西亚两河流域。
(一)惊涛骇浪中的文武双璧
三国时期,东吴地处长江下游地区,濒临东海,航运业极为发达。吴主 孙权高度重视海上交通与贸易,多次派遣万人规模的庞大船队,远航至我国的台湾、海南岛等地。
▲三国时期的东吴。(图片来源:中国疆域历史地图集)
公元226年,一位来自大秦(古罗马帝国)的商人 秦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出发,经海路到达交趾(今越南北部)。 交趾太守吴邈得知后,立即将这位远道而来的异域商客引荐给孙权。
孙权对这位来自万里之外的商人表现出浓厚兴趣,详细询问大秦国的风土人情。秦论不仅对答如流,还生动介绍了从地中海到交趾沿途各国的奇闻轶事。
孙权听后大为赞赏,决定派遣使节前去南海诸国,以拓展交往与贸易。同年,孙权 派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将康泰率船队出发,远航南洋。
▲孙权的影视形象。(资料图)
这支使团从今天的福州一带扬帆起航,沿着西汉时期开辟的南海航线,经交趾继续南下,系统考察了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诸国。
朱应和康泰的南洋之行历时十余年,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成功建立了东吴与南海诸国的联系,更留下了珍贵的航海记录文献。此次航行不仅是一次充满艰险的远洋探索,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交往之旅。
(二)航海笔记中的文明密码
返回途中,朱应和康泰将出使见闻分别整理为 《扶南异物志》与 《吴时外国传》(后者又名《扶南传》)。虽然两部著作的完整版已佚,但其内容仍散见于唐宋时期诸多古籍中。
其中,《吴时外国传》现世仅存两千余字的残文片段,却是 中国古籍中最早系统记述南海古国的海洋地理专著。
该书详尽记载了扶南(东南亚古国)的地理方位、政治法律、市井风俗、气候物产、人口服饰、交通贸易等情况,甚至标注了航行水深与暗礁位置。
书中所述古国和地区,大致分布在今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等广大区域。
▲泰国甲米的航拍视角。甲米拥有古老的历史,是泰国境内最早有人类落脚的城市。(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些记载不仅为研究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国家古代史提供了重要依据,更是见证古代中国与亚非地区友好往来的珍贵史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吴时外国传》也是记述柬埔寨古代历史的最早史书。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亲王曾谈到,由于中国古代朋友的介绍,世界其他国家知道了柬埔寨的文化、风俗、习惯和历史,在这些中国学者中,最有名的有康泰和朱应以及13世纪末的周达观。
▲柬埔寨暹粒吴哥古迹中拍摄的吴哥寺景区风光。 (新华社 李玉辉 摄)
相较于先秦时期带有神话色彩的著述,《吴时外国传》在科学性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其记述内容大多源自作者的亲身见闻与实地调查,大量运用一手材料进行论证,展现了严谨的实证精神。这表明,中国古代海洋地理学文献在题材上趋于成熟,研究方法也日益科学化。
(三)蓝色版图上的永恒坐标
《吴时外国传》中有这样一句话, “涨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盘古,珊瑚生其上也”。康泰称呼南海诸岛为“珊瑚洲”,那么“涨海”是指哪里呢?
其实,早在东汉时期,中国人就有了对南海诸岛的发现和记载。东汉杨孚的《异物志》记载, “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
“涨海”是当时中国国人对南海的称呼;“崎头”是当时对大海中岛、礁、沙、滩的称呼;“磁石”则是指船只碰到那些未露出水面的暗礁,往往会搁浅遇险,像被“磁石”一样牢牢缠住无法脱身。
▲《扶南传》中记载南海盛产珊瑚。(图片来源:中国南海网)
今天,在南沙群岛的碧波荡漾之中,两处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岛礁——朱应滩与康泰滩, 既是对两位航海家的致敬,也是我国远洋航海文明的永恒坐标。
朱应滩的月光,似乎仍在映照一位文官以笔为帆、以纸为舟的航海笔记;康泰滩的潮声,仿佛仍在讲述一位武将率领船队破浪前行的历史故事。
当年的风帆船队早已化作历史的剪影,但那披荆斩浪的勇气与智慧,却在潮起潮落间化作永恒的回响,诉说着中华民族探索世界的勇气和智慧,也见证了中国对南沙群岛主权的坚定维护。
▲簸箕礁,位于南沙群岛中南部,属于小型封闭型干出环礁(高分二号卫星影像)。(图片来源:央视网)
如今,朱应与康泰的名字,与南沙群岛一起,成为中国蓝色版图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谈到 “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2023年4月13日,老挝工作人员在D887次国际旅客列车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
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无论是三国时期的海上之路,还是今天的“一带一路”,中国人民始终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两千载悠悠岁月,绵亘不断的是跨越山海的和平交往,历久弥新的是文明互鉴的丝路故事。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