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坐在公交车上的王大爷,一只手拎着菜篮,另一只手却在鼻子边来回转动,像是在思考人生。旁边的小孩偷偷笑,老太太摇摇头:“你这习惯可不好,当心把鼻子都挖坏喽!”王大爷不以为然:“这点小动作,碍啥事?”其实,还有更多人像王大爷一样,觉得挖鼻孔只是寻常“小动作”——有时
坐在公交车上的王大爷,一只手拎着菜篮,另一只手却在鼻子边来回转动,像是在思考人生。旁边的小孩偷偷笑,老太太摇摇头:“你这习惯可不好,当心把鼻子都挖坏喽!”王大爷不以为然:“这点小动作,碍啥事?”其实,还有更多人像王大爷一样,觉得挖鼻孔只是寻常“小动作”——有时是鼻子干痒难耐,有时是为了清理鼻屎,甚至觉得挖一挖非常痛快。
但有些人或许没意识到,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实则可能让健康悄悄亮起红灯。你知道吗?长期频繁挖鼻孔,真的会带来4个意想不到的健康后果——其中有一个,很可能关系到性命安危。哪个后果最危险?你平常真的会“中招”吗?不少人都在心里犯嘀咕。今天就来聊聊,每个“手不自觉”的背后,到底藏着哪些你想不到的隐患,尤其是第3点,很多人压根想不到!
挖鼻孔到底好不好?专家有话说
许多人认为,挖鼻孔只是“个人小习惯”,甚至有人觉得是缓解压力的“放松神器”。可是医生却警告:频繁挖鼻孔,可不是小事!
首先,鼻腔内部的血管极其丰富,对外界微生物极为敏感。手指上沾染的细菌,通过反复接触鼻腔,很容易破坏鼻黏膜屏障。而且,习惯性挖鼻孔的行为,并非完全出于“清洁”目的,更多情况下属于一种类似“强迫性动作”——在医学上甚至被称作挖鼻综合征。大量临床研究显示,长期有此行为的人,在鼻部感染、炎症和呼吸道疾病上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
数据显示,利物浦热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指出,频繁接触鼻腔(包括挖鼻孔、揉鼻子等习惯)极易加速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的传播速度,感染事件增加近20%。而我国各综合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的统计也证明,挖鼻造成的鼻出血、鼻前庭炎、甚至鼻中隔穿孔占鼻腔损伤病例的16.3%以上。
医学界普遍认为,鼻孔虽小,健康风险却不容小觑。如果你有“没事爱挖鼻孔”的习惯,务必要警惕以下4个反复被证实的负面后果。
坚持挖鼻孔,久而久之,身体可能面临这4个变化
诱发颅内感染,轻则发炎,重则危及生命
你知道“面部危险三角区”吗?鼻梁两侧至两嘴角,正是人体危险度极高的部位。手指未加清洁、带菌操作时,极易把细菌直接带进血管丰富的鼻腔,造成鼻前庭炎,甚至脓包。更为严重的是,细菌沿血管逆行可能引发颅内感染,医学上称为“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因频繁挖鼻孔诱发严重鼻部感染并蔓延至颅内的病例,约占相关颅内感染患者的8.2%。这个后果,有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损伤鼻黏膜,反复鼻出血难恢复
鼻黏膜极薄,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频繁抠挖,非常容易擦破黏膜,导致反复性鼻出血。经常鼻出血,有的人仅靠按压就能止住,有的则需1~2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痊愈。反复破坏鼻腔“天然屏障”,随着恢复力下降,鼻腔容易继发炎症、甚至形成顽固性溃疡——这就是很多人鼻腔经常“不舒服”甚至“闻气味变迟钝”的根本原因。
增加肺炎等严重呼吸道感染风险
你或许想不到,挖鼻孔这个“小动作”,竟与肺炎有关联。科研团队通过模拟试验发现,挖鼻孔带来的病原传播速度比单纯呼吸增加了约15%-20%。尤其在秋冬流感高发期,不良卫生习惯(挖鼻、揉鼻、咳嗽后不洗手)让肺炎链球菌、流感病毒等,传播途径大大拓宽。这意味着,越是频繁“动手”,越容易让肺部感染风险走高,对老人、小孩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威胁最大。
鼻毛受损,鼻腔第一道防线告急
很多人以为鼻毛“阻碍美观”,却不知道它们相当于鼻腔的“哨兵”。反复挖鼻孔,会拉扯、折断鼻毛,使其变稀、变短,进而让灰尘、花粉、病菌等更容易长驱直入呼吸系统。研究表明,鼻毛浓密度每降低10%,人体吸入微粒的数量将增加约18%。当鼻毛不断减少,你的呼吸道免疫屏障也随之脆弱,感染的机会大大提升。
健康“小动作”别忽视,这样清理才安全有效
说了这么多,难道鼻子一有“脏东西”就什么都不能做了?其实,偶尔科学地清理鼻腔分泌物并不“有罪”,关键在于方法。
避免用手直接抠挖。有分泌物时,建议使用柔软的卫生纸或医用棉签,浅浅清理表面即可,切记别深入鼻腔。
如鼻屎变硬结痂,可以用温热湿毛巾轻敷鼻子,待分泌物软化后,用流动温水或洗鼻器(生理盐水)清洗,更好清理且不过度刺激。
养成擤鼻涕的习惯,配合发音“恩——”,可逐渐排出较多分泌物,减少用手挖的冲动。
鼻腔如有出血、长期干痒、疼痛难耐等异常,建议及时到耳鼻喉科检查,寻求专业治疗。
每个“爱挖鼻孔”的人,其实只是忽略了“小动作”背后的大风险。如果你或者家人一直没把挖鼻孔当回事,现在是时候手下留情了!健康并非一夜之间建立,却常常毁于日常无所谓的细节。科学清理鼻腔、杜绝不卫生的小动作,是保护呼吸道健康的第一步。
生活琐事无小事,健康其实就在每天最不起眼的小动作中。今天开始,不妨把“挖鼻孔”的习惯换成更科学的清洁方法,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上个“保险”。如果你已注意到相关症状,或出现异常鼻腔不适,一定要尽快前往当地正规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切莫拖延。
要特别提醒,每个人体质、健康状况各有不同,健康建议需结合自身情况判断。如文中所述方法,仅供日常健康指导,具体效果因个体差异可能有所不同。如有疑问,一定以面诊医生为准。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深圳15岁女孩挖鼻孔“挖”出颅内感染险丧命》.潇湘晨报.2022-04-13 3.《为什么人们会喜欢挖鼻孔(屎)?
| Dr.Why》.万物科学说明书.2019-07-30 4.《“挖鼻孔的那个,快把手放下!”鼻孔不会越挖越大但也不能任性挖……》.
来源:快嘴老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