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全球供应链调整和转移对我们业务的影响,前段时间中国区范围内我们几个工作内容相同的人各自走访各自负责区域的几个主要的生产型客户后聚在一起讨论了看到的情况。
针对全球供应链调整和转移对我们业务的影响,前段时间中国区范围内我们几个工作内容相同的人各自走访各自负责区域的几个主要的生产型客户后聚在一起讨论了看到的情况。
大家一致的结论是只要还搞全球贸易自由化,产业链的转移并不能影响中国全球制造业第一的地位。
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原则或西方经济学所设想的蓝图应该是:
随着经济发展,发达地区的人力成本或越来越高,但科技和工程师的素质以及管理水平也会提高,于是企业为了消减成本,就会把人力成本和资源要求高的产业逐步转移到下一级的国家。
而下一级的国家最开始拥有大量低廉的劳动力,再依托工业发展改善基建和物流,通过中低端制造业来逐步实现了城市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培养出了本土制造业研发和工程师团队,然后开始开始进入消费电子和机电产业,人力成本开始飙升,然后组装工厂再转移到下下一级国家。
随着产业链的转移,20世纪制造业的进化规律先是美国的工业化霸主,然后转向德国和日本,然后德国转向日本向韩国,然后是东南亚四小虎和台湾,然后是中国大陆,原本的设想再往下走是东南亚,最后是非洲。在此期间最高级别的技术和管理在美国和西欧,中层的制造技术和管理在东亚,资源和最底层的生产在亚非拉,最终实现全球的城市化发展和资源配置。在这个过程会不停的产生新的需求,经济会不停的发展,而利润最高的部分会一直在美国和西欧的控制下。
所以从2012年西方开始预测中国大陆的底层工业将最终会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印度、孟加拉、越南、泰国和墨西哥转移,当时中国国内也提出了腾笼换鸟的政策。
但实际上这个转移很缓慢和不彻底,于是前几年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试图用关税逼迫制造业转移出中国,再加上疫情的影响。于是一部分为了享受北美自贸协定零关税进入墨西哥,一部分在政治压力下被迫布局全球产业链进入了东南亚和印度。
但中国经过这几十年的准备和发展,以庞大的工程师和工人团队,以及相应的政府政策、资金、土地、基建和物流为核心,目前制造业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闭环,可以碾压世界上的一切国家,历史上还没有任何经济体能做出这种纯制造业生态圈。
所以从总体上和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虽然这两年除了外资、民企甚至国企也开始从中国向外转移产业链,但问题在于所有转移出的制造业,没有一个是因为成本问题主动转移的,我们了解到的厂家还没有一个说转移到东南亚后的总成本低于国内的,甚至国内就是把关税成本加上后也比海外低。换句话说现在企业是不得不花额外的成本来满足美欧政府或企业的合规要求,而不是因为商业上应该考虑的“生产成本更便宜”,多数企业直接表示综合人工、物流、税收等各方面因素,中国劳动力的时薪性价比依然是最低的。
我的一个同事在东南亚和印度考察了一圈后认为这些国家都有问题。越南国土面积太小而且缺电,目前越北的生产完全是依托中国的电力供应。印尼和泰国自身社会环境不稳定,柬埔寨的基建太差,马来西亚总体上看还可以,但细节上不行,而且缺乏熟练工人。印度除了官僚化以外,主要的问题是愿意干制造业的人自身素质太低,而接受过高中以上学历会英语的根本不甘心干制造业。总之各国都有各自的问题。
而这几年产业转移的结果是国内目前的内部竞争和转移越来越激烈和残酷,换句话说就是内部非常疯狂和夸张的卷来抗衡供应链的转移。
