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空军近年来在航空装备领域取得长足进步,歼-20的批量装备和持续优化已让其在五代机上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装备规模超过300架,作战性能稳步提升。
中国空军近年来在航空装备领域取得长足进步,歼-20的批量装备和持续优化已让其在五代机上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装备规模超过300架,作战性能稳步提升。
这种积累为探索第六代战斗机提供了坚实基础,而美国海空军在类似项目上却面临资源约束,导致发展节奏放缓。国际空军竞争中,中国多路径推进下一代装备研发的模式,正逐渐显现优势。
美国空军原本将NGAD视为重塑空中主导地位的关键,项目强调隐身设计、AI集成和变循环发动机,与五代F-22相比,计划在传感器融合和无人协作上实现突破。
但2024年夏季,空军因成本超支问题一度中断原有路径,单机价格接近3亿美元,远高于F-35的8000万美元级别。
这次调整源于财政压力,空军部长公开表示原有方案难以负担,最终在2025年3月授予波音F-47合同,进入工程制造阶段。
与F-22的顺利推进不同,F-47转向更务实方案,降低部分性能指标以控制支出,例如简化自适应发动机复杂度,预计燃油效率提升25%,但测试周期延长至2030年。
这种转变反映出美国空军从追求绝对技术领先到注重预算平衡的现实考量,原型验证阶段因此延后。
中国空军在第六代研发上采用多院所竞争机制,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J-36项目于2025年4月公开试飞影像,采用无尾三角翼和三发动机布局,提升航程至3000公里以上,适合亚太广阔空域作战。
相比歼-20的鸭翼设计,J-36在隐身性能上优化显著,雷达反射截面降低30%,得益于先进复合材料和气动布局改进。
传感器融合系统集成国产AI算法,处理速度达毫秒级,与F-47的类似功能相比,中国方案成本更低,推进从概念到实机验证的速度更快。
J-36的地面测试早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WS-15改进型发动机推比达12:1,高于歼-20的WS-10C,推动自主技术掌控。
美国海军F/A-XX项目遭遇更直接冲击,国会在2025财年国防预算中,将海军申请的4.54亿美元研发资金压缩至5300万美元,转向舰艇建造优先。
这反映海军资源分配困境,与空军NGAD共享技术如通信模块的计划受阻,导致F/A-XX从概念设计到原型建造滞后。
F/A-XX原本侧重舰载适应性,如短距起降和耐腐蚀涂层,与五代F/A-18相比,旨在提升海盐环境耐久性,但资金短缺使这些技术更新停滞。
海军在2025年6月列入1.4亿美元未资助优先级,试图恢复进展,却遭白宫警告可能影响F-47开发,凸显海空军协调难题。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J-50在2025年7月曝光,采用菱形双三角翼和双发动机配置,注重高速巡航,超音速速度达Mach 2.5,高于歼-20的Mach 2.0。
这种设计与J-36互补,J-50强调多任务融合,W形后缘减少红外信号,提升全向隐身,与歼-20的锯齿边缘不同,通过风洞实验验证了进步。
中国空军多原型策略确保技术储备深度,J-36的重载型载弹量超10吨,高于歼-20的8吨,推动从区域防御到远程打击转型。
美国海空军面临老装备汰换、当代力量扩张与未来研发的资源三角困境,空军为F-47拨款35亿美元,却牺牲F-35采购,从2024年的44架降至24架,以腾出空间。这与F-35大规模生产的五代时代不同,年产能预计仅20架,更新速度放缓。
海军核潜艇和航母更新压力下,F/A-XX优先级后移,类似于F-14退役后未及时替换,导致舰载机队老化。中国空军则计划2025年采购120架歼-20,同时推进六代验证机,体现数量与质量并进。
美国空军2025年1月承认中国六代进展迅速,可能十年末部署J-36,这促使F-47加速,但变循环发动机热管理问题导致试飞推迟。中国J-50的菱形翼在2025年6月观察中,展示超长航程,适合太平洋作战。
海军在2025年7月确认F/A-XX需求有效,但预算仅7400万美元,限制原型建造。中国通过风洞和模拟推进,J-36从2021年概念到2025年试飞,速度快于美国。
美国海空军的调整姿态,空军推进F-47,但海军砍减反映对华争未来的战略退让,转向维持现有力量。
中国六代领跑地位,通过J-36和J-50并行,积累经验,推动空军从防御到进攻转型。海军F/A-XX停滞,可能导致舰队空中覆盖漏洞,与中国潜在舰载六代对比,影响亚太平衡。
中国第六代的进展,不仅提升了空军战力,还通过潜在出口影响格局,与歼-20内需导向不同,六代或成战略输出工具。美国F-47虽先进,但部署从2030年推迟,海军F/A-XX停滞放大差距。
美国空军NGAD虽选定F-47,但引擎推迟至2030年,整体进度受成本制约。中国曝光第三个六代原型,J-36完成多次试飞,影响亚太空军格局,中国领跑优势扩大。这种对比突出中国研发速度优势,推动平衡向中国倾斜。
来源:罗马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