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开始着急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20 08:49 1

摘要:也就是说,微信把一些订阅号助手app的注册发布功能,集成到了微信中。但这个页面其实隐蔽性还比较高,并且内容还处于灰度中,我们预计实际意义不会特别大。

最近微信有些更新,一个有点意思的变动是,个人号可以在订阅号页面中更方便地创建公众号,并且更方便地发布内容了。

也就是说,微信把一些订阅号助手app的注册发布功能,集成到了微信中。但这个页面其实隐蔽性还比较高,并且内容还处于灰度中,我们预计实际意义不会特别大。

前两天有个朋友让我评价一下微信的这个新功能,我直接表示,这个功能应该没啥用,并且微信降低公众号内容发布门槛,这意味着——公众号生态开始缺内容了。

公众号的形态比较古典互联网,坦率来说,它并不是一个很好地能够承载短内容的形态。

尽管微信此前推出了“小绿书”,但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我们并不认为小绿书这个产品目前是成功的,同时他显然没有任何一点撼动小红书的迹象,发小绿书的人/自媒体/媒体机构,在我看来也并不是很多。

我们认为,微信生态的独创性内容其实正在枯竭,又或者是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意见领袖选择不发声了,这导致微信生态缺乏一些有活力的内容供给,这点与抖音、小红书都不同。

比如我们读者比较熟悉的互联网行业、营销行业,扪心自问一下,除了新闻类的文章,在过去一年来在公众号上看到了什么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吗?我个人的感觉是并没有。

微信生态还有一个挺严重的问题是——朋友圈已经老了,大家越来越不刷朋友圈了。

从内容传播上看,以前爆款公众号内容一定是在朋友圈有刷屏能量的,大量阅读量的来源是朋友圈渠道。

但今天呢?通过微信流量推荐,依旧有很多内容可以快速达到10w+,但这些都无法形成圈层化的刷屏,而是通过系统推荐场景(比如看一看)实现的。因此今天很多10w+文章你可能听都没听过,而且这些内容无法形成一种传播发酵,而主要是通过系统流量分配实现的。

也就是说,它不能持续卷入用户注意力,并不是内容生态中的增量。

大家应该都有一种感觉,朋友圈已经不能让人上瘾了,内容无聊的很,就算几天不看朋友圈,可能也不会想着去看。

这种心理状态与前几年不同,那个时候是人们恨不得每半分钟就刷一次朋友圈。

当然了,微信生态的这些转变,本质上是因为用户的注意力被短视频等内容生态占据了。

我们再说说创作者端的事,我相信不会有太多人把公众号、视频号当做日记碎碎念来发,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正向的数据反馈,创作者很难有持续的动力。

尽管微信现在通过公众号内容助推等方式在改善,但由于推荐流量往往占到阅读量的大多数,因此推荐一断、一旦被踢出流量池,创作者的热情就会消退。必须得承认,大多数用户创作的内容是没有消费价值的,一个人的日常碎碎念,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公共内容产品,有创作能力的用户毕竟是少数。

因此无论公众号如何降低创作门槛,其实用处都不是特别大,就算用流量去激励用户,引来的其实也只是做号集团而已。

我觉得微信没有想明白的一点在于——用户确实是有表达欲的,短内容确实是低门槛的,但大多数用户的表达欲是需要被场景激发的,而不是突然给他一个文档或者编辑器让用户去写点什么。

一个重要的内容创作激发场景,其实也是内容消费场景。

用户在看到了内容后,才会想说点什么,公众号想要激活长尾短内容的创作,应该从这个点出发才对。

一个典型的场景是公众号评论区,很多用户在看完文章后想说点什么,或者在看完评论区其他人的评论后想说点什么,这些都是短内容的核心场景啊,这些短内容完全可以进行另一种形式的流动与内容分发。

但众所周知,公众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取消了信号的评论功能,这两年才重新放出来,这可不就错失了很多短内容的创作场景么?

所以我们认为,公众号再怎么降低用户的注册、发布门槛都意义不大,而这些动作也已经表明,微信内容生态已经出现了内容源的短缺迹象,再加上AI创作的冲击,内容质量下滑是可以预见的,这其实是一件挺危险的事情。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