江浙一带是往自动化和黑灯工厂方向通过技术来卷,大量的自动化设备进入工厂,用工业机器人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人工的成本,用淘宝(淘宝上有大量十几块钱给你做PPT和方案的)和AI来削减行政成本。
河北、河南、山东等内陆省份则是疯狂地在抢长三角和珠三角舍弃的产业,然后以极低的价格取胜。我这次在河北某县看到一个企业,只有县城里一间办公室,没有厂房,生产分散到村中各个农民房中,因为这样水电煤气都是民用价。而且为了竞争利润压的极低,某个产品一件的利润不到一毛钱,最后对海外的售价据我所知比越南同类型产品的成本还低。我问这么干老板图什么?他说一是没办法,虽然利润极少,但为了做成这条供应链费了不少心血,全是沉没成本。其次你不降价同行降了你怎么办?只有降到最低让别人没法挑战自己。
还有在辽宁那边看到两个厂子,一个是生产欧洲奢侈品牌服装的,布料国外发过来,他们做好了再发回欧洲由那边贴上牌出售,国内手工成本收的很低,而欧盟定义只要60-70%以上的生产成本在欧盟产生且在欧盟国家组装和检测,就可以视同为欧洲制造。另一个是生产高档民用设备的,也是同理,一个核心部件从海外进口,国内造完后不装外壳再发回去,那边装个塑料壳就是MADE IN EU了,然后再以欧洲原产的名义卖回到中国。
所以在中国内部高强度的外贸制造业生态竞争下,无论是老牌的美欧日韩台,还是新进的越印泰马这些地方,都拿不出更大的优势来抗争,他们也更不可能和中国一起卷。
所以我们一致认为只要还是搞自由贸易,那产业链转移到中国大陆就是全球贸易的最后一站,不会再按设想中的因为人工成本和税收等问题再向外转移了。那些原想承接中国制造的那些国家,会分到一些地区政策红利或极低端辛苦的纯手工行业,但没能力大范围承接来自中国的外溢出来的中低端制造业产能。
与此同时中国沿海发达地区会在资金和科技的支持下逐渐吃掉最后的制造业中的高端产业,只要全球科技共享的模式还存在。坦白说中国人在纯创新领域比较落后,但只要你能造出来,技术一公开,中国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仿制并大规模生产出来。
坦白说如果继续搞全球贸易自由化,全世界的主要制造业都会被中国搞垮,通过制造业中国就可以做到唯我独尊,称霸天下。
所以说简单的关税制裁不会从根源上打击中国的制造业地位,目前我觉得唯一能影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可能就是能源和矿产。我想这可能也是中国为什么要和俄罗斯合作无上限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两样俄罗斯都不缺。
如果理解了上面的内容,对目前的国际局势和变化也就明白了。
美国为什么会发疯的全球搞关税战并放弃新能源,限制技术扩散和留学生。因为他在绿色能源这块和中国没法竞争,不如发展自己有优势的传统能源这块。至于重新搞贸易和技术壁垒也是发现既然搞不过你,干脆就不和你竞争了,各玩各的吧。而中国的做法就是尽量扩展业务范围让西方离不开自己,不然如此强大的制造能力如果没有外贸纾解,后果不堪设想。
那转回到未来个人的发展,我们都觉得公司职场这条路径的不确定性比以前任何时候的不确定性都要大,以往那种按部就班的升职加薪干到退休的稳定工作路径无论国内外都不再存在,所以考公确实是找个稳定工作的唯一途经。
因为随着AI和机器人的发展,最终绝大多数人的工作性价比不会比机器和算法强,而企业主没有例外都要考虑如何用AI降本增效,而人就是成本。所以除了天才或背景深厚的天龙人,绝大多数人迟早会遇到一个要么主动离开要么被动被裁的节点,而且越是中高级岗位受到的冲击越快越大。
我们几个人沟通后的结果就是未来某个职位或行业被机器替代的情况将比比皆是,不出三五年,各个行业就会剧变。其实现在已经很多变化了,黑天鹅满天飞将是常态,普通人所做的只能是尽量的投资自己,学习新技能,同时保证健康,静待变化。
也许一百年后的普通人真的只配在虚拟世界里活着了。
来源:青花大磁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